抗菌药物的应用及其对策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调查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1-02
  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再低浓度下有选择的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抗菌药物也属于抗微生物药物。他们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重要药物。抗菌药物在各类药物中是发展最快,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其临床应用也最普遍,在开发抗击入侵病原体的药物方面取得成功的同时,入侵病原体也相应的提高了抵抗药物的适应能力,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抗菌药物滥用现象都非常严重,不仅造成巨大浪费和严重不良后果,而且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菌株的感染与传播,成为现在临床治疗上棘手的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直是科学研究与教育的重要课题。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很多传染病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其预后亦有很大改观。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也普遍存在,如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特别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耐药菌感染,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的棘手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为了解掌握医院临床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推动合理用药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通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不合理用药的几大状况并简单的进行了分类,同时,提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1 滥用或盲目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各科均广泛应用,使用率达70%以上,其中联用率高达40%,甚至出现二联、三联以上,最常见滥用为上呼吸道感染,常给予2-3种抗生素治疗。
  1.1 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这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普通感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感染者,在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下用药。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反而增加肝脏负担。
  1.2 无指征的预防应用
  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很多症状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预防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在临床上比较普遍,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还可避免术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不附合《抗生素应用指南》的“分类选用、短程应用”的原则。
  1.3 选药不合理
  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症正确选用药物。如:治疗新生儿脐炎选用头孢噻肟钠,一般新生儿脐炎轻者选用阿莫西林胶囊口服,严重者选用氨苄西林或哌拉西林静滴,滥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不仅杀伤非致病菌,且使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耐药性蔓延。
  1.4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禁忌药物
  孕妇、哺乳期妇女普通感冒使用利巴韦林以及维C银翘片,使用这些禁忌药物有可能导致致畸、致残等情况出现。
  1.5 肝肾功能不全使用禁忌药物
  如肝功能不全者使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解热镇痛药类(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忧郁药类(阿米替林)、口服降血糖药类(优降糖、降糖灵等)、镇静催眠药(安定)以及使用肾毒性较大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在这个问题上现象比较突出。
  1.6 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具有软骨毒素,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在此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上,对于年龄上的划分没有完全明确,大体上以18岁为界,但处于这种药学界上的模糊概念上,大多数人认为在18岁左右应尽量避免使用。
  1.7 对于配伍输液选择不合理
  静脉滴注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宜用生理盐水(pH值4.7-7.0),而在pH值<4.5的5%或10%的葡萄糖,糖盐水(pH值为3.2-5.5)中易被催化分解。同时,在溶媒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类的药物,也有差别,对于β-内酰胺抗菌药一般溶媒在100 ml为宜,因为它属于速效杀菌剂,为时间依赖性,快速、多次使其细菌在有效的时间内被杀死。但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氨基甙类抗生素,属于浓度依赖性,杀菌或抑菌的效果取决于其浓度,这就要求其药物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体内杀菌或抑菌浓度,所以1次/d的足量给药是其最佳给药方式,临床上在其给药方式的选择上有许多是不令人满意的。经验性的给药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临床药学的发展,对于药物的配伍上,不严格遵守其说明书,操作不规范,从而引起一些疑似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如:发热、寒颤等热原反应,这增加了药学工作者对药物的正确判断。
  1.8 不恰当的联用
  速效杀菌药物与速效抑菌药联用,如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β-内酰胺抗生素属繁殖期杀菌药,作用机制在于干扰细菌粘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失,细胞液泄出而死亡,对繁殖期的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林可霉素,为速效抑菌药,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从而减弱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但近来有报道,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二者在治疗非典型肺炎上有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建议如果确实要联用,首先使用杀菌药,然后使用抑菌药,即在输液的前后顺序上要注意。   1.9 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联用
  主要表现在β-内酰胺抗生素+头孢菌素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抗高血压药物:心痛定+非洛地平;解热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
  1.10 重复使用同类药物
  主要表现在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改善脑细胞代谢类药物或氨基酸制剂,如血栓患者使用维脑路通、血栓通、血塞通、红花、丹红、丹参、冠心宁、银杏达莫等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有可能导致出血,因此,临床可根据情况选择一种最多两种进行治疗。
  1.11 使用药物剂量偏大或偏小
  剂量偏大主要表现在: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不知道其药物剂量,或者是在用药时未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具体化(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孕妇),老年人一般用药在成人的2/3-3/4为宜,儿童则应根据体质量、体表面积使用,如:甲钴胺片3次/d,一次20 mg,而甲钴胺每片0.5 mg,以此来服用,一次则要使用40片,完全超出剂量,这正是医生对药物剂量、规格的不熟悉的结果。剂量偏小如:阿莫西林胶囊,成人3次/d,一次0.25 g,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从而起不到治疗的效果。
  1.12 处方书写不规范
  处方书写不规范增加了调配与制剂的难度。比如:肾上腺素注射液与肾上腺色棕注射液,在字体上相差不大,但如果医生在大意的情况下,少写或多写一字,就是大相径庭的问题,类似的还有:血栓通与血塞通,头孢噻肟与头孢噻吩,心脑欣与心脑康,头孢克洛与头孢克肟。另外处方中出现商品名,处方乱写乱划,不写诊断,麻醉、精神药品不用专用处方等很多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地方,这就要求调配与制剂方面更加仔细,更加有专业水平,从而适应其发展。同时,规范医生书写处方要正确。
  1.13 用法不合理
  ①服药时间不合理。某些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大多数胃药多潘立酮、维霉素等,还有部份降血糖药的吸收受胃内容物的影响,餐后服用使其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故在餐前服用;
  ②给药次数不合理。如:罗红霉素0.15 g,3次/d,但口服半衰期为8.4-15.5 h,故应为成人一次0.15 g,2次/d;氨氯地平5 mg,3次/d,因氨氯地平属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故只需5 mg,qd。
  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包括:①适应症选择不合理。②用药方法不合理。③用药疗程不合理。④合理用药工作在医院还没摆到正确应用的位置,对这些工作尚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抓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⑤医生的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性和习惯性用药比较普遍,对一些新药的药理、药效了解不深;⑥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学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信息系统不健全。使医生对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它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交流,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
  3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确定抗菌药物最佳选择方案时,必须要求对疾病临床正确的诊断,对抗菌药物药理学知识详尽的了解及微生物学因素(如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三方面资料。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是否有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征,哪种或哪些病原体是患者感染的可能病因。抗菌药物主要应用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而对各种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无效。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疱疹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使用抗菌药。选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注意剂量足、疗程够、熟悉其抗菌活性、药动学特性、适应症、不良反应特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到给药方案具体化,与此同时,还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PD/PK)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最后应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亦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感染部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4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4.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宜的计量及疗程,使感染部位抗菌药物浓度足够抑制病微生物的生长,但又保持在对人体细胞毒性水平之下,以求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控制感染。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
  4.2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给药途径,按照药物动力学特点确定给药次数,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药物等。如用于手术期预防用药,最佳给药时间为皮肤切开前30-60 min,术后用药常规手术为24 h,假体植入手术为24-48 h,一般不应超过72 h,抗感染治疗中一般应持续到体温降至正常,主要感染症状消失后3 d;再如,确立正确的病原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应尽可能作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供选用药物参考,这在处理严重全身感染时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应用较长时间而未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6%,为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等均说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存在缺陷,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4.3 严格分级分类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三级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法治理不合理用药,杜绝或避免越级使用或用药起点高的现象等。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定期通报、公示检查结果,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质控挂钩,奖惩分明,抓好落实。
  4.4 医院药事委员会专家应定期检查、调研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5 充分发挥细菌室与临床药师的作用,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以便合理地指导购进和使用抗菌药物。
  4.6 医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学习、进修、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掌握细菌耐药性发展动态和抗感染治疗新动向,确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4.7针对存在上述不合理应用的原因,组织并成立一个临床药学科室,已经势在必行。临床药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它涉及到临床药理学、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诊断学,对医院确是一个挑战,但它确实是今后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当前医院药学正面临着一个转型阶段,制剂已不再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而是向临床药学发展。功能性的转变,迫使医院要适应其发展,迎接挑战。医院可采取的对策有:①加强宣传学习,搞好专业培训。加大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的力度,定期举办合理用药相关方面的学习班;②编印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知识专刊-《药物通讯》,交流和报道各种临床药学在关的信息,同时整理出卫生部要求的二级以上医院必须编制的属于自己医院的处方集;③开设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给患者提供药物方面的信息,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用药;④处方抽查与审核、评价。在门诊、住院药房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处方,进行分析。同时写出分析报告,登在《药物通讯》上;⑤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这些药物主要是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如:地高辛;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做药敏试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⑦与临床进行沟通,查阅病历,对新药进行有效的临床监督与观查。
  参考文献:
  [1] Reese RE,郭仁宣,苏东明. 抗生素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7-247.
  [2]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
  [3] 罗柳荣.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1,11(5):60
  [4] 顾觉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0,228
  [5] 李景苏,蔡长春,冯超英.抗生素不合理用药[J].医药导报,2004,23(1):5859
  [6]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第16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623
  [7] 张建平,王义良主编.妇产科药物手册[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10
  [8] 肖林添,韦莉萍,吴峰.抗生素滥用原因分析及合理应用的建议[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1,24(2):142-143.
  [9] 张云芳,叶荣飞.浅谈防止抗生素滥用[J].中国药业,2001,10(9):38-3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联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兰索拉唑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在传统三联根除HP感染失败患者的疗效,探讨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本院就诊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并经传统三联治疗方法治疗失败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莫西林1.0 2/日,左氧氟沙星片0.5 1/日,兰索拉唑15mg 2/日,疗程14天。治疗组40例给予阿莫西林1.0 2
期刊
【摘 要】呼吸过滤器(breathing filter,BF)也称生物过滤器、热湿交换过滤器、人工鼻等,是一人类在呼吸回路中使用的过滤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滤过功能和加温保湿作用。近年BF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作为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期间保护气道、降低呼吸回路微生物污染,以及在肺功能等的临床检测时的应用以避免交叉感染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CT定位下对自发性脑内血肿行钻孔引流手术的经验。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对102例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病人(血肿量30- 50ml之间)。采用CT定位的方法进行钻孔引流术。结果:治疗的病人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是一种创伤小, 适应症较宽, 疗效较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自发性脑内血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潇莱威滴眼液促进翼状胬肉手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翼状胬肉手术患者50例60眼,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30眼,研究组术后给予潇莱威滴眼液,对照组术后不给予潇莱威液滴眼。记录患者术前1d,术后7d,,14d 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 - up tmie, 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ehirmer-Itest, SIt)。结果:术
期刊
【摘 要】目的:对内科治疗方法与外科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体会与预后进行分析,以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改进,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信息基础。方法:选择我院6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等份的划分为内科治疗组与外科治疗组,保证两组患者在各项临床数据上的可比性。根据分组对患者予以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或是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最后进行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对比。结果:经分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46-03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镇痛深度的目的。TCI在麻醉过程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随着PC机的发展、新型静脉药物的诞生、对
期刊
【摘 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甲亢属于超高代谢综合征,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此补充充足的、平衡的饮食对病人是十分重要的。借助营养治疗供给高热能、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及适当补充钙、磷等,以纠正、补偿因代谢亢进而引起的消耗,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代谢综合征;营养治疗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AMI患者血清H-FABP的早期诊断意义及对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病例选择2009年7月—2013年2月发病时间≤3 h 的AMI 患者305 例,并行CAG检查及药物治疗,根据入院时H-FABP分为阳性组215例及阴性组9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心功能和预后。评价其对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阳性组多支血管病变例数、心律失常发生及恶性心血管事件例数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手术治疗后即开展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术后3d,两组患者的SBP、DBP、HR、SVR、SVRI均较术前有所降低,而CI较术前有所升高,但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O均较术前表现为升高,MAP均表现为降低,且该两指标的术后水平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我院心外科2011年8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经CT主动脉造影(CTA)确诊为AAD的44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及同期收治入院并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以作为对照,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AD患者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ACS组(P<0.05),确诊为AAD的死亡病例D-二聚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