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迂回前进战略

来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迂回前进战略是指党为了实现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时期内在实践中采用迂回、曲折的行动路线,或者对于从长期来看最终要克服或消灭的对象或因素采取保留、利用和发展的行为方式。其中迂回是路径,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目标,迂回为前进服务。党的迂回前进战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形态发展目标的间接性,即设立若干以过渡为目的的中间阶段;2.在一定限度内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3.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梯度性,即国家通过调控政策和资源分群体、分区域梯度实现富裕。党正确地实施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这其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键一环,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领导干部应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治能力、风险预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突
马克思于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文献,是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绕不开的学术话题。学界对此产生的理论焦点在于文献是否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的标志性著作,争论较为激烈的主流观点是“一次转变论”“两次转变论”和“‘始终如一’的总目标与其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的历史任务”的观点,各观点难分伯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学说以及其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以全面深刻的历史眼光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是唯物史观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的横向延伸。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创新,在理论层面诠释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人类对于传统科学技术的认识飞跃;在实践层面开创了新时代我国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的新境界;在发展层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作用作了新的阐释。
在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也是应对社会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异质化、社会风险聚集化的客观要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凝聚价值共识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本领恐慌等一系列现实困境,需要从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制度引领、组织引领、服务引领、资源引领、技术引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重视民生问题,并将其作为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百年探索经历了以解决人民实际生活困难为中心的托底生存型民生、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中心的根本保障型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普惠改善型民生、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的多层次发展型民生,实现了“保民”“安民”“利民”及“富民”四个层次内容的统一,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推进中国民生发展进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早期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阅读以选择思想之源;在凝聚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借助定期学习集会的研究会以增强人员交融;在人员联结增强的前提下进一步刊印文章,将编辑部作为阵地以形成建党的空间场域。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也是夯实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青年党员的组织性建设,扩宽青年党员政治参与场域的关键因素。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非公企业党建要紧紧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
摘 要:老年人优待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政策扩散理论,对中央及地方政府颁布的301项老年人优待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剖析政策扩散的过程、特征与机理,总结政策变迁的规律和逻辑。研究发现:老年人优待逐渐受到重视;政策垂直影响和层级效应明显;地方受中央政策影响较大;区域间横向扩散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扩散内容以模仿为主,創新性不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立法先行,逐步推进专项工作及政策完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具备更高水平的法治素养。为此,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法治教育。T市从健全制度、活化载体、严格管理等方面对推进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科学化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还存在着法治教育课程设置片面、法治教育对象覆盖面较窄、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法治教育目标取向有失偏颇以及法治教育效果评估简单化等问题。对此,应着眼于重构与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法治培训比重,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拓宽法治教育渠道,实现法治教育有效渗透;转变法治教育理念,明确法治教育的基础性,保障性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制造者通过情感动员方式,如煽动负面情绪、放大“威胁”、悲情叙事、恶搞戏谑、冠以权威之名、煽动公众民族情绪等,使公众极易被谣言蒙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不透明、不公开的环境是谣言滋生的沃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表象的背后,是公众对当前危机情境的不确定和对真相的渴望。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治理的引导策略,政府应考虑公众情绪,科学辟谣;媒体应慎用煽情报道框架,着力于消除未知;公众要避免情绪化,理性思考,做谣言的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