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博物馆馆藏铜镜赏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sdr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铜镜是青铜器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门类,既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又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信息。铜镜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文章希望通过对馆藏铜镜的研究和介绍,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馆藏;铜镜;研究
  说起镜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镜,但是中国古人用的镜子大都是铜或者铁做的,其中铜镜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在清中期普及玻璃镜之前的数千年的悠久岁月中,铜镜深受人们的青睐。铜镜除了作为梳妆照面之用外,还有照妖辟邪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物。古人认为铜镜可以照亮阴间路,希望死后还能得到古镜的护佑,于是大量生前使用的铜镜被带到了墓葬中,所以传世的铜镜较为稀少,大部分铜镜是出土的。
  铜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工艺品,早期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古镜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镜文化”深入人心,深深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馆藏铜镜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铜镜是三明市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一个种类。年代自汉至清代,既有墓葬出土铜镜,也有传世品。三明市博物馆藏铜镜可分为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等七个类型。笔者拟对这批铜镜进行初步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1 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
  Ⅰ式:宋湖州圆形铜镜(图1),圆形,正面平。背面周边一道起棱,中有一环形纽,两侧铸有文字。纽左侧竖长方形框内两排文字“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右侧竖一排文字铭有“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二十文足”。铜镜基本完整(背面有部分磨损、锈蚀)。直径15.4厘米,高0.5厘米。
  Ⅱ式:宋湖州葵形铜镜(图2),镜作等边六瓣葵花形,边沿微凸。桥形纽,纽右侧长方形框内两排竖式写“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铜镜基本完整,铭文有磨损。直径11.5厘米,厚0.4厘米。
  Ⅲ式:宋湖州葵形铜镜(图3),镜作六瓣葵花形,边缘弧形起缘。桥形纽,纽侧有一长方形框,框内两排竖刻有“湖州真石家念二枚青铜”文字。与Ⅱ式宋湖州葵形铜镜比较,主要是铭文略有区别,尺寸也略大,略厚。虽是出土之物,但保存完好,铭文历近千年仍清晰可辨。直径11.8厘米,厚0.7厘米。
  Ⅳ式:宋葵口铭文铜镜(图4),镜作六瓣葵花形,桥形纽。镜背外围平缘,缘与纽之间有长方形框,框内两行铭文,因锈蚀严重,依稀可辨“口州□□□□□□照子”等文字,应属湖州制镜作坊制作的铜镜。直径15.1厘米,厚度0.4厘米。此镜早年档案标注出土地点三明,惜无更完整的文字说明。
  1.2 民间传说故事与民俗内容的铜镜
  Ⅰ式:宋“齐郡乙娘团圆”凤凰齐飞葵花镜(图5),镜呈六瓣葵花形,桥形纽,镜纽四周环绕有一圈菊瓣纹。镜背纹饰为对称的凤凰齐飞图案。双凤羽翼线条流畅,展现出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动感与神采。镜背四周环绕配有与主题纹饰相关的铭文“齐郡乙娘团圆”。器型规整,生动精美,保存完好。直径16.6厘米。
  Ⅱ式:宋天干地支纹铜镜(图6),镜作圆形圆纽。外围窄沿凸起,以两道弦纹将镜背纹饰分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區域。由镜纽往外呈放射状对应装饰有八卦纹、天干地支文字和十二生肖动物纹。基本完整,图案较为清晰。直径6.7厘米,厚0.4厘米。
  1.3 吉祥铭文铜镜
  Ⅰ式:明“状元及第”吉祥铭文铜镜(图7),圆形,弧形凸缘,圆纽。镜缘饰一道弦纹,弦纹内围绕镜纽对称置有四个方框。框内写有楷书“状元及第”四个大字。保存完整。直径9.7厘米,厚度1.0厘米。
  Ⅱ式:明“早生贵子”吉祥铭文铜镜(图8),圆形,圆纽。素宽缘,镜背中心镜纽高凸,四周对称有四个方形框,框内分别书有“早生贵子”四字。镜右上角长方形框内书有“龚方来自”铭文款。器型完整,较为厚重。直径11.5厘米,厚0.6厘米。
  Ⅲ式:清“五子登科”铜镜(图9),圆柱纽,弧形起缘。镜面有一道弦纹,弦纹内四个方框内楷书“五子登科”铭文。直径13.2厘米,厚1.0厘米。
  Ⅳ式:清“寿山福海”八卦纹铜镜(图10),圆形,镜面较平,圆柱纽,镜纽四周环绕八卦纹,八卦纹周围铸有“寿山福海”四个大字,磨损严重,文字较为模糊。直径22.1厘米,厚0.4厘米。
  1.4 宋双鱼纹铜镜(图11)
  圆形,镜背外缘凸起。镜背有弦纹,镜纽周边饰有对称的双鱼纹图案,因锈蚀严重,双鱼纹图案比较模糊,隐约可见。镜面粘有明细的纱质纺织物。直径13.4厘米,厚0.4厘米。
  1.5 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图12)
  圆形,桥纽。镜背中心明显凸起一道弦纹,将纹饰分为两个区域:弦纹内围绕镜纽饰有四只海兽纹及缠枝葡萄纹;弦纹与外沿区间环绕一周缠枝葡萄纹。黑漆古包浆,手感厚重,保存完好。直径7.9厘米,厚0.9厘米。
  1.6 汉铭文铜镜(图13)
  圆纽,以纽为中心往外沿,依次布局为窄缘凸起、细锯齿纹、一圈文字、一周细锯齿纹、宽边缘凸起。因锈蚀严重及土沁包裹,文字内容难以辨认。直径8.7厘米,厚0.8厘米。此镜原资料档案中定为宋代铜镜,笔者根据内、外区纹饰布局特点,宽窄凸缘结合,整圈文字铭文装饰,器型比较厚重等特征,认为这是汉代时期较为常见的铜镜器型,故认为定代为汉代为妥。
  1.7 素面铜镜
  馆藏铜镜中还有一部分素面镜,均属一般普品。这些素面铜镜缺乏图案设计创新,制作也趋于粗糙,没有太大艺术文化价值,本文暂不加以赘述。
  2 馆藏铜镜的几点认识   2.1 宋代名家作坊制作铜镜的畅销与民间的普遍使用
  宋代铜镜出土及馆藏数量多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用官制度,政治安定,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转移。铸镜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镜基地,出现了不少传承有序的铸镜世家。
  宋代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宋朝铸镜业以简单实用的日用需求成为市场主流,铜镜从象征身份地位的精美奢侈品演变成了简单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由于商品种类增多、竞争激烈,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非常重视在市民群体中打开销路,开始为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渐渐萌生品牌宣传意识,如“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二十文足”“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都明确记述了私营铸镜作坊制作者的姓氏,强调铜镜的品质,具有很强的广告作用,说明宋代民间铸镜业高度发展,竞争激烈,十分普及并广受欢迎。
  2.2 主题纹饰、铭文完美结合的凤凰并飞葵花镜
  宋“齐郡乙娘团圆”凤凰齐飞葵花镜(藏品编号:SB.NO.1424)在古代铜镜中较为少见。器型为宋代常见的六瓣葵花形,但镜背纹饰为对称的双凤齐飞图案,四周环绕配有与主题纹饰相对应的铭文“齐郡乙娘团圆”。
  宋代私营铸镜作坊以生产铸有制作者坊号、姓氏、品名的素面镜为主流,可是这面镜子却强调了“凤凰齐飞”的纹饰主题,铭文“齐郡乙娘团圆”也是别有深意。齐郡,中国古代郡名,泛指齐国,今山东半岛一带。齐郡是古时闻名于世的富庶之地,也是通衢商品的流转要道,历史上曾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由铜镜上的“齐郡”地名可以看出“齐郡”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雄称“凤”,雌为“凰”。凤凰齐飞,常常用来表达爱情,象征祥瑞,是吉祥和谐的祈求。铜镜中的“乙娘团圆”铭文,顾名思义,就是重逢、回归、团聚、和睦的祈福,是否还有其他典故或民俗含義,因手上资料所限,留待以后考证。
  2.3 唐镜仿制反映出的工艺追求与市场需求
  唐代是我国铸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传世精品多,品质上乘。唐镜的型属、装饰、铸造工艺都独具一格,制作工艺精巧,纹饰富丽多彩,镜面光洁平滑,花纹饱满清晰,在中国青铜铸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藏品编号:SB.NO.2190)是一件比较成功模仿唐镜的精美作品,器型规整,铜质、厚度、重量,纹饰布局规范,纹饰自然流畅,铸工精湛,历经数百年仍包浆醇厚,保存完好,堪称一件精品。但比之真正的唐镜,仍稍逊一筹。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的存在,说明唐镜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其高超的制作工艺,至少在明朝还是制镜业者追求的目标,在使用者中尚有一定的消费市场。
  2.4 以镜寄情、以镜托思的明清铜镜
  明清时期是我国铜镜制作的衰落时期。从馆藏的明清铜镜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铜镜质量普遍较差,多数质地不好,纹饰粗略,简单实用。铸镜作坊不再是为了提升艺术水平而制镜,而是极力压低铸镜成本,只以铜镜照容的实用功能出发,追求实用。馆藏明清铜镜中几乎不见有华美的纹饰,常见的是“状元及第”“早生贵子”“五子登科”“寿山福海”等吉颂铭文,表达了铜镜使用者追求吉祥、平安、镇灾辟邪的期望,以镜寄情,以镜托思,十分贴近世俗生活。这些民间吉祥语丰富多彩,通过铜镜与民俗融会在一起,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尽管明清铜镜不再精彩,却是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专业认证背景下,OBE理念在课程和课堂教学层面的落实是打通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金课”建设所面临的痛点之一.以《电子商务原理》课程为例,遵循OBE理念的“反
帖经作为唐初举子试策的补救项目,课试初期多试平文。随着帖经制度的发展,帖经多于“疑似参互”处试帖,举子逐渐以帖经为厄,并引发对帖经制度的改革。帖经的发展变迁,促使赎帖诗、“檃括体”诗赋等文学现象的产生。赎帖诗在题材和主题上与传统应试诗类同,未出歌功颂德、写景咏物、赋物等范畴,因课试难度与评价体系的不同,赎帖诗显得自然清拔,艺术性稍高;帖经课试的需要,催生以经文注疏为改写内容的“檃括体”诗赋;以帖经黜落为主题的赠序文,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借之可加深对帖经文化的认识。
屈大均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流诗人、词人和学者,也是“天下将亡”之时华夏道统学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华夏治统虽然丧失,但他认为只要存续华夏道统学统,即可免于天下之亡,治统可失而复得,故而逃禅归儒,极力辟佛。他以孔子、朱熹为师,“学为圣贤”,接续华夏道统学统,成一代大儒,以道统存天下。
选取2001-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DEA法对广东省物流业在不考虑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与考虑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两种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环境规制因素与广东省物流业绿色技术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技术效率远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技术效率,2001-2019年绿色技术效率处于递增趋势;环境规制因素两项指标与绿色技术效率存在协整关系,尤其是广东省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的改善对广东省物流业绿色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长期推动作用。
采用熵值法对2011-2019年珠三角9市的创新产出做综合评价,并在此综合指标值的基础上引入时滞效应,假设滞后期为1年,利用多个DEA模型对2011-2019年珠三角9市的创新效率进行联合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均有强弱差距较大,且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部分城市创新投入出现较大冗余,可适当优化创新活动的资源配置;9市创新效率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基于五邑侨乡手工艺传承现状,从“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角度探讨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的路径,为区域性手工艺创新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实地调研五邑侨乡手工艺传承发展现状,确定了非遗手工艺集群创新的可能性;以产业链视角集聚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的主体,在价值重叠共识的基础上促进手工艺集群主体知识的有效溢出。构建了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路径,并进行了新会葵艺载体的创新实践。
摘 要: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以其展览主题多样性、展示手段灵活性、展出时间时效性等特质,成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博物馆保持生机活力、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渡江战役纪念馆原创展览“信仰的丰碑—红色安徽特工传奇”为蓝本,从展览主题、内容策划、展品选择、形式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出发,讲述在情报战线上立下赫赫功勋的21位英雄人物,初步探索革命类纪念馆
澳门作为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地方之一,丰裕的社会财富让澳门的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至成熟臻备,然而该行业也面临着本地市场狭窄的困境。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推动下,澳门的财富管理行业迎来了庞大的内地市场,业务增长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面向内地的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成为澳门政府和金融行业打造澳门特色金融的方向之一。针对澳门跨境财富管理业务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建议,以促进该业务健康发展,贴近市场需求,促进澳门与内地的金融融合。
摘 要:余庆禅院是司马光祖茔的香火院,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佛殿内西墙保存的壁画为民国十二年(1923)所绘。壁画采用宋时期流行的屏风形式绘制,共十二扇,内容包括山水、花鸟、书法、装饰性纹样,内容丰富,布局合理,主题鲜明,技法熟练,其中以山水画题材为主。该壁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经过了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与余庆禅院的时代背景、“坟寺”功能、佛殿环境相结合,匠心独运。  关键词:余庆禅院;
摘 要:粉彩瓷器在康熙时初创,雍正、乾隆两朝技法纯熟,嘉庆早期的粉彩与乾隆时期几乎没有分别,称“乾嘉瓷”。颐和园藏有一件嘉庆款祭蓝釉开光粉彩御制诗抱月瓶,它是清代官窑粉彩瓷的代表,将其与存世的乾隆时粉彩、祭蓝釉瓷器相比较,可知粉彩开光御制诗的烧造手法为乾嘉时期常见的技艺。在器形、构图等方面体现了嘉庆瓷器对乾隆瓷器明显的继承性,甚至书写同样的御制诗也不乏个案。从中可窥见乾隆时御窑厂瓷器烧制上程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