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家风文化,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awqu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党的建设重要战略抓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阐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观点,以家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方法成为重要舉措。传统家风文化中蕴藏的“廉政因素”对于营造清正、廉洁、自律、无私的廉政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旨在梳理传统家风文化精髓、提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实施路径,更好的发挥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功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风;党风廉政;新时代
  在中国,从古至今,家庭作为社会组织中的基础基本细胞,在人的培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风建设的论述,包含着大量教育人“廉洁”的内容,这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以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都发挥着非常重要且具有建设性的借鉴和指引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的“廉政因素”
  廉政一词做唯一的历史概念,始出于《晏子春秋·问下四》。廉就是清廉、廉洁,“政”通“正”,即公正之意。因此,廉政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清廉公正。传统家风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廉政”内容,是传统社会施行廉政教育的主要方式。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大量包含“廉政”内容,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着极强的现实作用。
  (一)欲而不贪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全盘否认对“利”的欲望,孔子对其弟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指出为官者可以有欲,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但不能贪,不能做有悖于道德的事情。现代市场经济氛围下,党员干部也是社会生活的普通一份子,需要解决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而,廉政建设并不是要求党员干部放弃对基本劳动回报的追求,而是强调不可手伸的过长,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曾国藩教导子孙“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党员干部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理应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而不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不义之财不可取
  在传统家风文化中,义利关系也占据的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家庭向来重视利与义的关系,认为对于“利”的追求始终应在“义”的约束之中,强调义字当前,利字置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稷在任时,把自己受贿所得的百两黄金献给母亲,田母坚辞不受,还告诫儿子“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从古至今,贪污腐败终归是官员在“义”与“利”之间产生价值动摇,无法遏制自己的贪欲,产生权钱交易,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国家和百姓的对立面,走向深渊。传统家风文化中强调“不义之财不可取”,正是在塑造子孙正确的金钱观和淡薄于名利的胸怀。
  (三)崇俭戒奢
  《论语》中倡导崇俭戒奢的价值观念的句子很多,如: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执政后不忘勤俭,有次他的女儿永庆公主穿了一件非常华丽的绣花衣服被他看见,遂命令她立即脱下,并且言辞训斥:“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效仿。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教导自己的家庭成员,“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奢”始终是“贪”的动机。十八大后落马的原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任期间,长期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五星级酒店里,衣食住行均设置专人服务,连吃一碗面都要请一个私人厨师,骄奢淫逸,终收到法律的制裁。廉政的基本表现就是崇俭戒奢,党员干部一旦开始追求奢侈的物品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动用手中的权力为其服务,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谈
  (四)严于律家
  事实上,家庭成员的误导最容易使为官者步入歧途,贪污腐败的官员往往是在“枕边风”的怂恿或者对家庭成员借其名号谋取私利的默认之中走上不归路,而清廉的官员往往公私分明,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不以权谋私,而贪官污吏则恨不得用权力把公家的财富悉数搬回自己家。欧阳修的侄子欧阳通理曾在在为官之地购买礼物意图买官,受到欧阳修的言辞批评“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他更以身作则,除饮食外不在围观之地购买一针一线为例,告诫侄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清廉无小事,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就是以微薄之力为源头的。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家风文化的重要论述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关于以家风促廉洁相关文件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
  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
  201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这一条“负面清单”给党员领导干部在家风建设方面划出了红线。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家风”的重要讲话   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風气好才有基础。”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注重家风建设、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三、传统家风文化之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近年,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充分挖掘传统家风文化,成为加强党的廉政建设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在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首次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写入党内法规。党员干部的家庭不同于普通的家庭,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应摆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从古至今,每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官员,每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官员,每一位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的官员,其家庭均有为人称道的家风。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高举拳头,“老虎苍蝇一起打”,多达百位省部级官员因贪污腐败落马,党内政治生态出现明显改善。党员干部管好自己的小家,不让家庭成员成为自己腐败路上的助推器,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党内的政治生态也会得到强有力的净化。
  (二)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廉洁意识
  数千年来的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和精神指引,对于当前培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廉政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十八大之后,山西省出现“塌方式”腐败,从省部级官员到县区级官员大范围落马,选人用人问题一度成为组织工作的难题,这是全民廉洁意识缺失造成的惨痛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好的家风,以家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目的在于以家风带动党风和政风的转变,让政风清廉、民风清明,全社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创新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每一个官员都出自于大众百姓之中,如果在整个社会树立起廉洁意识的价值观基础,也可以从根源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2)
  [2]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28
  [3]张居正.帝鉴图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165
其他文献
摘 要:材料是作品生命力的来源,人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赋予材料,让材料成为作品的载体,表现出作者所希望表现出的特定的内涵。当代社会,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受到艺术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艺术创作中。装置艺术作为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使得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人产生更直接,更强烈的共鸣。本文结合自身所学习的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属性和表现出的效果以及对装置艺术的浅显认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必要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小学生生性活泼开朗,好奇心强,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遵循直观性、真实性、新颖性、适度性原则,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扮演以及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等来使情境教学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摘 要: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是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称之为“证据开示”制度,在美国逐步发展完善,经过司法实践证明该制度对诉讼程序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纷纷借鉴该制度并加以完善,我国也在符合本国司法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该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交换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对整理争点、固定证据、提高庭审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存在一定缺陷,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期刊
摘 要: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它的发展变迁既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也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通过采用碑文解读与贾村地方史料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区域历史上的水利环境变迁研究,对碑文、图像、和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于环境变迁中的人的认知。  关键词:霍州贾村;水利开发;人地关系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古往今来,地理环境对于人
期刊
摘 要:票据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是票据权利者在行使票据权利时应当提供的有效凭证,没有票据就不能享受票据带来的权利。如果丧失票据的话,票据持有者的权利就会受到损失,权利就没有保障,票据丧失后采取相应的法律救济,就是为了保障持有者应有的权益、同时保证票据的正常流通,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挂失止付方式、公示催告以及诉讼方式是目前我国对票据丧失的三种有效的救济途径,但是,这些途径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的地方和法
期刊
摘 要:山西省综改区的核心特征不在于政策优惠,而在于制度创新,突出表现为金融制度方面的创新。在金融制度创新中,建立差别化的运行模式和经营机制和有差别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两个方面。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山西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应当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省综改区;制度创新;金融制度  第一章
期刊
摘 要:“两学一做”是我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是有强大核心能量与凝聚力的重要理念,能够推动我国党组织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党务工作。两学一做中的具体含义也在促进我国党政建设,推动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的党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先重点分析“两学一做”的具体含义,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具体实践应用来为我国党务工作未来的发展奠定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在从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培养健全人格不容忽视的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影响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期刊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政务微博越来越成为政府形象传播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指出了当下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端”的重要性。通过政务微博进行施政、问政以及形象树立是大势所趋,因此政务微博的完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僵尸微博存在,两极分化严重  “从政务微博出现以来,沉默失语当僵尸、伪亲民真作秀
期刊
摘 要:分权的图谱上存在着两个端点:一端是完全的中央集权,另一端是完全的地方分权,一端是政府的大包大揽,一端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选择站在两个极端,即使是苏联时代的高度的中央集权,即使是邦联体制,也没有站在极端。换句话说,就是哪端多哪端少的问题。究竟是集权多一点还是分权多一点,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表明影响分权的因素,阐明分权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