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数学教学的程度仍然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1、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2、设置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
  4、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如“字母表示什么”一节中,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到了4种不同表达方式,这一方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
其他文献
常常听到农村中学学生为作文眉宇不舒、叫苦连天、愁肠百结。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较单调和课外阅读奇缺。要说咬着笔杆强说愁却写不出文章,实在是种痛苦。  归纳学生们的作文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五难”: 脑袋空空,寻找素材难;假话连篇,抒写真情难;题材老旧,标新立异难;语言贫乏,准确表达难;不懂层次,完整结构难。   经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课外练笔对于中学生写作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更好地
期刊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期刊
近年来我们发现:由于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有些聋生在校自残现象屡有发生,毕业后违法犯罪现象也非常普遍。这种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聋生的生命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近年来,我校一直在聋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方法、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效果。    一、教会自我保护,使聋生健康安全地生
期刊
韩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在教学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这三部概括而言,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教书、育人这两个根本教育任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传授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重点与基础,教书是实现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我们在工作中无形就以智育为主,而相对来说就轻视了道德品质的
期刊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在阅读教材、小结知识点、学会发现、思考、参与及质疑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学法指导 学会学习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所以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语文教育中,要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就必须把他们当作社会的人去对待,
期刊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利用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期刊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
期刊
不少学生反映 中学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同学们读读背背,甚至认为所学到的知识,于自己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从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多思善疑、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抽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