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教改革”指出,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点,教师能力素养如何提升,是教师改革的关键要素和突破口。结合高职公共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培训机制、认定标准、考核评价、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角度进行梳理分析,为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提供若干策略和补充。
  【关键词】三教改革;能力素养;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顾湘芬,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三教改革”的提出和全面推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高职院校如何提升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含金量。教育教学水平,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和基石。其中,教师能力素养,是其提升的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三教改革”和能力素养。2019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1]。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推出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标志着“三教改革”战略,从国家层面全面推行,这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和质量提升,产生深远影响[2]。
  “三教”改革,包含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核心要素,是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学观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改革、科研创新的突破口。教师是“三教改革”中的主体,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才能拓展教学的精准性、专业性、实用性。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能力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和创新能力几个方面的素养。其中,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教师的内涵,是基本能力;而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养,是教师的外延,影响教师的可塑性和成长性[3]。
  二、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养提升,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学科,以公共英语来说,围绕教师能力素养如何提升,在培训机制、认定标准、考核评价、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诸多角度,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实际问题[4]。
  1.缺乏全方位的培养培训体系。(1)对公共英语教师的能力培训,尚未进行总体规划,量化培训流程,教师缺乏个性化的培训方案。(2)未能从公共英语知识和教学要素两个维度,精准定位培训内容和职业目标。(3)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也使得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4)没有制定完善的奖赏机制,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提供必要保障。
  2.“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一致。(1)对于公共英语的“双职称型”“双证书型”和“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标准,界定模糊。(2)没有明确的 “双师”能力素养认定内容和培养目标,英语教师的实践经历,有的院校规定 1-6 个月、有的则规定 1-2年相关行业锻炼经历。(3)对于英语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还没有统一标准。职业实践的内容,没有认定数据,职业实践的考核,也缺乏可操作性[5]。
  3.考核和评价系统仍有缺失。基于学校、教师与学情出发,从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教学素养到参与英语竞技比赛,从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到与英语教学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的融合,仍缺乏对高职公共英语学科,进行点对点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4.协同创新不足。(1)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政校行企,多方协同,组成的创新培训体系,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并保护其将教学领域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从而达到合作共赢。(2)目前,教师之间虽有协作,但合作的专业范围有所局限,在知识、教学及实践方面,科研和创新方面,仍有待拓展。(3)政府、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英语专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难于提升和转化。英语教学和实践共同体,科研和创新共同体尚未形成,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滞后。
  5.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有待加强。(1)高职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入其他院校、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师资评价考核工作,十分必要。(2)评价的内容,不仅拘泥于专业知识和教学。(3)需充分考虑英语教学科研和创新成果,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效率和转化率。
  三、建立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平台
  1.明确教师能力素养培训机制。
  根据高职英语“三教改革”的要求,科学制订符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点,与英语知识与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升相匹配的培养规划目标。 并依据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分析,精准定位培训内容。 (1)开展理论培训。将英语教师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三教”改革、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政策,落实到英语实践教学中。(2)实行知识和教学能力培训。高职英语教师的知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教法能力和英语教师对各种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的培训,有助于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3)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一是把“三教”改革、课程思政,行业英语等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能力,和参加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能力,并且能够与专业英语课深度结合,提升英语教学的价值。二是紧扣公共英语“双师”能力素质培养标准和目标,完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实践技能资格考核制度,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訓机制。三是完善英语“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名师的具体培训措施。(4)进行科研和创新宣讲培训。对科研成果、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
  2.统一认定标准。
  (1)从实际出发,根据 “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培养制度,结合各自学情,拟定符合 “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的一致性认定标准。(2)确定行业实践锻炼的标准,细化行业实践认定的内容。(3)拿出具体办法,统一出台“双师型”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等。(4)政校行企多方协作,使公共课英语教师参加的行业实践锻炼不流于形式,并对其实施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其操作性变成可能。   3.科学考核评价。
  (1)结合高职教育双元“1 + X”证书制,紧扣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等要求,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必修的职业资格证,进行考核评价。可通过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校内等教师培训,使其英语理论知识扎实、教学实践技能过硬,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2)从知识技能、教学素养到参与英语竞技比赛,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到与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融合,定期进行点对点考核与评价。(3)对其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进行激励和奖励,考核与评价。
  4.广泛开展协同创新。
  (1)组成协同创新团队。英语教师间虽有协作,但合作的范围有限,可从校内扩展到校际间,组建专业化、模块化、精细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根据需求,可以由不同学院多层次教师、也可以包含企业成员组成。(2)鼓励团队教师多样性和创新发展是关键所在。创新团队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身英语教学领域的关注,同时也要求其具有将其教学领域,或教育技能进行相关科研转化,或进行与其英语教学领域相关的创新活动的能力。(3)提升团队项目创新能力。从传统的英语教学领域研究,扩展到更具有前瞻性、与职业技术技能更新和成果转化,联系更为紧密的实用新型专利,创新创业项目等进行开发。(4)形成协同创新制度。一是与多方的协同合作,需要政府层面的主导,获得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持,构建一系列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机制。二是开展联合培训,设定多个实训基地,每个实训点都有各自的培训课程目录。比如酒店英语,旅游英语等,各自课程是不一样的,各有侧重点。团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用闲暇时间参加本校,其他院校,相关企业的培训学习。三是保持协同创新长效性。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英语教学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加强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连续性。对科研和创新合作,予以尊重和支持。四是发展协同创新考评机制。引入专家学者参与师资评价工作,建立开放的师资评价机制。考虑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率,促进科教分离向科教融合的转变。五是针对教师的理论和研修能力,拓展英语教育学科领域,逐步提升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与转化程度。
  5.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1)充分深入与其他院校,优秀企业合作交流,实现教师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实践,也可以到外贸公司或者行业单位参加锻炼。熟悉英语专业对应的行业知识点,认识到行业单位不同的岗位,需要哪种不同的英语技能。(2)积累英语相关教学案例,使教学更符合专业实际,提高自己为专业服务的职业化水平与能力。(3)重视保护职教云、MOOC等原创数据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创新成果等通过平台积极转化。
  建立高职英语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平台,是一个系统、科学、动态、长期的过程。本项研究只提供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思路,仍需要结合各院校实际,开发制定出体现个体特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4]19号)[Z].2019-01-24
  [2]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3]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4]郭晶.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現状调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5):159-160.
  [5]李茂林,范琳.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2):125-126.
  [6]崔伟慧,王金环,王校英.“双创”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8):18-1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利用混合式教学手段,也就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英语;应用  【作
期刊
【摘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尤其是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高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以便推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期刊
【摘要】本文指出教材编写要以培养球童口头运用高尔夫英语能力为导向,内容结构的设计围绕导向展开,着重提高球童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球童的英语能力,使球童成长为优秀的实用专业型人才,更好服务高尔夫产业。  【关键词】教材;高尔夫;球童英语;能力;导向  【作者简介】李康(1964.11-),男,汉族,海南万宁人,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英语、英语语音。  一、引言  高尔夫产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个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逐渐增加,中职生的就业陷入困顿的状态。在实际的就业环境下,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数量严重不符,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以上问题而言,只有不断加强中职生的个人能力,才能提高中职学在应聘时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增加中职生在就业时的筹码,改良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
期刊
【摘要】跨文化理解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职英语教学由于多重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立足中职英语教学实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作者简介】高朴初(1983.11-),男,汉族,安徽肥西人,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英语
期刊
【摘要】随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三教改革”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当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需求,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探索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之中,是践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较好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出发,从而提出了高职
期刊
【摘要】按照国家部署推行1+X证书制度,结合我院高职英语课证融合存在的问题,学院采取管理措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将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标准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英语教学过程与岗位职能的统一、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的统一,提升学生一专多能、多证多岗的就业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专业输出”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课证融合  【
期刊
【摘要】成人的二语习得与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过程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本文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总结成人二语习得的主要特征,以此探索中国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更优模式。  【关键词】成人;二语习得;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熊璨(1990-),女,四川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职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英语教育等。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受指导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大学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必须要以服务专业建设、夯实职业技能为目标。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和特征,更新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专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和实践应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优秀商业理念值得为培养当代商业人才所借鉴。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符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民族商业文化自信和提升我国在全球商业文化中的话语权。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科专业外语课堂的内容选择应立足时代、取其精华,突出与西方商业文化的对比,并注重选材的启发性、故事性、趣味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融入高校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