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科学备考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体会命题思路;研究学生作答情况,剖析出错原因;梳理得分策略,提高中考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58-07
  201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进一步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思想,试题既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学科思想、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研究2014年试题,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能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一、试卷的整体特点
  (一)知识结构和难度保持相对稳定
  表1 2012~2014年河北省中考化学部分(含综合)知识结构及难度统计
  2014年理综试卷化学和综合部分结构与前两年相比,在题量、题型设置、分值分布、考查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表1可以看出,试卷仍然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探究部分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比前两年略难,这也使得化学部分整体上比前两年略难一些。
  (二)依然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4年理综试卷化学(含综合)试题覆盖了《课标》中全部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涉及到的物质有70余种,考查的知识点近90个,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考查,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变化基本特征、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基本计算能力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体现了夯实化学基础的重要性。
  (三)重视实验与探究,渗透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试卷中涉及实验的题有5、7、9、11、14、30、35、36,共8个题。这些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制取氧气、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探究燃烧的条件、蒸发溶液等基本实验的学习情况;还突出考查了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科学运用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等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巧妙借助图表,考查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2014年化学部分有12个图表。第5、9、11、14、30、35题通过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图考查考生对实验目的的准确理解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第7题通过坐标图考查考生分析对比反应起始、反应过程、反应结束的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第31题改变了传统框图推断题的模式,一是图的个数由1个增为3个,二是图的形式由框图变为维恩图和反应转化图,这种变化使得文字信息变为更加抽象的图表信息,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物质间的几何关系和转化关系的理解情况;第36题利用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数据表格,考查考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图像和表格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认真观察、细心梳理、缜密思考,才能为正确解答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有时,也有一些隐性或干扰性的信息,这更需要对信息进一步提炼、加工,去伪存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五)紧贴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和生产实际,几乎所有试题都是从应用层面切入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STSE”教育。如1、2、6、8、12、27、28、29、35等小题从营养素、空气中部分成分的不同用途、酸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食品防腐、眼镜生锈、双能源汽车、焙制糕点、治疗胃酸过多、燃料燃烧等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科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品位的能力,有助于大家体会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二、典型试题剖析
  【试题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氮分子:2N B.钙离子:Ca 2
  C.两个氢原子:2H2 D.氧化镁:MgO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的化学用语较多,信息量不小,主要考查“物质构成的奥秘”中 “微粒构成物质”、“物质组成的表示” 2个一级主题。要求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体现了化学学科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学科特点。
  答题情况剖析:该题难度不大,得分率约3/4,但是有超过10%的学生错选B,主要原因是化学用语比较枯燥,少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可能粗心把“ 2”误判为“2 ”造成错答。答案为D。
  启示:2013年第2题与2014年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一致,原题是:下列化学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A.2O;B.O2; C.MgO-2 ;D.H2O2,错选B的学生接近30%,本题难度系数为0.67,比预估难度增加了很多。同样的考点,2014年换了一种形式,虽然思维量增加了,由于针对性练习的帮助,学生得分率反而有所增长,即便这样,还是比预估的难了。因为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分水岭。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多采用模型、实物、图片等方式和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微观过程宏观化。备考过程中要关注往年考点、命题角度,通过变式题组、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試题6】图1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和“物质的化学变化”2个一级主题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和“质量守恒定律”3个二级主题。要求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会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能评价化学实验方案;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本题以实验装置图的形式呈现,减少了文字阅读量,但增大了信息含量,提高了思维含量。本题部分实验装置来源于教科书,充分体现了试题“来源于教科书又高于教科书”的理念。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鉴别、气体的净化、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的理解。A选项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无法用酚酞溶液区分开;B选项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验证二氧化碳部分的试管换成了广口瓶(容量大,能保证溶液与气体充分接触,使发生反应的气体被完全吸收),题中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而氢气不参加反应,故用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C选项为各版本教科书中都有的实验装置图;D选项为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图。B、C、D均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故答案为A。   答题情况剖析:本题错答率高,有约60%的学生不能得分,错选B的最多,接近30%,错选C、D的也都超过10%。究其原因,一是装置图隐含的信息量大,考试时由于紧张,造成思路受限,以至于学生不能从实验装置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实验做的不到位,或根本就不做实验,所以学生对教科书中的实验理解不到位;三是不知道教科书变化的原因,依旧按旧版本教科书学习,如D选项中,由于白磷有剧毒,修订的教科书将其换成了红磷,而上课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依旧用白磷实验,造成学生思维的误区,以为题中给的红磷做实验不能成功,造成错选;四是对物质的性质掌握得不全面。如分析A选项时,可能没有联想到碳酸钠的俗称“纯碱”的原因,继而忽略了其溶液显碱性。
  启示:首先要重视教科书中的实验,开齐开全实验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要关注《课标》、《教科书》实验的变化,懂得变化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三是注重图示实验题的练习、分析(读图能力是区分度很好的考点,此类考试题今后还会再现)。 四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不但要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构建成自己的网络体系,也要通过图表等形式把物质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试题7】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2个一级主题中“金属与金属矿物”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2个二级主题。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是教科书及课标中的重要内容,本题坐标图虽然只有一个,看似简单,但涉及到t1、t2、t3三个不同时间点产生气体质量、消耗金属质量、消耗盐酸质量三个方面的判断,因此,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梳理出有用的信息,准确得出合理结论来,可以说很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和灵活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就是X>Y。将题干信息“等质量的X、Y”、“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与图示信息相结合分析可知:t2时金属X产生气体质量已达到最大值,说明其已经完全反应,而金属Y产生气体质量还未达到最大值,说明其还有剩余,故消耗金属的质量为X>Y;t3时,金属X、Y产生气体质量均达到了最大值,说明二者均已经完全反应,由于是等质量的X、Y,故消耗金属的质量应该是X=Y;t3时,X、Y两种金属产生气体的质量为X>Y,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消耗盐酸的质量也应为X>Y。以上是对选项的一一分析,考试时也可以整体审题、宏观把握、快速突破,抓住“等质量的X、Y”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图像快速浏览4个选项,迅速找到反应结束时间点t3,用排除法从C、D中筛选出正确选项。答案为D。
  答题情况剖析:从答题情况来看,错答C选项考生超过1/3,错答B选项考生接近1/5,正答率不足40%。说明学生抓关键词与图像关键点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欠缺。
  启示:“坐标图”是借助数学思维方式研究化学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题难度一般较大,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区分度好,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因而是各省中考的热点题型。备考中,一要抓好基础,牢固掌握基本反应规律;二要加强对各类图表信息题的训练,提升从复杂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抓关键词、关键点);三要多给学生自己分析、“究”错、反思、总结的机会。
  【試题13】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松香、玻璃、沥青属于非晶体
  B.尿素、氨水、磷矿粉属于氮肥
  C.白酒、雪碧、蒸馏水属于混合物
  D.橡胶、氯化钠溶液、石墨属于导体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2个 一级主题中“化学物质多样性”、“水与常见的溶液”和“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3个二级主题。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A选项中松香、玻璃、沥青均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它们均是非晶体;B选项中磷矿粉属于磷肥,不含氮元素,故它不属于氮肥;C选项中蒸馏水是纯净物;D选项中橡胶不导电,属于绝缘体。答案为A。
  答题情况剖析:本来这道题是送分题,2013年以三个图表分别从混合物与纯净物、导体与绝缘体、晶体与非晶体三个不同角度考了类似考点,2014年这道题信息容量明显低于2013年,但从答题情况来看,正答率比2013年的83%降低至不足60%,错答B选项考生超过20%,错答C选项考生超过10%。究其原因:一是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关注不够,如松香常用来作焊接电子元器件的助焊剂、增加二胡等乐器琴弦的摩擦力,松香成分复杂,主要成分是松脂酸,没有固定的熔点,由于学生关注接触的少,怀疑A的正确性,导致错选其他答案。二是学生化学基本素养不够,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如蜡烛、塑料、瓷器等从化学组成角度分析,他们都含有多种组分是混合物,而混合物一定没有固定的熔点,故均不属于晶体。
  启示:物质分类题是中考常见题型之一,如果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概念、背诵物质的类别,则会使化学学习变得枯燥、抽象、无味,自然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如何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快乐感、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热情,自主形成分类的思想,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这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
  【试题30】根据图3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活塞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 。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
  。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考查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2个一级主题中“完成基础学生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水与常见的溶液”4个二级主题,甲、乙涉及到了8个必做基础实验中的3个;丙来源于教科书中物质溶解性的演示实验。本题对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科学实验方法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了全面考查。要求:能识别常见的仪器铁架台;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能用书面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答题情况剖析:(1)中第一空出现较多的错误:一是错别字,铁“夹”台;二是自创答案,如铁棒、仪器架、支架等。错因分析:平时学习时能识别常见化学仪器,但不能够正确书写;另外,电子类产品使用过多,而懒于动手书写也是原因之一;三是教师上课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够。(1)中第二空常见错误:①防止“物体”飞溅/防止“固体”飞溅;②加快蒸发/散热;③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加速溶解,防止液体飞溅;④防止仪器炸裂(爆炸)等。错因分析:①对“物体”、 “物质”和“溶液”的概念混淆;②完全不知道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③画蛇添足;④不清楚实验操作目的,只是生硬背诵或“蒙答”教科书中有关内容。(2)中第一空典型错误是答“空气”,原因是考生只知道按固有的教科书知识回答问题,而没有结合本实验制出的“氧气”进一步思考后作答。(2)中第二空典型错误:①只答一个方面;②防止污染空气。错因分析:①考虑问题不够全面;②没有理解出题者的意图或完全不理解燃烧的条件。(3)空典型错误:①比较水和汽油的溶解性;②探究氯化钠的溶解性/溶解度;③比较氯化钠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速率;④探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性;⑤探究氯化钠能溶于哪种溶液;⑥氯化钠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错因分析:①完全不理解实验的目的;②没有表达出比较、对比氯化钠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性的意思;③对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混淆不清,或者是马虎造成笔误;④语言表述与题目的意图不搭边,没有用到“探究”、“比较”、“对比”等表示“目的”的词语;⑤把溶解性与溶解速率相混淆。
  参考答案:(1)铁架台;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氧气;隔绝空(氧)气、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或比较氯化钠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
  启示:做实验是化学学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增强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8个基础学生实验,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并弄懂每个实验的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演示实验或进行实验教学时,无论是语言、板书,还是操作等,都要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要避免随意性,防止误导学生。
  【试题3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4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图5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物质E的用途之一为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与社会发展”4个一级主题中“金属与金属矿物”、“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利用”和“物质组成的表示”5个二级主题。要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本题将传统框图题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所有物质的信息均以图示形式给出,一是图的个数由1个增为3个;二是图的类型由1种增为2种,即“框图 维恩图”;三是由封闭型改为开放型。本题对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知识归纳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了很好的考查。图5为图4的物质转化关系提供了突破口,由A和B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A为红色物质、B为黑色物质,在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中可以确定A为Fe2O3、B为Fe3O4;再根据图4中A(Fe2O3)→C→B(Fe3O4),可以确定C为Fe;由C(Fe)→D(固体单质),则从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中可以选择出D可能为铜或银;由C(Fe)→E(气体单质),则可以断定E为氢气。
  答题情况剖析:(1)中错答“Fe3O4”的较多,还有不理解题意而蒙“红磷”、“铜”的。错因分析:未看清A为红色或不知道Fe3O4、Fe2O3的顏色区别,再就是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意识不够。(2)中答“分解反应”较多,还有把“置”写成“至”、把“换”写成“化”或“挽”的,也有少数考生只写“置换”及写其他反应类型的。错因分析:未推出结果来,靠“蒙”来答题;基本化学素养不够。(3)中出错较多,典型错误有:①家用燃料、高温炼铁(工业冶铁)、还原物体、防腐、充热气球;②食品保护气、灭火、植物光合作用;③助燃剂、供呼吸。错因分析:①虽然原理上符合氢气的用途,但没有考虑到实际生产的成本问题和安全性。如作家庭燃料就不现实,液氢更多地是用在航天事业上;用氢气充热气球容易发生因氢气剧烈燃烧而造成意外事故;工业上,不选用H2炼铁(高中还将学习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的反应)。②、③的错因在于考生没能推出E为氢气,靠猜测认为E是二氧化碳或氧气造成错答。(4)是本题出错率最高的空,典型错误有:写C、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式、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的;不配平的;反应条件不写的或写错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推出C或B造成的错误。   参考答案:(1)Fe2O3;(2)置换反应;(3)作燃料;
  (4)3Fe 2O2 Fe3O4
  启示:一是对于题中给出信息比较隐秘的或不很熟悉的,不能慌,多读一遍题,冷静、细心梳理出突破口;二是平时训练不能只重题量、机械训练、死板学习,而应注意品题、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三是在备考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将所学知识提炼、归纳、整理,一定要给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自主权,可能学生自己建构的网络不完整、不全面,但是在修复、完善过程中会将有关知识、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试题35】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6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以探究蜡烛燃烧产物为命题背景设置探究过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考查了4个一级主题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利用”共6个二级主题。要求能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能指出猜想的依据;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能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了解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结晶现象;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初中化学核心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钙的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考生迁移运用所学教科书中知识与技能解决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答题情况剖析:
  【实验验证】(1)的错误,一是描述不准确:烧杯内壁有①白气;②烟雾;③霜;④黑烟;⑤冰;水蒸气;⑥小水球;气泡或水泡;⑦哈气;⑧模糊;⑨气化;⑩蜡油等等。二是写有白色固体或变浑浊;三是位置不准确——烧杯“外侧”有水雾。错因分析:一是没做过这一实验或做了实验但缺少分析、交流、总结,导致考生不能用化学语言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二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烟、气、水泡、气泡等与水雾等的区别。
  【实验验证】(2)中(第一空略);第二空典型错误:①“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②错字:“溶解度”写作“‘融’解度”,“溶剂”写作“溶‘济’”等;③发生分解反应(或蒸发分解、蒸发反应);④升温结晶;⑤分子运动加快等。错因分析:一是对溶解度的概念一知半解;二是学习过程中说得多写得少,造成答卷时抓不住要点甚至是提笔忘字;三是完全不清楚析出氢氧化钙固体的原因。
  【交流讨论】典型错误有:①错字“碳黑”或“炭单质”;②木炭、焦炭、碳灰、碳粒、煤、活性炭、含碳物质(化合物、氧化物)、碳分子、C60、黑碳(炭)、焦黑等;③固体或黑色物质等。错因分析:①分不清“炭”和“碳”两个字的本质区别,用到时出错;②对该实验不了解,也没有生活经验,混沌的认为石蜡燃烧产生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单质任意一种形态,所以选择其一作答,因此出错;③不知应该从具体物质的角度作答,只是从语言的角度顺下来,所以错误。
  【实验验证】(1)典型错误:①防止糊状物(CuO)滑落到蜡烛火焰上,影响实验的进行;②防止不充分燃烧的生成物通过;③防止水倒流,炸裂玻璃管;④防止碳黑通过(错别字);⑤防止黑色粉末通过干扰实验;⑥防止石蜡蒸气(小颗粒)上升、防止气体通过、防止水蒸气通过。错因分析:①不能结合前面的实验,从排除其他物质与氧化铜反应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知道会有炭黑生成,且炭黑具有还原性。学生不能抓住这一关键,想象糊状物在加热的过程中,可能会变成碎渣掉下来(实验验证糊状物会紧贴在玻璃管内壁上),造成失分。②把蜡烛燃烧的生成物笼统地稱为“生成物”是可以的,但这样作答的学生把“生成的物质”与“生成的固体物质”混为一谈,忽略了生成的气体物质也是生成的物质,造成错答。③蜡烛和酒精灯都在加热,水蒸气很难冷凝成水珠,这是臆想的一个答案。
  【实验验证】(4)典型错误:①先熄灭酒精灯,后熄灭蜡烛。②熄灭酒精灯后,继续通一氧化碳气体。③把玻璃管两端堵上,再熄灭蜡烛和酒精灯;或熄灭酒精灯后把玻璃管的两头堵上至冷却;或熄灭蜡烛后把玻璃管的两头堵上至冷却。④仪器写错,“玻璃管”写成“试管”。错因分析:①在撤离酒精灯后应当继续通一氧化碳至b端冷却后才能撤离蜡烛,以保证还原生成的铜不被再次氧化,如果撤离酒精灯后就立刻撤离蜡烛,生成的铜还会再次被氧化。这是对问题只知道大概意思,不理解真正含义,以致于不能严谨、准确作答的结果。②没有说明继续通一氧化碳的目的,所以没能明确什么时间熄灭蜡烛,这是思维不够缜密而出的错误。③无论是先堵玻璃管,后灭蜡烛和酒精灯,还是先灭蜡烛和酒精灯再堵玻璃管,都不具有可操作性。   【拓展应用】典型错误:①打开窗户通风、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氧气充足的地方点燃。②给蜡烛吹风或把蜡烛放在氧气瓶中。③改进装置(改为酒精喷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④加尾气吸收装置。⑤把含碳燃料制成粉末。⑥延长燃烧时间、让其烧完。错因分析:①~③的答法显然没能理解拓展应用的含义,不能理解“含碳燃料”的含义,仍然把思维局限在本题中,局限在蜡烛的燃烧,没能找到考点,所以出错。 ④加尾气吸收装置不能达到题目要求的“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这样答题属于审题不清。⑤含碳燃料有很多种,有气态的、液态的,也有固态的,把“含碳燃料”理解成固体,是错误的概念,所以不能得分。
  参考答案:【实验验证】(1)内壁有水雾;
  (2)CO2 Ca(OH)2==CaCO3↓ H2O;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或水蒸发);【交流讨论】炭黑(或碳单质、碳、炭、C);【实验验证】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先撤酒精灯,稍后(或冷却后)撤蜡烛;【拓展应用】提供充足的空(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启示: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增进对化学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将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训练,安排到教学的常规环节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品題、审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2015年化学中考备考建议
  (一)认真研读教科书,科学运用教科书
  中考复习中,很多师生以为做题、考试、讲题就是复习,整天埋头在“题海”中,也有不少人以攻克难题为荣。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是一种误区。教科书中的素材是命题的基本依据,是编拟中考试题的蓝本,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作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回归教科书,认真钻研教科书,抓好基础。但是如何在复习阶段进一步研读教科书、科学运用教科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到学校听课调研,与教师、学生座谈等途径,发现很多好的做法,愿与大家分享。
  1.竞赛式提问,读透教科书。为了调动学生研读教科书的积极性,帮助吃透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在不同单元可将班级学生分成A、B组或男、女组等不同的类型小组,每单元抽出1课时,针对课本原有知识点或对知识点的疑问,小组间展开竞赛式提问。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教科书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厘清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弄懂物质在生活、生产上的实际应用,还能提高用教科书语言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2.科学整合知识点,活用教科书。复习中单纯重复教科书知识点,味同嚼蜡,那就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整合、重构知识点,从呈现方式、拓展思维等角度进行创新。
  例1.“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复习。如果教师还是问实验用品是什么?实验步骤是什么?不足以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改变为表2形式的学案。
  表2 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例2.如图8所示,模拟工业上炼铁原理实验的复习。该实验可分为还原氧化铁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装置、处理尾气装置三部分。对实验开始、结束等的操作注意事项,同学们都能熟练掌握,而对验证二氧化碳装置的分析可能不到位。我们可以补充提问:用图9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合理?这一创新问题,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研读教科书、科学运用教科书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复习阶段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好学生”变为“好考生”。因此,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应是 “导航员”,及时引导、指导、辅导学生胜利走向中考。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考复习的真正主人,不要作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要作稀里糊涂的做题“机器”。
  1.给学生说题的机会,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复习课中,讲题是很重要的环节,一般是教师讲,而且是讲教师认为最好的思路,讲的过程教师对关键词句还会着重读,课堂节奏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样的课应该说是复习中最常用的形式,课堂容量大、进程快。不过,也有不足,一是学生中好的思路体现不出来,二是学生走偏的思路不能被发现。建议尝试学生说题,可以从说题意、说突破(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等等)、说易错点、说变式等角度展开。往往一节课说不了几个题,不过这样做有几个优点:①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发共鸣;②思维碰撞,能够引发新灵感;③有利于提高审题能力;④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
  2.开展主题化探究复习课,提高复习主动性。主题化探究复习课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讨论探究,如果能采用实验探究则更能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做法是:创设合适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石家庄市第31中学的杜晶晶老师曾开发了一系列主题化实验探究复习课:探究Vc泡腾片中的奥秘、探究牙膏中的奥秘、探究实验室废液的成分、探究无土栽培营养液、探究爆炸盐……近几年,她一直坚持并不断改进、创新主题化探究复习课。如《探究牙膏中的奥秘》,2012年学校购置了电子天平,因此从2013年开始增加了对牙膏中碳酸钙含量的探究,对此学生完成情况差距很大,有的几分钟便可做好、有的组下课了还是不能完成,只能等课余时间接着做,为什么呢?关键在事先的设计——称量什么?何时称量?等等。到灵寿、赞皇、平山等地送教下乡时,这节课受到了师生的高度赞扬。这样的课,多种教学方法适时出现,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体验,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科学的态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巩固了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同学们学的课本知识变活了、丰满了,当然也大大提高了中考成绩。
  3.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得分率。帮助学生学会反思错题,错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复习资源。一是通过反思,堵上知识漏洞。二是通过反思,提高审题能力,如题中隐含的信息、题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等要抓住。三是通过反思,提高做题的规范性。中考时,很多学生会因化学用语、关键词的书写不规范、不完整而失分。尤其是简答题,更容易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如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写错;化学式不规范;专有名词铁架台、长颈漏斗、过滤、坩埚钳、肥皂、金刚石等被写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试后,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反思,通过认真反思,解决“会而出错”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复习中,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能充分发挥。
  另外,在冲刺复习阶段,大家需要适当关注一下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多看化学专业期刊、杂志,研究近几年我省中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和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祝大家复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河北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理科综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3]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伦纳德·科恩走了。这个习惯于  穿着黑色西服、戴着黑色礼帽的老派绅士,  说他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  如果死亡是黑色的,  他准备得相当长久,相当精致。  他还长着一副黑色的嗓子,  常被灌进大量的尼古丁、烈酒、咖啡与迷幻药,  迫使声线渗入生活的烟熏火燎。  啊,怎样的轻吟浅唱  才不会让那些歌儿化为灰烬?  他把嗓门压到了最低,  把肺腑之语处理得冷淡至极。  这个常常为情悲伤的老嬉皮,  爱
回忆可以突然点亮我们以为已经失去或者消失的瞬间,这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能磨灭的。  遗忘比死亡更严重,更无药可治。只有我们彻底遗忘的东西才是真的死了。  ——埃克托·蒂松  一切都发生在一月最后一个周日下午三点。  早上,她起床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烦,“昨晚上又没睡好,我该怎么办啊!”因此她都没太觉察到侵袭着骨骼的那股咄咄逼人的寒气。她的唇齿突然间充满了又苦又涩的味道,这是她清晨必备的第一杯咖啡。咖
摘 要:202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从开篇的“注意事项”就一改常态,删繁就简、明快简洁,使得试卷看起来犹如邻家女孩般亲切自然;今年的文综试卷中的道德与法治部分越品越有“味道”,堪称一首试卷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用试题写就的碧浪清波的心中赞歌。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7-0052-0
2012年十月,受《人民文学》之约,我去浙江的丽水采风。正要离开刘基祠堂时,手机突然响起来。我打开手机,对方说,我是斯洛伐克记者,您听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吗?我说,听说了。记者又说,莫言曾经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您是鲁迅文学院的院长,莫言获得诺奖,您怎么看。我说,我做过副院长,负责教学与研究,莫言获得诺奖,我当然很高兴。记者说,您现在方便吗?如果方便,我想问您二十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治问题
摘 要:搞好初三复习教学,一要研究河北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复习要求。二要研究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掌握化学思维方法;落实学法指导;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三要打造高效课堂。精选习题,精讲例题,巩固训练注重实效。  关键词:中考试题;学生;高效课堂;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44-03  题海无边,教师如何从纷繁
早些年,每当提到中国当代油画,许多观众都直呼“看不懂”,至于看不懂的原因,也大多被冠以“观众普遍欣赏能力有限”或“观众的思想不够前卫,不够深度,不能理解也是理所应当”之名。实际上,造成中国当代油画现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都出自艺术家本身——过于依赖所谓的符号、观念和哲学,最后让油画变成胡言乱语而不自知,失去了艺术的本意。  但是近年来,不论是艺术家、收藏者还是普通观众,都显示出一种更为审慎和理性的
摘 要:“声的利用”和“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声的利用”主要讲解了声能传递信息和声能传递能量。“声音的特性”主要讲解了声音的高低是由音调决定的、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声音的品质是由音色决定。声波在传递的过程中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声波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大小有关。在传递信息方面又可将其细化为音调传递信息和音色传递信息,这说明这两节教学内容有
摘要:中考英语听力阅读测试分量重,分值高。其中听力含五道大題,包括听句子选信息;听句子选答语;听对话选答案;听短文选答案以及听短文填空。阅读理解分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的阅读理解以及任务型阅读。  关键词:中考;英语听力;阅读;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2-0008-17  中考英语听力阅读测试分量重、分值高,
今天,是《长江文艺》的生日,这本诞生于1949年6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办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杂志,已满70周岁了!  文字是杂志的记忆,一页风云,见证70年时代的演进轨迹;装帧则是杂志的外衣,一袭风情,彰显着长江巨流的气质神韵。  半年前召开的刊庆策划会上,编辑部即确定了本期栏目主题:在《长江文艺》生日之际,梳理70年来刊发的美术与装帧设计作品,把那些承载着一代代读者记忆和情怀的温暖图景,就像人
那些陌生者,曾经说起  我很像他们认识的某个人。  他们认识的人于我更加陌生,  甚至这一生都不会碰面。  但好奇心却怦然开启:  这些女人是谁,散居在何方?  她們一定不是为了代替我而存在,  我也无法将她们聚集一身。  有时忽然就在大街上见到  与我形貌酷似的人。  说来奇怪,我们的目光  果然被对方深深吸引。  好像一母同胞,异常熟稔  彼此身上迎面扑来的气息。  可我们似乎又被莫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