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也试试“横切苹果”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0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语文的老师都熟悉苏教版教材中《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讲的是平常我们都是竖着切苹果,从来不知道果核还可以是五角星的形状;如果换一个角度切苹果,横切苹果,苹果里显示的果核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这一点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启发,你突破一下常规思维,找到一个运行教学流程合适的切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位老师作文展示课的前期准备,亲历了修改完善的过程,感受到苹果横式切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该作文题为“色彩”。原来设计流程为:1.创设情境、引发话题。2.启发谈话、拓宽视野。3.品读例文,学习写法。4.配乐习作,相机指导。试教后,整体看此流程偏重语言交流的氛围,忽略语言的示范、引导,缺少激活孩子写作思维的依托点,学生生活记忆和再造想象之间相对孤立,大部分学生在第一、二个环节表现热烈,但真正写作时还是无从下手。
  于是,我们在教学程序上做了微调:第一个环节:亲近五彩生活,感受自然魅力。从自然界色彩勾画的美丽景色入手,引发学生聚焦自然色彩。第二个环节:锁定学生经历,畅谈个性体验。要求同学用恰当的色彩来表达,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我们经历的事情可以用色彩来概括,写作素材得到进一步扩充。第三个环节:拓展人生体验,丰厚色彩感受。教师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描写个性化的经历做范文,让孩子在批注阅读和自主评说中得到表达、构思方法的启示。第四个环节:点击名人生活,感悟色彩人生。用马可·波罗、海伦·凯勒等名人人生的主题色来启发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空间。同时,在以上各个环节中以丰富的形式,插进不同的范文片段,插进哲理性的感悟名言。
  两者相比,原先的教学流程泛化、语言训练空洞苍白;而改动后的教学过程目标清晰,每个环节生动丰厚,而且环节和环节之间浑然一体。两者相比,其实主体思路并没有做多少删改,犹如苹果还是苹果一样,只是运行教学流程时找到横切苹果的方法。这就在无痕中铺设了孩子成篇训练的台阶,拓展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充实了孩子生活的积累,激活了孩子内心热烈的心灵世界,搭建了生活—体验—内悟—提升—抒写的自然的平台,这样的课不仅是写作素养的培养,还是情理、哲思、美感的浸染和熏陶,孩子课上一定是愉快的,思维一定是活跃的。
  我们在平常教学中,由于事务繁杂或应试的功利性等因素影响,常常囿于常规教学模式,比如:习惯于阅读教学千篇一律地按“揭题—识字—析文—练习—反馈”过程走;习惯于学生只和书本上几篇文章照面,海量阅读无法真正走进课堂;习惯于课文还没有读透,就要求学生用没有吃透的空泛的语言,去应付老师所要求谈感受的任务;习惯于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极少数优秀学生上……我们这些陈旧封闭的教学理念,造成很多学生思维不在场状态,影响了学生实践、体验和深刻感悟,语言文学、文化的感召力淡然失色。如果我们不善于改变教学思路,学生在课堂上会寂寞无聊、萎靡不振,无法实现潘新和在《语文:表现和存在》一书中所说的: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给学生打好言语表现素质的基础,注重开掘他们的各种潜能,鼓励他们努力张扬个性,使他们都充满自信,有一个美好而崇高的理想和抱负……
  我们不妨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教材的内在意蕴,启动孩子的心智,融入老师的情智,找准一个运行教学流程的切点,常常试着在教学中来个“横切苹果”。比如:《秦兵马俑》拎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个性鲜明”来串联全文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可以从题目中的“和”字入手,能够整体回旋课文,结合语言内容理解正因为爱因斯坦的和善、谦和,才和小女孩营造了和美、和谐的相处境界。《九寨沟》教学中可以扣住最后一小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文《早》教学中点击梅花“早”和鲁迅早的关系来作为撬动思维、重组教材的支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用一个趣味盎然的质疑——“留还是放”来统领全文。《天鹅的故事》可以依循一个情感的脉络——“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来顺学而导。七律《长征》找住一个适度拓展的契机,领会“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体会红军长征之“难”。《夹竹桃》教学中充分利用段落之间内在勾连链——写其他花就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特性和坚韧,以此深入感悟课文。《夹竹桃》还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既拓展所学语言的训练,又能感受夹竹桃的品性,深悟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韵……以上种种,都可以突破常规教学方法,寻找最佳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要采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篇课文叫《最佳路径》,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游人的游览路线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其实他什么也没有设计,就是:顺其自然,任人选择。游人踩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游览路线。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也启发我们教学设计不是越猎奇越佳,而是越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就越佳,俗话说的好,教无定法,但一定有法,教学之法就在你的智慧中。
  
  作文简介: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谈到作文,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镜头:学生咬着笔,冥思苦想,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字数:“101、102、103……”写了半天,数了半天,终于凑齐了教师规定的400个字。  学生习作如此的吐字艰难、勉为其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疏于积累,腹中空空,经历贫乏,使得习作无从下手,导致兴趣受阻,产生了恐惧、讨厌的情绪。可见,积累是学生习作兴趣的“加油站”,也是让学生爱上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建
期刊
亿万年时光冲洗,亿万年岁月磨砺,你写满千古沧桑的印记。你静穆地肃立,似在作往古最深沉的回忆,但我们分明听到,你来自蛮荒的倾诉:遥远、苍凉而神秘。你让苔藓浸满苍老的容颜,昭示生命始终伴你作无尽的时空之旅。在你的记忆宝库里,有多少生命的诞生,有多少生命的消殒,有多少生命的悲欢与奇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崩地裂,电闪雷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究竟有多少时空轮转,我们可以从你的容颜里读取!  曾有多少猛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一种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或歌江山美,或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汲取古诗营养。    一、以“趣”激发情感,生发学诗的愿望    中国,诗的国度。如让孩子们能自小“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
期刊
课堂·我这样教《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那么,它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仍打动无数读者?  二、读通诗句,感受节奏美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韵味。  注意“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的正确读法,提
期刊
面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我沿着文字的脉搏,细读文本,挖掘教材,追寻文本的童趣,创设“童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追根溯源,童趣在文化熏陶中生根    在识字环节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寻找汉字的文化意蕴,把识字课上出精彩,上出童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识字8是学习“包”字,掌握由“包”这个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饱、泡、苞、炮”这些新字,并且学习由这些字词组成的一首儿歌。我进行了以
期刊
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中,导入新课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环。我们认为导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创设情境必须是一种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迅速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气氛、进入课文。导课环节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通向课堂教学这一艺术天地的桥梁,充
期刊
如果老师把感情这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调动起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那么,课堂上“说”和“写”的关系就自然清楚了。“情动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激发感情。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其他形式作文,总是老师出题学生写,学生都存在一个“奉命作文”的问题,学生是被动的。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感而发,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倾诉,是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做的弥补工作。老师要启发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经历挂钩,回忆美好的生活
期刊
阅读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相辅相成。其实,“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然而,以往教学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备课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略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忽略了站在学
期刊
以“专题”形式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专题·荷》是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生物的荷、文学的荷、艺术的荷再到佛教中的荷,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如何筛选、整理、整合这些“资料”,把《专题》课既上得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课,又能上出“语文味”来,需要一定的驾驭能力。    鉴赏中学习    中国的文人有着独特的“荷”情结,从古至今写荷、咏荷、诵荷的诗文举
期刊
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教师在一旁做一位智慧的“指挥家”,而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