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比较我院64例胃癌术后应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后,患者营养状态恢复的情况,分析胃癌术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4例因胃癌进行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的血清中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小于PN组(P < 0.05)。结论 胃癌手术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安全可行,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胃癌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051-03
临床上进展期胃癌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以致不能耐受手术或其它抗肿瘤治疗,影响病人预后。近年来,胃癌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已得到临床上重视,许多观点在不断更新。现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64例胃癌病人手术后进行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治疗(EN)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PN),比较两种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应激状况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均为胃癌手术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30~73岁,平均52 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无代谢性疾病。征得病人同意后按随机表(由随机软件NDST提取)均分为两组,即EN组与PN组,每组32例病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术式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EN 组:肠内营养液选用百普力(纽迪希亚公司生产)。术前将鼻肠管前端置入胃管侧孔后,同时置入胃内。术中将胃肠营养管下端向下拉,置于Treiz韧带(或空肠-空肠吻合口)以下20 cm处。手术后12 h经营养管缓慢滴注糖盐水500 ml,在患者无不适后,术后第1天起经鼻肠管输注稀释温热能全力,从500 ml/d逐渐增加至1500 ml/d,第1、2天仅用半量肠内喂养,滴速为60~100 ml/h,持续3天待完全适应后,第4天开始使用全量EN,滴速为125~150 ml/h,输入时间7~10天。不足的入液量及能量等由静脉补充。(2)PN组: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连续7~ 10天。两组每天进行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
1.3 实验室检查和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指标:手术前1天、手术后第1和第8天监测病人的体重,观察各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例数等。(2)实验室检查:测定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抽取时间为凌晨6:00,抽取空腹患者外周血2 ml于干管内,并置入离心管中,3000 r/min离心10 min,取其上清液约500 μl于Array360特定蛋白仪(美国贝克曼公司)进行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RP、C3、C4的浓度。其主要试剂包括,鼠抗人C反应蛋白(CRP)抗体试剂、鼠抗人C3抗体和鼠抗人C4抗体(美国贝克曼公司) 。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表示,使用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EN组和PN组比较,采用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术前后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ANOVA)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重结果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具体比较,结果。
肠内组(EN)与肠外组(PN)在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比例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均较PN组减少。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但肠外组体重下降更明显。
肠内组(EN)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7%(2/32)占7%,显著低于肠外组(PN)的23%(7/3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的变化
术后第1天两组CRP、C3和C4水平均升高,术后第8天均较术前降低,其中EN组CRP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病人多存在营养不良。后者既是癌症的并发症,又是使病情恶化的原因[1]。手术创伤的应激,导致术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加之消化道结构重建的需要,常规补液治疗难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和热量的需要[2],因而术后的营养支持对促进病人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在营养支持开展的初期,大家普遍热衷于肠外营养支持,认为不经过消化道机体同样能吸收营养,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专家和学者们逐渐发现肠外营养所存在的严重缺点,除了其本身的并发症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的影响外,还认识到消化道是人体一个重要而且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3],所以保证肠黏膜充分的营养,才能保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进而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本观察结果说明,术后EN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PN组,EN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短于PN组,也表明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CRP是反映应激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补体C3、C4在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合成增加。肠道是应激反应时的中心器官,肛门排气说明胃肠道功能已有所恢复[6]。胃癌手术后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术后CRP、C3及C4较术前改善,明显低于PN组,且EN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亦较PN组的快。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术后创伤的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并能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具有临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Braga M, Gianotti L, Nespoli L, et al. Nutritional approach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Arch Surg. 2008, 137(12):174-179.
[2] Nicola W. Nutrition support to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J]. Nutrition. 2007, 2(67):18-24.
[3] Wilmore DW. The gut: a central organ after surgical stress [J]. Surgery. 1988, 104: 917.
[4] Herberg AM, Laiwson DR, Adag La, et al.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 early postoperative enteral feeding [J]. J Amdiet Assoc. 1999, 99(7): 802.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胃癌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051-03
临床上进展期胃癌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以致不能耐受手术或其它抗肿瘤治疗,影响病人预后。近年来,胃癌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已得到临床上重视,许多观点在不断更新。现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64例胃癌病人手术后进行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治疗(EN)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PN),比较两种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应激状况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均为胃癌手术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30~73岁,平均52 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无代谢性疾病。征得病人同意后按随机表(由随机软件NDST提取)均分为两组,即EN组与PN组,每组32例病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术式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EN 组:肠内营养液选用百普力(纽迪希亚公司生产)。术前将鼻肠管前端置入胃管侧孔后,同时置入胃内。术中将胃肠营养管下端向下拉,置于Treiz韧带(或空肠-空肠吻合口)以下20 cm处。手术后12 h经营养管缓慢滴注糖盐水500 ml,在患者无不适后,术后第1天起经鼻肠管输注稀释温热能全力,从500 ml/d逐渐增加至1500 ml/d,第1、2天仅用半量肠内喂养,滴速为60~100 ml/h,持续3天待完全适应后,第4天开始使用全量EN,滴速为125~150 ml/h,输入时间7~10天。不足的入液量及能量等由静脉补充。(2)PN组: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连续7~ 10天。两组每天进行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
1.3 实验室检查和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指标:手术前1天、手术后第1和第8天监测病人的体重,观察各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例数等。(2)实验室检查:测定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抽取时间为凌晨6:00,抽取空腹患者外周血2 ml于干管内,并置入离心管中,3000 r/min离心10 min,取其上清液约500 μl于Array360特定蛋白仪(美国贝克曼公司)进行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RP、C3、C4的浓度。其主要试剂包括,鼠抗人C反应蛋白(CRP)抗体试剂、鼠抗人C3抗体和鼠抗人C4抗体(美国贝克曼公司) 。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表示,使用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EN组和PN组比较,采用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术前后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ANOVA)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重结果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具体比较,结果。
肠内组(EN)与肠外组(PN)在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比例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均较PN组减少。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但肠外组体重下降更明显。
肠内组(EN)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7%(2/32)占7%,显著低于肠外组(PN)的23%(7/3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的变化
术后第1天两组CRP、C3和C4水平均升高,术后第8天均较术前降低,其中EN组CRP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病人多存在营养不良。后者既是癌症的并发症,又是使病情恶化的原因[1]。手术创伤的应激,导致术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加之消化道结构重建的需要,常规补液治疗难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和热量的需要[2],因而术后的营养支持对促进病人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在营养支持开展的初期,大家普遍热衷于肠外营养支持,认为不经过消化道机体同样能吸收营养,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专家和学者们逐渐发现肠外营养所存在的严重缺点,除了其本身的并发症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的影响外,还认识到消化道是人体一个重要而且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3],所以保证肠黏膜充分的营养,才能保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进而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本观察结果说明,术后EN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PN组,EN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短于PN组,也表明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CRP是反映应激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补体C3、C4在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合成增加。肠道是应激反应时的中心器官,肛门排气说明胃肠道功能已有所恢复[6]。胃癌手术后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术后CRP、C3及C4较术前改善,明显低于PN组,且EN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亦较PN组的快。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术后创伤的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并能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具有临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Braga M, Gianotti L, Nespoli L, et al. Nutritional approach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Arch Surg. 2008, 137(12):174-179.
[2] Nicola W. Nutrition support to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J]. Nutrition. 2007, 2(67):18-24.
[3] Wilmore DW. The gut: a central organ after surgical stress [J]. Surgery. 1988, 104: 917.
[4] Herberg AM, Laiwson DR, Adag La, et al.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 early postoperative enteral feeding [J]. J Amdiet Assoc. 1999, 99(7):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