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思维水到渠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小升初测试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
  一个水池有甲、乙两进水管,单开甲管,1/5小时能注满水池,单开乙管,1/7小时能注满水池,如果甲、乙两管同时开启,多少时间后水池还有1/4尚未注水?
  结果,这道题做错的竟多达21人,占抽查总人数(45人)的47%。细细捋一下这些错误,以下两种情况占绝大多数:
  (1)(1-1/4)÷(1/5 1/7)=2[3/16](小时)
  (2)1/4÷(1/5 1/7)=35/48(小时)
  其实,这是一道简单的工程问题, 主要考查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搞清每一步所求的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才能选择正确的数量关系解答。解题思路就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先分别求出单开甲管与单开乙管,1小时能注入的水量,再求出甲、乙两管同时开启1小时能注入的水量,最后求出当水池还有[14]尚未注水时所用的工作时间。正确算式为:(1-1/4)÷(1÷1/5 1÷1/7)=1/16(小时)。
  课改前这部分内容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专门有这类专题练习,课改后作为解决问题穿插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这个单元中(最新修订教材作为例7呈现P42)。此题只是把甲、乙两管注满水池分别所需要的时间数由习惯给整数改为分子是1的分数;再把问题的语句由习惯的顺向叙述改为逆向提出。抽查结果表明,学生“大意失荆州”的错误症结就在这两点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透彻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关系,缺少必要的变式训练,没有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还有一些学生没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缺乏应有的估算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追问,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追问模式,有取有舍
  如果将以往的固定解题模式当作“万能钥匙”,碰到任何实际问题都信奉“拿来主义”,有时也会碰壁。上题中的错误就是因为部分学生过分依赖“1÷(1/m 1/n)”这个葫芦来画瓢所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的习惯思维和方法是不是真的符合题目要求,对学生列出的式子“(1-1/4)÷(1/5 1/7)”及时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将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追问表象,认识本质
  这类典型问题(工程问题)的教学,通病是通过对课本上若干命题的分析,归纳出一个解题模式,然后让学生依模式解题,因而容易使学生把非本质的特征误认为本质特征。这次抽查中,不少学生就把题目中提供的工作时间误认为是工作效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变式材料,进行必要的变式训练,就可帮助学生掌握本质属性。例如:甲、乙两管单独开启注满水池所需的时间,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乃至分子是1的数。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工作效率中的m、n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解题时,欲求出甲、乙管的工作效率则必须将1分别除以m、n。大多数变式题与模拟题的模型一样,但题中的条件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每一句提示,可以做上记号,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审清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
  三、追问答案,查漏补缺
  做完题后,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我们不应忽视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这一步,同时,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上述错题的结果“2小时”,如果学生对答案加以检验,或者估算一下,就能觉察出解题的结果是有问题的。学生在检验中,经过“自我追问”,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厘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错误的原因,调整解题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症状”,及时追问,灵活调节,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火花,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学生从“已有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甚至引向“未来发展区”。
  (作者单位:枣阳经济开发区茶棚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其他文献
枪口安装体积较大的制退器弹匣位于握把左侧,而非握把后方  在2021年2月21~25日的阿布扎比IDEX 2021防务展上,匈牙利Sero国际公司展出了GM3M半自动反器材步枪。其是一支大口径狙击步枪,发射14.5×114mm枪弹,该弹是目前用于反器材步枪威力最大的枪弹。为了降低射击时巨大的后坐力,该枪除枪口安装体积较大的制退器外,还采用常用于火炮的枪管长后坐原理。枪弹击发后,闭锁在一起的枪管及枪
足迹追踪术是一门科学,其中有许多内涵与奥秘!“漫画吧”在这里为您展现特种部队的技能之一:脚印追踪——
《背影》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全文不足1500字,朱自清先生却把父子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文是经典之作,不少教师认为,没有教师的讲解无法挖掘经典的魅力。笔者用“356”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没有使经典失色,反而让经典更添光辉。  一、定向导学  定向导学是“356”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模块。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有下发导学案、整体感知、明确任务并自主预习。  整体感知环
一、从“高、大、上”到“小、真、实”  部分教师在确定校本教研的选题时,为使选定的主题能显得“高、大、上”,十分热衷紧跟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潮流问题和热点问题。关注这些问题无可厚非,对这些大视角、宽纵深的问题进行思考,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但是,有效的校本教研非常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注重升华鲜活的教学经验,以此促进日常的教学活动。另外,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则更希望能从“接地气”的经验
“让学”主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学的无限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可通过精心策划,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好的策划,能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深化课堂的主题服务。  学校课题中期评估,得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分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主
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笔者以“纱巾”为辅助器材,以小学三年级基本运动“后滚翻”为教学内容,将体育与美育相结合,设计了一节体育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镜头一:准备部分的纱巾操,强心健体,展示了整齐美和健康美。  准备部分,教师教学生做了一套自编的纱巾操。这套操共有五节,分别是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体侧运动、腹背运动和踢腿运动。做操之前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达到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法”的目的呢?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为例,从三方面来分析:  从“趣”中切入,引导学生自读。《尊严》一文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年轻的哈默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镇长杰克逊大叔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以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篇故事内容简单却极
《摆一摆,想一想》是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探索实践活动课。本节课通过把一定数量的珠子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重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抽象的“位值”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动手摆学具为主线,通过学生的自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一年级新版语文教材使用已近一个学期。笔者在使用中发现,这本被称为“部编本”的教材除外观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开本更大,图文更美观),在编排思想上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一、凸显知识目标  以往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编者围绕单元主题选文时,更多关注的是人文性,而忽略了知识的训练。这样处理的结果,是让广大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往往不知道究竟要教什么。  新版教材采用的运用
时下的阅读教学似乎走入了误区:教师俯下身子一直在和学生对话,但更多是认知型对话,少有思维型对话;师生间的对话过于随意散乱,课堂看似热闹实则偏离目标;教师注重呈现学生的个性生成,缺少对话过程中的智慧引导;对话越过了朗读,泛化甚至泛滥了情感体验……下面就采撷一些听课片断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与反思。  一、少一些认知型对话,多一些思维型对话  开学初听了一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整节课教师按照“开课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