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2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食管远端测压及24 h pH监测、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首选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于食管远端测压显示食道蠕动功能不协调的患者行腹腔镜Dor胃底折叠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①反流症状的主观改变情况;②术后食管远端测压及24 h pH监测情况;③食管黏膜病变进展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问卷调查,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结果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12例患者中7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5例行腹腔镜Dor胃底折叠术;7例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联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无中转开腹。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8±21)min,术中出血量为(27±13)mL。12例患者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2.3±1.2)d。(2)随访情况: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①反流症状的主观改变情况:术后1个月12例患者均完成问卷调查。烧心评分为0分:12例患者反酸得到缓解,无需服用抑酸药控制症状;3/4患者腹上区隐痛不适得到缓解,2例患者胸骨后疼痛得到缓解。术后2周,患者有轻度的吞咽困难或腹胀,通过饮食指导均在4周内恢复正常饮食,吞咽困难评分为2分(0~4分):没有患者需要住院或手术干预治疗。患者对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评分为9分(7~10分)。②术后食管远端测压及24 h pH监测情况:食管下端括约肌静息压为(12.8±2.8)mmHg(1 mmHg=0.133 kPa)。DeMeester评分为(11±3)分。③食管黏膜病变进展情况:9例短段巴雷特食管患者中,2例术后1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完全消退,1例术后1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部分消退,6例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无变化。3例长段巴雷特食管患者中,1例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部分消退,2例(均为巴雷特食管伴有低度分化不良)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无变化。

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患者在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又称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经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Beger术,即紧贴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解剖胰颈后隧道,逐步离断胰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多需手术干预。以视频辅助清创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成为IPN治疗的主流,腹腔镜是重要的视频辅助工具。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有效控制IPN患者感染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微创手术时代,IPN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与策略是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随着IPN治疗的中心化及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断与治疗模式的广泛开展,IPN患者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目的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行健康体检的97 469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分别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受试者按照血
目的探讨亚急性胆囊穿孔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24例亚急性胆囊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行胆囊穿刺引流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CT检查情况。"堰塞湖征"定义为胆囊壁存在明显或隐匿性破口,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囊性病变,具有恶性转化潜能,可转变为肝内胆管囊腺癌。该病多发生于中年女性患者(85%),常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囊肿、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等肝内其他囊性病变较难鉴别。该病漏诊率、误诊率高,最终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肝内胆管囊腺瘤是该病的最佳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与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后剩余肝脏体积(FLR)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行ALPP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①ALPPS一期手术。②ALPPS二期手术。(2)术后情况:①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
胆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胆胰管汇合方式术前评估依然困难,微创治疗的适应证有限。妊娠期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和胆管扩张症再手术是治疗的两个棘手问题。病变胆管切除的彻底性与脏器的保留以及与手术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胆管扩张症治疗面临的两大问题,应注意两者的平衡。中央型肝管扩张与胰腺段胆管扩张是诊断与治疗的两大难点区域。董氏分型在Todani分型的基础上将肝外胆管扩张的分型化繁为简,肝内胆管扩张的分型
目前,肝移植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发生胆道狭窄,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治疗效果。目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已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首选诊断与治疗手段,但具有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大量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发病机制和内镜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上述问题作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胰腺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目前外科医师对其认识尚存不足,且国际上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化标准。笔者通过系统复习相关文献,对胰腺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定义、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预防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病率等,旨在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