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变局压垮的冷战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不满于战后国际史被美苏冷战“一手遮天”的读者来说,英国学者理查德·克罗卡特的《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是个福利。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虽然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战后国际关系,但战后国际关系史并不等于冷战史,冷战不仅不能涵盖整个国际格局,相反还受制于国际格局的变迁,直至最后冷战格局被国际格局的变迁所消解乃至颠覆。
  对此观念,想必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中国曾热心参与不结盟运动,提出第三世界概念,并长期自视为第三世界的一员,因此对于试图突破美苏冷战史一元叙事、重构战后国际史多元叙事的努力,中国读者自然也更多了几分理解和认同。
  《五十年战争》的最大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世界政治”中,美国和苏联如何应对国际格局的变迁,而这种应对之道的不同,影响了彼此实力的消长以及冷战最后的结局。
  如此一来,人们不仅能从更宽广的角度来解读战后国际史,对冷战史本身跌宕起伏的剧本的把握也会更加精准。比如1970年代美苏之间出现的“缓和”,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仅仅由于美苏决策者自身的选择,而更多地取决于更大范围内国际政经格局变化的合力,这其中既有各自阵营松动的问题,也有“第三势力”崛起的影响,更是全球化潮流涌动的结果。
  从这些角度出发来解读美苏“缓和”,就容易避免陷入美国因为兵败越南而示弱、苏联因实力增加而更雄心勃勃等过于简约化的叙述“窠臼”。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不仅仅表现在军事领域,也表现在经济领域,而这更多是由于日本和德国等盟友经济崛起导致美国经济竞争力相对下滑,进而导致美元与黄金挂钩难以维系;苏联虽然在军事方面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经济实力的跃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油价的上涨;双方阵营的小伙伴们渴望摆脱冷战桎梏,想更多寻求以各自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合作而非对抗的对外关系,也令美苏这两个带头大哥备感缓和国际局势的压力,这其中西德改弦更张采取对东方的缓和战略尤为震撼;美国固然需要喘息之机来重组自身战略空间,苏联也非常希望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粮食和技术,因此“缓和”并非一个你退我进的简单故事。
  在放弃了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勉力维系后,美国通过自身的调整如技术革新和更多的海外投资更好地适应了变化的国际经济新格局,从而以更健旺的姿态投身于1980年代的冷战中去。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美国所身处的国际体系虽然与冷战体系局部相重叠,但又大于冷战体系,不但其阵营内部存在经济上的互利关系,美国本身也可以从一个开放的、资本和技术快速流动的国际体系中获益良多。
  换句话说,美国可以一边从国际体系中汲取资源,一边继续玩冷战。而反观苏联,其国际体系基本等同于其所领导的冷战阵营,在这个阵营内部除了以威权强令意识形态的统一之外,在经济层面苏联更多是一种“出血”而非“吸血”的状态,而在和阵营外的欧美发达经济体打交道时,则更像一个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更多处于以石油等资源品换制成品和技术的段位,苏联也因此被称为一个“不完全的超级大国”,虽然其在越南和非洲的野心勃勃的冒险掩盖了其虚弱的根基。
  面对国际政经格局一日千里的变化,身处一个开放和弹性国际体系的美国尽享与时俱进的优势,虽然对冷战偏执式的执着和资源投入也使其背负了巨额赤字,而被桎梏于冷战格局的苏联在这场竞赛中则越来越力不从心,直至最终被拖垮。
  正是想从冷战格局中脱身进而融入国际体系的渴望,使戈尔巴乔夫铁了心采取“新思维”路线,然而一个习惯于靠内外紧张情势维持高压统治的帝国,一旦放松了对内的集权和对外的控制,还没来得及平稳转身,便迎来了轰然倒塌的结局。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
  作者:[英]理查德·克罗卡特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98元
其他文献
语言是出于表意和传情的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工具。需要是发明之母,强行禁止一些新词,就会有别的新词创造出来  有一篇《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的文章提出,当前网络的热词良莠混杂,“不乏诸如‘尼玛’‘撕逼’之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鄙化网语”。还认为,“低俗、粗鄙的网络词汇大行其道,不仅对汉语的纯净和美感造成伤害,也大大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因此,必须“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需要人们对网络用语去
俄谚云:“站在河边久了,敌人的尸体终究会从你面前流过。”过去觉得简单粗暴,此时看来,倒不无历史穿透力  古老的中亚铁路,自20世纪初开始运营,曾连接起沙俄与中亚,至今已有100多年。  凌晨3时,新款“阿斯塔纳”号列车静静地停靠在阿克托别火车站。因为是夜间出发,我们选择了相对舒适的卧铺车厢,票价11000坚戈,折合人民币约220元。  登上列车,才发现这节车厢类似于中国火车的软卧,只不过每间包厢只
或不期而遇,或静观自得,没有刻意的行程,没有必读的书单,可以各种耽溺,也可以随时抽离  如今我们可以说是进入了全民观日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合适的距离、多少有点“同文同种”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亲近感,以及精神和物质的消费升级时代对先行者的各种需求,都令旅日和观日以巨大的规模和频率成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日常剧目。  正如有多少种人生,就有多少种旅行,有多少人群,就会有多少种旅日的姿态和观日的角度。在日本旅行
入冬以来,河北、陕西、山西均传出天然气供应不足而令民众无法取暖的消息。  天然气什么时候这么重要了?这还得从治理雾霾说起。官方调查显示,一吨散煤燃烧的污染排放量是火电的5~10倍,进入冬季后,京津冀55%左右的污染源都来自散煤燃烧。  为此,北京率先实行“煤改气”——减少或禁止烧煤,改为使用天然气。实施八年,北京“煤改气”得到舆论一致好评,被看作是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一环。随着北京经验的推广,河北等地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读到一篇文章《医保最大的恶,是让每个善良的医生不得不去作恶!》。文章说:“医生的工作可以总结为治病救人。可现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我們已经不得不像个会计家、谋略家,甚至是‘恶人’一样与患者、与家属、与领导、与医保政策斗智斗勇。”  文章的逻辑似乎是,医生原本是善良的,因为他们所做的是一件纯粹利他的事情:治病救人。但是,医保制度使得原本善良的医生涉入到经济利益关系中去,而且,这
大部分自行車没有后视镜,这让经常需要急转弯的骑行者感到麻烦。这款臂戴后视镜号称世界第一,让骑行者可以摆脱车型和车把对传统后视镜的限制,更轻松地确认后方的交通情况。
记载“北大精神”的文字已经很多,它承载了许多人对于“文人风骨”和“大师风范”的想象,常以传说和轶事的形式流行。同时,它又是人们得以援引和利用的资源,每每在紧张关头,提供审视现实的入口和批判現实的合法性。《北大120年精神史》的采写操作过程中,对于种种神话的祛魅和对于现实的关涉变得尤为重要。  在查阅了大量的日记、报刊和史料之后,我与历史现场的距离在慢慢缩短,但仍然无法断言这些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当
有一篇题为《盘点贪官教子名言:刘铁男教子“要学会走捷径”》的报道说,“小的时候每次我爸骑车带我去奶奶家都不走大路,都串胡同,跟我说这样近,做人要学会走捷 径……一定要有出息,要做人上人,这样才能过得好,才能受人尊重。”刘铁男给儿子的指道教育,就是“做人上人”。  毋庸讳言,不少家长给孩子的也是这种未必对孩子有好处的成功教育。通往人上人目的地的“成功捷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走通了才可以叫捷径,而走
9月3日至4日,作为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是 “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3日下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主旨讲话中强调中非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
巴西超模阿德里亚娜·利马(Adriana Lima),在维密中曾5次大秀开场,被誉为祖师级别的王牌天使。从吉赛尔·邦辰、米兰达·可儿,到坎蒂丝·斯瓦内普尔,新人辈出,却从来没人能动摇利马维密女王的地位。不仅如此,利马的魅力也把两位足球明星收之麾下,令他们成為女王忠实的拥戴者。罗纳尔多在与一家模特公司谈合作时表示:“如果想让我拍照片,除非我旁边的女伴是阿德里亚娜·利马。”球星厄齐尔也曾说:“我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