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和开展了新的教学课程。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讲解、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4-02
2011年同济大学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对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该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目标为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苗子”。为了秉承以上理念,以使研究基础科学成为一种乐趣。我们对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深入思考,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现仅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课程,针对此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作分析、介绍。课程主要组织形式是聘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教师给学生授课,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查阅资料、讨论、整理思路、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讨论时聘请相关专业老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一、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建议
1、授课效果评定。本学期,我们共有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们进行授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教授授课效果优、良率达90%以上,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教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持肯定态度。这为我们进一步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并且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普通班级中去。
2、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切实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具体情况还要看老师,有些老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有些老师讲授内容太过专业,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建议能够提前通知讲课内容,以便大家阅读材料,在课余时间讨论,让学生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教授们解答,或者老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充分后回答,这样在课堂上会更有参与感。授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草坪上。
3、教授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9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授们能够讲解他们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尤其教授们是否也曾有过困惑,他们一路上如何披荆斩棘)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具体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以及讲自己的工作,或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养或追求的例证叙说,而不是有意去大谈特谈。也可强调在某一时期做出什么成果,来分享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故事。如吴庆余教授曾在课堂上介绍的一段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渴望。
4、感兴趣的讨论内容。学生希望专业问题通俗化,能够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以及怎样和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有个别同学认为可讨论时政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
二、教授对学生分组讨论点评
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就兴趣话题进行讨论,下次课由小组中推举的一个组员汇报讨论结果。每次讨论确保有至少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参加点评。同学们的第一次讨论汇报,由于缺少经验,存在不少缺点,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主要优点:题目选择不错(对征服艾滋病的畅想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照本宣科,且有自己的畅想,想法新颖。而有的小组讲解清晰,内容充实,分工合作得很好,集思广益,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演讲时精神饱满,氛围轻松活泼,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主要缺点:题目太大,不够凝炼,重点不是很突出,思考和独到见解不足,多媒体中文字过多,造成视觉疲劳。建议:加强演讲的条理性,注重PPT的编排,提高研究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在总结第一次讨论课的基础上,学生们听取了另一轮不同专业教授讲解后,开展了第二次讨论课,与第一次讨论比较,第二次讨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优点:更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主题,形式新颖),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大胆提出设想,PPT采用双语,时间上控制得很好,互动也较充分,思维开放。缺点: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整理的素材,讨论中抓不住主要问题,回答问题不够精简,讲解内容偏泛,理论太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建议:演讲者应完全理解素材才能使听众明白,对自己的畅想部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验证后使其更具说服力。经过前两次的磨炼,同学们广泛吸取经验、教训,领会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下面的讨论较前面几次的讨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优点:有实践性和实验精神,贴切实际,生动有趣,讲解时条理清晰,与听众有很好的互动。主要缺点:内容不够凝炼,选题较大,阅读的文献多停留在科普层面上,文献理解不够全面。可行性建议:PPT应有更多解释,讲解过程需更系统化。
三、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学生选择感兴趣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一学期下来,不但拉近了教授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为分组讨论准备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互相尊重。比较显著地,第一次汇报中大家只用到了PPT,但随后的汇报中同学们集思广益,聪明地想到了视频引入主题的耳目一新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热爱基础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高尚人格的“大师级”人才“苗子”。这些“苗子”不仅需要有敏锐的科研嗅觉,同时分工合作等能力亦是必不可少的。此类课堂的开展对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拨开了教育改革的薄纱,在日益关注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学也不是为了教而教,这些仅仅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主动性,各高校都在积极探讨。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教师。”我国宋代程颐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作为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基地班开设的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以兴趣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表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3.
[2]张萍,涂清云,周静,何丽平.大学物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教室应答系统”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1-23.
[3]田智,郭小芳,黄春霞,等.医学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特色阅读讨论课程建设”;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生物科学与转化医学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平(1972-),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教育改革。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4-02
2011年同济大学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对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该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目标为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苗子”。为了秉承以上理念,以使研究基础科学成为一种乐趣。我们对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深入思考,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现仅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课程,针对此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作分析、介绍。课程主要组织形式是聘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教师给学生授课,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查阅资料、讨论、整理思路、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讨论时聘请相关专业老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一、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建议
1、授课效果评定。本学期,我们共有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们进行授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教授授课效果优、良率达90%以上,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教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持肯定态度。这为我们进一步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并且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普通班级中去。
2、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切实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具体情况还要看老师,有些老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有些老师讲授内容太过专业,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建议能够提前通知讲课内容,以便大家阅读材料,在课余时间讨论,让学生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教授们解答,或者老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充分后回答,这样在课堂上会更有参与感。授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草坪上。
3、教授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9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授们能够讲解他们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尤其教授们是否也曾有过困惑,他们一路上如何披荆斩棘)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具体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以及讲自己的工作,或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养或追求的例证叙说,而不是有意去大谈特谈。也可强调在某一时期做出什么成果,来分享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故事。如吴庆余教授曾在课堂上介绍的一段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渴望。
4、感兴趣的讨论内容。学生希望专业问题通俗化,能够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以及怎样和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有个别同学认为可讨论时政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
二、教授对学生分组讨论点评
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就兴趣话题进行讨论,下次课由小组中推举的一个组员汇报讨论结果。每次讨论确保有至少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参加点评。同学们的第一次讨论汇报,由于缺少经验,存在不少缺点,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主要优点:题目选择不错(对征服艾滋病的畅想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照本宣科,且有自己的畅想,想法新颖。而有的小组讲解清晰,内容充实,分工合作得很好,集思广益,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演讲时精神饱满,氛围轻松活泼,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主要缺点:题目太大,不够凝炼,重点不是很突出,思考和独到见解不足,多媒体中文字过多,造成视觉疲劳。建议:加强演讲的条理性,注重PPT的编排,提高研究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在总结第一次讨论课的基础上,学生们听取了另一轮不同专业教授讲解后,开展了第二次讨论课,与第一次讨论比较,第二次讨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优点:更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主题,形式新颖),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大胆提出设想,PPT采用双语,时间上控制得很好,互动也较充分,思维开放。缺点: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整理的素材,讨论中抓不住主要问题,回答问题不够精简,讲解内容偏泛,理论太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建议:演讲者应完全理解素材才能使听众明白,对自己的畅想部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验证后使其更具说服力。经过前两次的磨炼,同学们广泛吸取经验、教训,领会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下面的讨论较前面几次的讨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优点:有实践性和实验精神,贴切实际,生动有趣,讲解时条理清晰,与听众有很好的互动。主要缺点:内容不够凝炼,选题较大,阅读的文献多停留在科普层面上,文献理解不够全面。可行性建议:PPT应有更多解释,讲解过程需更系统化。
三、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学生选择感兴趣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一学期下来,不但拉近了教授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为分组讨论准备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互相尊重。比较显著地,第一次汇报中大家只用到了PPT,但随后的汇报中同学们集思广益,聪明地想到了视频引入主题的耳目一新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热爱基础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高尚人格的“大师级”人才“苗子”。这些“苗子”不仅需要有敏锐的科研嗅觉,同时分工合作等能力亦是必不可少的。此类课堂的开展对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拨开了教育改革的薄纱,在日益关注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学也不是为了教而教,这些仅仅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主动性,各高校都在积极探讨。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教师。”我国宋代程颐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作为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基地班开设的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以兴趣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表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3.
[2]张萍,涂清云,周静,何丽平.大学物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教室应答系统”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1-23.
[3]田智,郭小芳,黄春霞,等.医学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特色阅读讨论课程建设”;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生物科学与转化医学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平(1972-),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