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缅湖(节选)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夏季,约在一九○四年,父亲在缅因的一处湖泊租了营地,带我们前去度过八月天。我们都给小猫染上黄癣,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往胳膊和腿上涂抹庞氏癣膏,父亲还衣衫齐整地翻倒在小划子上,但除此之外,假期过得很圆满,从那以后,我们都觉得,世界上再没有地方比缅因的那个湖区更美好。我们一个夏天接一个夏天,总是在八月一日来这里,待上一个月。后来,我成了漂海人,有时在夏季里,连续几天,海上卷起浪涛,海水冷得骇人,狂风一股劲从下午一直刮到夜晚,这让我不禁怀念林中湖面的宁静。几个星期前,耐不住这种强烈的情绪,我买了几只鲈鱼钩和一个旋式诱饵,重返我们当年常来的湖区,准备钓上一个星期鱼,以慰故地相思。
  我带了儿子同行,他从不曾下过水,睡莲的浮叶也只隔着火车车窗望见。去往湖区的路上,我开始琢磨那里变成了什么样子。不知时间会怎样侵蚀了这块独特、圣洁的地方——小湾和溪流,落日的山峦,木屋和屋后的小路。我相信那里必然修了柏油路,又不知道它还有哪些可悲的变化。奇怪的是,一旦你听任自己的思想重回故辙,就会记起湖区一类地方那么多事情。记起一件事,蓦然就联想起另一件事。我想我还清楚记得所有那些破晓,此时的湖水,清冽而平静,我记得卧室的建筑板材发出的气味,还有潮湿的林木透过窗纱飘入的气味。营地的小屋,隔板很薄,没有与屋顶取齐,我总是头一个起床,悄悄地穿衣,免得惊扰别人,随后,我就溜到空气清新的户外,登上小划子,借松林长长的阴翳沿湖岸划行。我记得必须小心翼翼地不让船桨碰了船帮,生怕打扰了教堂那般的岑寂。
  那湖泊从来不是人们通常所谓的野湖。岸边散落着房舍,这是块农耕的乡园,却也无碍湖边林木繁盛。一些房舍属于邻近的农夫,你可以住在岸边,在农庄就餐。我们家就是如此。湖区虽然不够荒僻,毕竟很大,远离尘嚣,有些去处,至少在孩子眼中,似乎无限辽远,野趣十足。
  我对柏油路的预感果然不错:它伸入湖岸半英里。但当我带了儿子回来,住在农舍附近的一处营地,重温旧日夏季的时光,不觉感到,一切都还是当年模样——我很清楚,头一个清晨躺在床上,闻到卧室的气味,听见孩子悄悄走出门,登船渐行渐远。我开始产生幻象,似乎他就是我,因此,简单置换一下,我就是我父亲。这种感觉徘徊不去,我们在那里的日子,时时萦绕在心头。这不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此时此刻,它却愈发强烈。
  头一天上午,我们去钓鱼。我摸摸鱼饵盒子里覆盖鱼虫的潮湿苔藓,看见蜻蜓贴了水面翻飞,落在钓竿梢头。蜻蜓的飞临,让我确信,一切都不曾改变,岁月不过是幻影,时光并没有流逝。我们将船泊在湖面,开始垂钓,微细的涟漪轻抚船帮,还像旧日一样,船还是那样的船,同一种绿颜色,船肋在同一处破裂,船底还是活水中同样的一些残留物——死鱼蛉、缕缕水藻、锈迹斑斑的废旧鱼钩、昨日捕获遗下的血痕。我们默默盯牢钓竿的梢头,蜻蜓来而复去。我将竿梢缓缓沉入水里,老大不忍地赶走蜻蜓,它们疾飞出两英尺,悬停在空中,又疾飞回两英尺,落回竿梢的更远端。这只蜻蜓与另一只蜻蜓——那只成为记忆一部分的蜻蜓,二者的飘摇之间,不见岁月的跌宕。我望望儿子,他正默默地看那蜻蜓,是我的手握了他的钓竿,我的眼在观看。我一阵眩晕,不知自己是守在哪一根钓竿旁。
  ……
  宁静与美好与欢乐。而实际上,如今唯一不对头的地方是这里的声响,汽艇的尾挂发动机陌生而恼人的声响。这声音很刺耳,时时打破你的幻觉,让你感受到时代的推移。以往的夏日里,所有发动机都是内置的,稍远一些,它们的声响只带给人安慰,成全了你的仲夏之梦。这些发动机,或单缸,或双缸,有些是通断开关,有些是跳搭点火,有点响动,只会催人昏昏入睡。单缸发动机有节奏地震颤,双缸发动机呜呜作响,那声音都很平和。如今,度假者的汽艇,发动机都装在尾部。白天,炎热的上午,这些发动机任性地、怒冲冲地吼叫;夜晚,夕阳残照的恬静湖面上,它们像蚊子一样在人的耳边嗡嗡聒噪。我儿子很喜欢我们租来的尾挂机艇,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熟练地用一只手操船,他果然也很快掌握了略略阻塞油门(但不可过分)的诀窍,懂得如何调节针阀。望着他,我会想起当年如何去鼓捣那台带有沉重飞轮的老式单缸发动机,只要从心里与它亲近,使唤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那时,汽艇上没有离合器,要想靠岸,必须瞅准时候,关闭发动机,操纵静止的舵摆向岸边。倘若你掌握了窍门,也有一种倒船的法子。先扳断开关,就在飞轮转完最后一圈停下来时,重新启动,飞轮因为燃料压缩而反冲,船开始倒退。强顺风时停靠码头,用通常的方法很难减速,男孩子如果觉得汽艇得心应手,就会尝试让船多行片刻,然后倒离码头几英尺。这就需要头脑冷静,如果启动早了那么二十分之一秒,飞轮仍有足够的速度,可以摆过中心,汽艇将腾身跃起,斗牛似的一头撞向码头。
  我们在营地悠然度过一星期。鲈鱼踊跃咬钩,艳阳高照,一天又一天。入夜后,我们都很疲倦,躺在小屋里,漫长白昼积聚下的热气弥散开。屋外,清风细细,几乎难以察觉。湿地的味道透过锈迹斑斑的纱窗飘进来。入睡很快,清晨,屋顶上有红松鼠,照例欢快地啪嗒啪嗒蹦跳。清早我躺在床上,常常回想起那一切——那艘小汽艇,尾部很长,圆圆的,像乌班吉(非洲萨拉族妇女的别称)突出的嘴唇,月夜下,它悄没声地行驶,小伙子拨响曼陀林,姑娘们唱歌,我们吃蘸了糖的面包圈,月光皎洁,音乐飘荡在水面上,多么美好,此刻,想想女孩子,又该是怎样一种心情。早饭后,我们前往商店,东西都在原处——瓶子里的米诺鱼,给少年营地的孩子们扒拉得乱糟糟的人工饵和旋式诱饵,还有无花果馅饼干和比曼牌口香糖。店外,道路铺上了柏油,汽车停在商店门前。店内,还是当年的景象,只不过多了可口可乐,少了些“勇气”牌软饮料、根汁汽水、桦啤和菝葜汽水。我们每人买一瓶汽水走出商店,有时,汽水呛了鼻子,很难受。我们静静地沿溪流徜徉,乌龟滚下阳光照映的圆木,蹭入溪底柔软的砂泥中;我们躺在镇子的码头上,给温驯的鲈鱼喂鱼饵。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免疑惑我究竟是谁,是我旁边走着的这个,还是穿着同一条裤子的这个。
  一天下午,我们在湖边,赶上了雷暴。那就像我小时候战战兢兢地看过的一出情节剧。第二幕的高潮,是美国一处湖岸,雷电交加,那情景几乎没有变化。场面很壮观,现在依然如此。一切都那么熟悉,最初是一种压抑和燥热的感觉,沉闷的氛围笼罩营地,让人不敢远行。后半晌(戏里也在此时)乌云密布,万籁俱寂,静得能听到生命的悸动。随后,一阵微风轻飏,雷声隐隐逼来,系泊的船只突然侧身摆荡。定音鼓敲响,小鼓敲响,跟着是大鼓和钹,噼啪作响的电光划破乌云,山上的众神龇牙咧嘴,兴奋地鼓噪。接下来是一片沉寂,雨点不疾不徐地打在平静的湖面上,天光重现,希望再生,心情豁然开朗,度假的人欢快地跑出门外,冒雨下到湖中戏水,他们欢呼笑闹个不止,因为他们只不过是让雨浇了个透。孩子们为沐雨栉风的新鲜感欢呼雀跃,这个只不过给浇个透湿的玩笑像是坚不可摧的链条,将一代代人连接起来。持一柄雨伞艰难行进的人透着滑稽。
  其他人游泳,儿子吵着也要去。他扯下雨中一直晾在绳子上的游泳裤,用力拧干。我不想下水,懒洋洋地望着他,他的光裸的身躯瘦小而结实,穿上冰凉潮湿的短裤时,轻微地打起冷战。等他扣上浸水的腰带,我的腹股沟突然生出死亡的寒意。
  (選自《重游缅湖》,上海译文出版社)
  品 读
  《重游缅湖》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描述了成为父亲之后的“我”带着儿子重返当年自己常来度假的湖区的经历和感受。许多东西都没有变化,但恍惚间,“父亲”—“我”—“儿子”三者的身份发生了穿梭与交替。往事与现实、童年与中年,借由“缅湖”这一特定地点得以交织在一起。作者的笔触温柔细腻,更多地是在描绘“物是”,但又即景生情,让时光流逝的“人非”之感给读者笼上淡淡的哀愁,来势舒缓,娓娓而出,“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其他文献
蟋蟀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青草香,炊烟在天空中书写了一串长长的问候。每当此时,我总爱和弟弟踮着脚尖趴在农村老家顶楼的栏杆上看风景。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逶迤连绵,村口的一弯小路蛟龙似的在山谷间蜿蜒,消失在远方。小路承载着岁月,记录着家人的团圆、乡村的变迁……长辈们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向山的那边,而我们每逢寒暑假又从山的那边回到这里。  我对这条小路再熟悉不过了,小路与村口的交汇处有一个被绿树拥抱的池塘
期刊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当我们在电脑里輸入“共享”两个字,百度会出现约一亿个相关结果,搜狗会跳出一万八千余篇相关公众号文章。知识文献、衣食住行等满世界的共享资源,只要你想要的都可以通过指尖的轻点得到。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共享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我们都得到了空前的便利。“共享”让我们能时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们无须钻研、探究许多生活、生产领域的精深之处,便能快速便捷地达成我们想要的目
期刊
康有为曾说:“开创则更定百度……守成则安静无为……”发展之路,学习借鉴他人之共享经验,诚不失为一条捷径。但真正能实现前进与超越的,唯有独创精神。  中兴之困,犹在眼前;核弹波折,刻骨难忘。慷慨共享,是个别服务整体的贡献意识,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前提。然而,当舍予被视为当然,当依靠发展成依赖,当独创者的拥有物,被受享者不断抬价加码,并演变为操控生死大权的利剑,共享就滑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当然鼓励共享,但
期刊
情感不再压抑,于朋友圈发表一篇说说,就可以抒发得慷慨淋漓;知识不再局限,打开一个论坛,便可见识一番别人的真知灼见。最初的共享,是渴望,是沟通,是慷慨。但当情感的共享变成了一种消费,共享的知识越堆越高竟沦落成了饭桌上的谈资,共享就成了百无聊赖的重复表达、精神的荒芜寂寞以及个人思考和情感的消失。  世界的横宽在不断缩小,而思想的纵高不可一马平川,共享使信息覆盖世界,却不是将其包裹成平滑的蚕蛹,让创新思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然而,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原因是多方面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写作理应成为高中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阳光、空气、食物一般,我们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以下,结合我的日常写作教学实践,从每日素材、每周习作、每月写作和假期写作四个方面来谈一谈高中生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
期刊
作文之所以关注审题,主要是打击以抄袭或套作方式获取高分而实际水平并不高的学生,而非打击会写文章但不能全面理解材料的学生。为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和权威,近年高考作文明确要求“不得套作”。“防止套作”成为高考作文评阅的关注点:一旦认定为套作,即使结构再精巧,语言再精美,都在30分以下给分,甚至只能得几分。  何谓套作?如何处理套作?笔者试以《坚持自己》一文为例,结合作文评分标准浅谈一二,以期对作文教学和
期刊
【问题一】观点片面缺少思辨  所谓“思辨性作文”,就是古人常说的“义理之作”,也即是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对自身等方面有所思、有所辨的好文章。  有思想的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文采与知识,而只有文采与知识的學生却未必真正具备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议论文,总是一开始就强调“思辨性”:与事实比照之后再写、与自己争论后或与对手在内心争论后再写,要写出真心真性、真知真见,至少也要写出点与大多数学生不一样
期刊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二句表达比较正式,从文学层面阐述作家对读者的态度,第三句用假设口吻,从人生层面指向考生自己,假如你是创造“作品”(生活)的“作家”,你将如何对待“读者”(他人)。命题的初衷应该是希望考生整体上理解材料,从作家写到自己,从作品写到生活,从文学写到人生,但考生审题时要么只顾前两句,评述作家、作品和读者,要么只管第三句,只写生活中的创作,而且有许多作文连
期刊
一 论教育与自我教育(学习)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这两句话出自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万斯,年幼时曾因贪玩而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他在书屋里从厌恶读书到喜欢上读书,并从书中得到了启发。从此他勤奋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并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参与了《明史》的编修工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   请结合你对以上两句名言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本次考场作文命题类型为多则名言材料类命题。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