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内在动力机制探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关系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基于此,高校要建立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完善严格监督机制、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质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教学改革就是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师德建设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关系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一系列文件,逐渐将师德建设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我国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教师提高了思想品德的修养,师德水平在不断提升。高校师德的主流是积极的、高尚的,但部分高校教师仍然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所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构建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对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目标有着重要意义。1.有助于教师增强其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促使教师更主动地钻研教学,备好课,上好课,开展好教学工作。2.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散发道德人格的魅力,进而感染受教育者,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形成。3.有助于教师弘扬学术道德精神,促使教师潜心做学问,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4.有助于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有助于教师关心和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主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推动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增强师德观念。
  “师德师风建设,既关系个人,更关系集体;既是个体性要求,更是群体性目标要求。既要求教师个人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更要求形成一种群体性效应”[1]。因此,要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工作贯穿学校各项常规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宣传舆论功能,形成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在宣传范围上,校内典型和校外典型的宣传要相结合,高校可以表彰本校师德高尚的教师,挖掘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积极宣传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崇高品德,发挥“身边好人”的活教材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大力宣扬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校外先进集体和个人,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标尺,营造人人争当师德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宣传渠道上,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要相结合。高校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栏、校报、广播、校园网等传播媒介报道先进事迹,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师德讲座、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扩大宣传教育影响。同时,还要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力度。一般来说,教师培训有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要向教师输送业务知识和技能,更要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培训范围。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工作的自主性,牢固树立师德意识。在培训内容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設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校师德师风的文件为主要内容,结合新常态下师德的新要求,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构成一个丰富完整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在培训形式上,应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增强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贴近性,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二)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发挥导向功能。
  评价作为重要的管理举措,对于目标实现、过程优化、氛围营造及评价对象专业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应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评价主体涉及“谁来评价”的问题,评价主体的确定是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要实行多元评价,引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领导评价等全方位评价机制,使教师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信息,全面把握自身问题。评价标准涉及“评价什么”的问题,是评价主体考核评价对象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不能太宽泛,粗放的评价标准是难以对高校师德考核起到指导作用的。各高校虽然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师风都有要求,但有些学校的评价标准笼统,在设定评价指标时仅仅是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条要求进行评价,没有将这些评价指标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更为具体的指标,所以看似有对师德评价的标准,实际上却难以考核,师德评价易流于形式。不仅如此,还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将每一个具体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划定底线,设定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逐步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2]。要考虑到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标准,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找到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道德目标,并在实现目标后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才能激发每位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热情,切实发挥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式涉及“怎样评价”的问题,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可以量化的评价要素,如撰写的科研论文、参与的社会实践、完成的教学工作量等方面可以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这些客观事实是能比较清楚地反映教师尽职尽责的情况。但有些评价的要素如教师的行为动机、情感态度是难以用准确的数据表达出来的,这需要通过日常的观察、谈心谈话等定性评价的方法做相应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评价时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统一起来,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   (三)完善严格监督机制,强化制度约束。
  外在的监督是帮助教师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当教师不能依靠内心自觉践行道德要求时,监督则成为规范教师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的师德师风建设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要抓好校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方面。抓好校内监督,就是要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学校要将监督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并且,要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及教师之间互相评价,征集教师与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过程,扩大监督的覆盖网络,全面把握每位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还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畅通监督渠道,通过设立师德师风问题举报信箱、师德师风建设意见信箱、师德师风举报专线等方式搭建师德监督平台,并借助校园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校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格局,为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外,要建立师德师风监督的信息反馈制度,“对监督结果应该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对反馈出来的师德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将反馈的结果和教师的评奖评优、晋升、聘任等方面结合起来”[3]。
  (四)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发挥奖惩效用。
  激励机制是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入手。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并从根本上制约着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只有满足了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为此,应在岗位津贴、绩效奖金、晋级等方面向这些师德高尚、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倾斜,通过满足广大教师的物质需求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对教师的管理更加强调尊重与自我实现,注重品质与动机的培养”[4],与物质刺激相比,精神激励更为重要。为此,高校应授予在师德上堪称表率的教师“师德标兵”、“师德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对其行为表现给予高度认可和肯定,并大力宣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教师铸就高尚师德、弘扬优良师风。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开展高校教学改革,落脚点在于教师身上。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又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若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师风表现不佳,必然会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发展大计的“拦路虎”,限制高校职能的发挥。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宣传、教育、評价、监督、奖惩一体化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借助制度的约束力,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引导到高校和社会的期望上,把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马慧婷.新时期师德建设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孙加兴.对构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4]陈宁.师德建设新维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15-46-8,一般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动词短语的词义具有多样性特点,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动词短语一直是让教师和学习者感到困难的部分。本文以V up型动词短语为例,总结分析了它的12种认知语义,借助空间隐喻理论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根据ICM理论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建立了V-up型短语动词的认知模型。此外,还指出了一些在教学具体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加强英语动词短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一是重视对英语动词短语意义的总结,二是注
摘 要: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是研究高校教育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实证分析山东农业大学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对该高校16个参与评价的教学学院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收益及投入产出的松弛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四分之一的学院综合效率达到最优前沿曲线,多数学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均有学院存在松弛量,尚有改进空间。该结果为该校各学院下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数据支持与
摘 要: “十三五”规划初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出国(境)交流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為例,调查访谈了近三年来出境交流生、高校辅导员、交流生家长及其同学,对交流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心理安全、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获得了交流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最新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高校出国(境)交流生思政教育对策,以期建立针对交流生的思
摘 要: 本文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短篇小说《孤独者》与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进行比较分析,从具体文本出发,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分析论证当代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某些方面上对鲁迅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桃源” 梦境 孤独者  一、“桃源”梦境的意涵  如果说“世外桃源”是古人陶渊明的“原创”,那么这一经典的文学原创意象在鲁迅散文诗《好的故事》中得到了再现
摘 要: 現今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共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以互联网为媒介,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的高校多元化公益平台。将当地的教育、旅游、文化等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平台,积极调动志愿服务积极性及推动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地域文化 公益平台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普遍的思想与行为,
摘 要: 在针对高年级的高级朝鲜语教学中,知识性应放在首位,然而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及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教师如何在高级朝鲜语教学中既传授高级水平的知识点,又让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语言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担任高级朝鲜语教程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级朝鲜语 教学模式 生本教学  1.引言  目前,相关高等院校对于韩语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韩语
摘 要: 本文以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发展历程、沟通协调机制平台建设、教师师傅合作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实训课程开发、评价及保障制度建设等为着重点进行相关实践和研究,探索和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建设 课程建设 保障机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现代学徒制是紧密联系企业和学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主要体现
摘 要: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教的奠基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他在幼儿教育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开拓性的实验和实践和研究工作,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振兴幼儿教师培养对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借鉴陈鹤琴关于幼儿教师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对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陈鹤琴 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历史资源,包括网络资源、生活资源、活动资源、情感资源等。运用好这些资源,历史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挖掘资源 运用资源  引言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①。历史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历史学科学习必然要联系现实,并展望未来。初中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正确的历史观念
摘 要: 本文调研分析了我市部分城乡接合部基础教育机构。以盐都区冈中小学为例,从学校运营、教师队伍建设及生源质量管理三方面,梳理总结城乡接合部基础教育的制约因素,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乡接合部 学校运营 教师建设 生源管理  城乡接合部即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转向城市的进程中,形成的兼有城市与乡村双重特点的城市边缘地带①。这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