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新闻”疗法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p2002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刻关注天下大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并非唱高调,我觉得这是身为国家公民的责任。不过,现在看新闻可不像是过去那样只瞥几眼早报,再将其当成一天的谈资那么简单。有时,我正忙着手头的工作,会忽然想:看一眼新闻吧,世界那么大,此刻发生了啥?点开一看:“失业裁员潮来袭”“五人被杀”“死亡病例增加”……
  天啊,这是真的?太可怕了,没有什么好消息吗?换一家看看。我知道这样在手机上划来划去不仅是在消磨时间,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政府危机”“恐怖威胁”……这些标题党的用词都很有一套,会让你按捺不住想點开看看,但我也知道看这些消息会让自己情绪低落,因为好消息是不会上头版的。但每打开一家新闻网站的头版都看到坏消息,这真是让人越看越感到心烦意乱。

不堪重负


  “头版新闻让我反感至极,我甚至连看其他新闻的兴趣都没有了。”《读什么决定人生:为何少看媒体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朱迪·杰克逊说,“这些新闻如同警报器,随时警告我可怕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
  杰克逊认为,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很难对“坏消息”保持正确看法,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煽风点火的头版新闻让我们以一个扭曲的视角看待生活。”她说,“在我的个人体验中,世界应该是个美丽而又复杂的地方,充满了神奇、未知和善意,同时也存在着野蛮、苦难和不公。现在的媒体总是戴着阴暗的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不相信它们。”
  我生活在伦敦,喜欢看新闻的人肯定都会觉得,伦敦是个持刀犯罪案件多发之地。我看了几年头版新闻,知道伦敦的持刀犯罪案件一直不断,因此总会非常担心几个孩子的安全。案件现场惨不忍睹,持刀犯罪确实是需要认真应对的严重问题,但几则新闻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于伦敦这座城市的看法,这合理吗?我没遇到过持刀犯罪,我认识的人中也没有一个遇到过。如果让我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来形容伦敦,我会说伦敦是一座极具亲和力的城市,虽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绝不会是媒体报道中那个像极了西部片的可怕世界。我的看法是中肯的,因为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于居住者来说,伦敦是座安全的城市。
  我知道要想在新闻与客观之间找到平衡,得靠自己。看新闻无可厚非,但可以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已经养成了新闻瘾,但我想过一过脚踏实地的生活,多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于是我决定一个月内不看新闻,一眼都不看。

归去来兮,我的时间


  不看新闻的第一天,我浑身难受,老想从工作中摆脱出来,找些事分散一下注意力。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这可真让人感到百爪挠心。不过,这一天下来,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有时间做晚饭,还读了一篇有深度的杂志文章,并整理了花园地面。归置花园的事我都想了好几年了。我那时才发现,自己之前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掉了。
  第二天早上睡醒后,我感觉四肢无力,无精打采。我还是总想着找点事打发时间。虽然仍在竭力保持远离新闻,但我发现自己落入了另一个焦虑陷阱。于是我在纸上写下了一串可以在难受时进行的健康活动:跑步、研究下星期的菜谱和读一个短篇故事。
负面新闻织就的思维怪圈让人深陷而不自知。
“断新闻”可以帮人们摆脱极端,回归理性。

  第三天一早,我心情大爽。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充足了些,也能集中精神干活了。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女儿放学回家,我专心致志地听她讲了白天的学习生活。我以前总把做事情心不在焉归咎于工作,但现在我才发现,原来那是因为自己的脑子里总是充斥着焦虑的杂音。我很愧疚,自己一直没有踏下心来面对那些最亲近的人。
  我和心理治疗学家弗·鲁滨逊聊过一次,问她:“我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她告诉我,在这个能与外面世界即时沟通的时代,我这种情况相当常见,她说:“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大事发生,而你却全然不知,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慌。很多人在放下一件事后,马上就会找另一件事作为精神寄托。其实,当脑子里的空白空间变大时,感觉系统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你会开始注意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把心收回来可能会让你不适应,但不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我们会和自我‘失联’。在内外之间找平衡很重要。你有没有时间接收来自心灵深处的信息?能否知晓自己的感觉?”
  “这我怎么知道?”我反问鲁滨逊。

不上网,心慌慌


  “对我而言,虽说痛苦难耐的焦虑感能让自己有所领悟。”她回答道,“但若是对自己的感觉失去了敏感,我就会恐慌不安。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只是应付,而不是回应。”
  听起来她的感受和我一样,现在我知道自己是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心理寄托法:往脑子里塞入各种耸人听闻的新闻,而自己却又对这些事无能为力,结果就是陷入焦虑和压抑的泥潭。
  “这是个险恶的世界。”鲁滨逊说,“新闻看多了,想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都难。在正面和负面新闻之间找到平衡,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并非易事。”
  执着于新闻也已让我不堪重负。不过“断新闻”一周后,我感觉好多了,也开始习惯了生活中的新空间。这让我更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肯花时间体会、打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鲁滨逊给我的建议是阅读一些展望美好未来的新闻,她还补充道:“如果我们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基础,就会对新闻中的片面之词信以为真。大脑是一台‘意义构建机’,无论看到、听到何种信息,都会赋予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在看新闻时,应当认识到这一点,不为其所惑。多问问自己:‘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看这则新闻对我有什么意义?’这有助于在新闻信息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桥梁。”

每天的悲观主义者


  又过了几天,我和几位朋友去外面吃饭,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到了世界和我们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我注意到他们各个都神情沮丧,而我是一席人中唯一的乐观者。当别人谈论着世界难题时,我说的是:“相信都会好起来的。”
  朋友们告诉我,又发生了一桩捅人案件。他们说着案件的可怕细节,我发现自己恐惧得目瞪口呆,简直吓出了病,直到第二天还觉得情绪低落。若是从前的话,我肯定会上网搜索那起案件的更多细节,仿佛搞清楚之后就能扭转乾坤,或让自己更好受一般。现在我采纳了鲁滨逊的建议,我问自己:“我对这个消息有何感受?”回答是:“行凶者太邪恶,除了让我沮丧,还让我感觉压抑和恐惧。”
  倾听自己的心声似乎很有好处,我发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淡化下来,我很快就重新跟上了生活的节奏。我提醒自己,必须对灌进脑子里的信息保持清醒,被一则新闻带来的恐惧搞得心灵坍塌,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每当遇到争论或交流困难时,我发现自己是回应对方,而不是应付。

  “断新闻”两周,我的焦虑感减轻了很多,也变得更从容了。我和另一群朋友见面时,大家也聊起新闻,这次我注意到了他们的观点呈两极化。他们都在描述同一件事,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而没有真正的互相倾听。和以往一样,这次聊天话不投机。
  这让我想起鲁滨逊在书里写过,“死盯着负面”的媒体新闻会让人焦虑不安,而陷入无助境地的人们,极易形成极端化观点,这就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合作解决问题。
倾听心声和感知情绪对保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生活的吗?回想起来有一点很清楚,就是那时的我是在一种过激情绪中生活做事,负面思维日久聚积,这让我深陷思维怪圈而不自知。每天都在接收负能量,自然也就无法将正能量带给身边的人。
  现在,每当遇到争论或交流困难时,我发现自己是回应对方,而不是应付,也就是不再以高度警惕的目光看待他人了。而想到这个世界的问题时,我能更冷静地判断,并关注可能存在的解决办法,以及自己所能尽到的微薄之力。

保持均衡的“新闻餐”


  我并不想永远对新闻避之千里,但我希望今后能以一种新的方式接收它。鲁滨逊和杰克逊都建议人们阶段性看新闻。“可以每星期看一次新闻提要,甚至是每月看一次。”鲁滨逊说。这个方式比较传统,就如同人们每星期、每月结一次账。杰克逊还建议可以在看负面新闻的同时关注一些解决之道,这样就能保持情绪平衡。
  我打算订一份新闻周报,每星期看一次天下大事,多关注以解决问题为基点的新闻,并且不忘记从生活的现实世界里获得经验。这样既了解了天下大事,又能从一个更公平的视角看世界。
  [编译自英国《心理学》]
  編辑:马果娜
其他文献
当时的画面像极了电影里的场景,确切地说,像是部讲述一位身陷瘟疫之灾的失联名人的黑色喜剧片。唱片制作人大卫·格芬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引发了群情激愤。这位亿万富翁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所处的隔离区——一艘价值约5.9亿美元的巨型超级游艇。“这是昨晚的夕阳……我在格林纳丁斯群岛隔离,躲避病毒。”他在配文里写道,“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安。”没多久,格芬发布的照片就帮他在推特热门榜上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是系统算法对
大清早,丽娜扎好辫子,穿上粉裙,背着大书包。上学第一天,她紧张地站在校园里,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她的班主任——45岁的芭芭拉·贝尔戈纳-芬克也是第一次站上讲台。在为幼儿园和小学孩子做课余音乐启蒙的过程中,芬克发现了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在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对此充满自信。但她没有教师从业资质,也没有相关实习经历,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关键前提。
2018年6月末,美国首都华盛顿居民主张服務员不该收取小费。在此之前,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俄勒冈、明尼苏达、蒙大拿等州居民也表示支持这一建议。但实际上,收小费仍是美国宾馆和饭店等服务行业的基本特色。有一次,我乘坐著名的Amtrak公司火车从波士顿前往纽约,在餐车喝完一杯咖啡后,离开时却被其他顾客拦下,提醒我要付给餐车老板(一位美国名人)一美元——有个专门的塑料容器作此用途。如此看来,收小费这种事
玩具似乎总难逃脱被束之高閣或付之一炬的命运。如何规避这一情况呢?法国新颁布的《反浪费法》让玩具厂商们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法律规定,必须在2021年前完成对老旧玩具的回收任务,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翻新售卖。对于无法翻新的,也应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材料回收。实际上,不止法国,这应该是世界上所有玩具厂商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全世界每年有15万吨玩具被投入市场,约合43亿件玩具。其中20亿是专门为圣诞节等节日设计投
维多利亚市的超级街区每到周末,位于西班牙维多利亚市的邮局街就仿佛开启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街区派对。玉兰树荫下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骑自行车的人、没拴绳的狗和蹒跚学步的幼童。街上摆满了咖啡桌,人们和家人一起,坐在长椅上吃冰激凌。在这座拥有20万人口的巴斯克自治区首府城市,生活就是如此。过去十年,这里已有近一半的街道被改造成了无车区。“这座城市是我的试验田。”西班牙城市规划师萨尔瓦多·鲁埃达说。他曾指导巴塞罗
对于某些消费者而言,服装租赁是一种出于环保责任的选择;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租衣则能保证他们定期更新穿搭,而不必担心会挤爆衣柜。一些网站已开始提供主要面向女性客户的服装月租服务,以满足她们每月更换一批新衣服的要求。快时尚巨头H
3月1日,英国首次出现本土病例,街头却仍然人潮汹涌,充满欢声笑语。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身在伦敦求学的我就一直围着疫情打转,从最初对国内情况的担心演变成对自身处境的忧虑,正应了那句广为流传、形容真切的“综上所述”:国内人民打上半场,国外人民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满全场。1月25日,大年初一,刚刚曝光的疫情对很多老人来说还遥远得很,断然不能耽误拜年大事。听闻爷爷照旧在亲戚家喝老酒,正在剑桥游玩的我
自抢厕纸大战高峰已过月余,本以为厕纸短缺不过是几天就能刮过去的一阵风,结果没想到如今这居然变成了澳洲生活的新常态?还成持久战了!前些天,朋友发了一条链接给我说:“创建这个网站的人真是天才!”我将信将疑地点开一看,居然是一个计算厕纸用量的网站!按照提示,我依次输入了家中厕纸的信息,一个惨兮兮的数字跳了出来:五天。这无疑是个惊悚的数字,按照澳洲现在疫情的状况来看,怎么也不可能五天就恢复正常。那如果省着
2019年10月的鲍里斯·约翰逊和当时已怀孕的凯莉·西蒙兹  “约束”这个词很适用于凯莉·西蒙兹之前的状态:那几个月,她在历史悠久的首相府里闭门谢客,远离媒体。如今,她和约翰逊的孩子已经诞生。乍一听,这似乎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21世纪以来,除了特蕾莎·梅在任期间,唐宁街从不缺孩童的欢声笑语。这里平均每10年就会迎来一名新生儿:2000年的莱奥·布莱尔(托尼·布莱尔的儿子),2010年的弗洛伦斯·
最后一餐,你想来点什么?2019年10月1日的某个时刻,罗素·巴克勒享用了一份“特殊供应”:一份希腊旋转烤肉、一个烟熏牛胸肉三明治、两份薯条、一杯可乐和一份香蕉船冰激凌。这是行刑前的最后一餐,他在用餐后不久便被处决了。当天,密苏里州监狱管理局向一小群记者详细介绍了巴克勒对最后一餐的要求。我在一家英国小报上看到了相关报道。这是一出悲剧落幕时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又令人无法忽视的细节。这出悲剧源于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