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圣堂风云,百年战事,千古英雄,风聚云涌;毁家纾难,志在河山。浩浩汤汤报国志,风雨凄凄英雄梦——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于辛亥之年。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即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一段刻骨铭心的遗言,一个不屈不挠的鉴湖女侠,伴随着铁锁链的撞击声,踏着革命的道路,视死忽如归;一代青年志士,誓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同是有志青年,时代竟是如此拙劣再次上演了几十年前的“戊戌六君子”同样的“烈剧”,其誓言仍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样惊心动魄,一样发人深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很清晰、很和谐的画面:广袤的大海,圣洁的沙滩,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们正在无拘无束、歡畅地奔跑,享受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即将革命党的领导下参加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起义,他们也知道,只有推翻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新国家,他们才可以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自由奔跑,让天下人都可以自由往来不受任何限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场需要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起义,死有何惧?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求留取丹青,唤醒民众,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而共同奋斗。
期待已久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惊天动地,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令人深深震撼,无数的青年,冒着枪林弹雨,仍旧往前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们一个个就此倒在了血泊中。年轻的生命终止在前进的战斗中,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为之落泪,不是伤心,而是骄傲,因为中国有如此热血男儿,国将永远不会灭亡,华夏的历史仍源远流长。他们死了吗?不,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起义失败了吗?不!他们让封建余孽心惊胆寒,让国民为之振奋,继往开来,我们拿起革命先辈的武器,继续完成他们伟大的革命事业。
每一声枪响,都划过一道忧伤的弧线,刻在祖国的心上,是一条条深深的永远抹不去的伤疤;每一声炮鸣,都溅起无数的血花,剜去祖国的一块块心头肉,祖国为之而伤痕累累。中华大地已不能再经受战争的摧残,为此我们永远都要保持革命的理念和革命者清醒的头脑,只有我们强大起来才能使祖国强大起来。
革命,是为创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相互理解、爱护,没有人剥削人,压迫人,不会再有人敢蔑视人民,不会再有人敢听不见人民的呼声而忽视人民的情感;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家里窗明几净,城市街道和谐平坦——革命烈士遗言。
辛亥已过百年,如革命者遗愿,我们享受着自由之风。然而我们没有忘记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我们将永远自立自强,保持革命遗风——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圣堂风云,百年战事,千古英雄,风聚云涌;毁家纾难,志在河山。浩浩汤汤报国志,风雨凄凄英雄梦——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于辛亥之年。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即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一段刻骨铭心的遗言,一个不屈不挠的鉴湖女侠,伴随着铁锁链的撞击声,踏着革命的道路,视死忽如归;一代青年志士,誓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同是有志青年,时代竟是如此拙劣再次上演了几十年前的“戊戌六君子”同样的“烈剧”,其誓言仍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样惊心动魄,一样发人深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很清晰、很和谐的画面:广袤的大海,圣洁的沙滩,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们正在无拘无束、歡畅地奔跑,享受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即将革命党的领导下参加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起义,他们也知道,只有推翻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新国家,他们才可以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自由奔跑,让天下人都可以自由往来不受任何限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场需要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起义,死有何惧?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求留取丹青,唤醒民众,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而共同奋斗。
期待已久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惊天动地,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令人深深震撼,无数的青年,冒着枪林弹雨,仍旧往前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们一个个就此倒在了血泊中。年轻的生命终止在前进的战斗中,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为之落泪,不是伤心,而是骄傲,因为中国有如此热血男儿,国将永远不会灭亡,华夏的历史仍源远流长。他们死了吗?不,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起义失败了吗?不!他们让封建余孽心惊胆寒,让国民为之振奋,继往开来,我们拿起革命先辈的武器,继续完成他们伟大的革命事业。
每一声枪响,都划过一道忧伤的弧线,刻在祖国的心上,是一条条深深的永远抹不去的伤疤;每一声炮鸣,都溅起无数的血花,剜去祖国的一块块心头肉,祖国为之而伤痕累累。中华大地已不能再经受战争的摧残,为此我们永远都要保持革命的理念和革命者清醒的头脑,只有我们强大起来才能使祖国强大起来。
革命,是为创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相互理解、爱护,没有人剥削人,压迫人,不会再有人敢蔑视人民,不会再有人敢听不见人民的呼声而忽视人民的情感;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家里窗明几净,城市街道和谐平坦——革命烈士遗言。
辛亥已过百年,如革命者遗愿,我们享受着自由之风。然而我们没有忘记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我们将永远自立自强,保持革命遗风——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