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特点,论述职业实用性代表着高职体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课外体育在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的开展思路:指导思想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过程中,“提升体育服务能力是关键”;实施目标,要达到“职业性、多样性和终身性”的综合要求。
  关键词: 课外体育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作用
  一、职业实用性代表着高职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素质角度看,合格的高职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劳动素质。近些年,伴随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体育逐步摆脱简单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体育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初步形成以“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的”的“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发展模式。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指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把着眼点放在发展未来职业工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通过对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案[1]。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通才”教育,高职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专才”教育,更强调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高职体育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依据行业和职业需求,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开展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相关体能素质、技能素质和知识的储备,强化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职业伤害。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积极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的精神要求,更培养复合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代表高职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课外体育是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关键
  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锻炼、训练、竞赛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各种组织形式[2]。相比课内体育(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具有“内容丰富性与组织形式多样性”、“自愿性与规定性”、“自主性与指导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广延性”、“独立性与补偿性”等特点。[3]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一直存在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的倾向。课外体育相关体系建设(如指导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等)均存在诸多的不足,“放羊式”课外体育教育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外体育的功能发挥。“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不能仅依赖体育课教学。体育课作为一门课,它承担的是体育知识及技术的传授。[4]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教学,充其量也仅发挥“授其渔”的功能,而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以课外体育形式帮助学生进行长期的日常身体锻炼才是高职体育工作的落脚点。
  1.课外体育可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开展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指出,阳光体育开展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学生课外体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职院校普遍具有学制短、专业学习任务重、实习时间长等特点,
  如何全面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课内不行,只能借助于课外。只有切实将课外体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建立规范的课外体育指导、评价和服务体系,引导积极学生参与早操、课间操、课外训练、课外竞赛、课外锻炼,将课外体育办成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才能充分发挥课内和课外的显隐性教育功能,真正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指导贯彻落实到学生实际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2.课外体育可为“职业实用性”体育开展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
  体育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是“教”、“学”、“练”的统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不外乎三件事:一是告诉学生为何要进行相关职业体能和技能训练;二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和技能训练;三是为学生进行相关职业体能和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具体的“练”则要依托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作为课外体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覆盖领域广泛,且具有高度的学生自治性,高度贴合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参与,可有效实现体育课内和课外的功能互补,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通过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整合,充分弥补传统体育课程受到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的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同时,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社团文化气息和氛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课外体育的开展思路
  1.指导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有所为”,一方面要坚决杜绝“放羊式”课外体育开展,高度重视课外体育的课程规范性和约束性建设,将课外体育真正纳入教学计划,按照课内体育的开展要求进行相关管理。相比课内体育,课外体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更有利于实现“三自主”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则其开展实效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体育、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的课外体育管理制度,比如将“学分制”、“选修制”等管理制度引入社团活动机制中,以有效的制约和激励保障课外体育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性教育理念。课外体育开展过程中,尽可能地多举办一些与岗位和职业能力相关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职业体能和技能的开发和训练。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要强化职业教育理念,依据不同专业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制订好相应的学期、学年活动计划,充分发挥社团指导者的主导作用。   所谓“有所不为”,即不要过多的干涉社团工作开展。社团活动开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目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重竞技、轻群体”、“重身体素质指标、轻实际锻炼效果”、“重学校统一安排、轻学生自主参与”等现象。作为一个高度自治的学生组织,管理者应在“有所为”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社团具体事务干预,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潜能,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主管部门(学生会、团委、学工等)支持、体育教师辅导的网络化、开放式管理格局。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当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内化为自身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时,体育生活化才能成为可能。[5]既要“放羊式”管理,更要防止学生“爱体育活动,不爱体育课”现象在课外体育中的发生。
  2.实施过程——“提升服务能力是关键”
  调查显示,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器材不足,学习时间紧、没有养成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希望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专门指导。[6]因此,大力提升体育服务能力是课外体育开展的关键。体育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保障方面:思想保障,即帮助树立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物质保障,即人、财、物的保障;技术保障,即学生课外体育的专业性指导。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应做到:首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功能,大力宣传科学的体育健康观,传播体育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体育生活化。其二,要积极整合资源,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完善的场地、设施、器材、信息、资金等条件。其三,要建立和完善的课外体育指导员制度。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外体育合格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要成为优秀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重点突出的是“专业”和“实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具备多课程交叉教学的能力,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其二,在课外体育开展中,要有效地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职业体能和技能训练。其三,在进行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活动时(如攀岩、水上项目等),体育教师要提供严格的安全保护与指导,为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安全健康的实施环境。
  3.实施目标——“职业性、多样性、终身性”
  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课外体育首先要突出的就是“职业化”,即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在活动和竞赛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与特定专业练习紧密相连的运动竞赛项目,如康复专业可以举办太极拳比赛、酒店管理专业可以举办形体训练班、护理专业可以开展模拟急救竞赛。通过特定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各项体育社团活动和竞赛中既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开展交流,更加深职业认同、强化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职业体能和职业技能。
  竞技比赛是体育运动的动力源泉,是课外体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形式,但要防止将课外体育简单理解为各种竞赛活动的举办。课外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调解身心、情感交流,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竞技比赛则需要较高的运动技能和水平,这样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因此,课外体育开展要实现“多样化”,既要考虑到强度,更要考虑到广度;既要考虑到提高,更要考虑到普及。开展过程中,可以注重大型竞赛项目和小型特色活动相结合、竞技比赛项目和健身娱乐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摄影、体育绘画等)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作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与课外体育是相辅相成的。课外体育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反之,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又将有助于课外体育的全面开展。因此,我们在课外体育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切实让课外体育回归学生生活、回归体育本质,使课外体育真正成为满足学生审美、乐群、求成、交流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体育社团文化功能的拓展和建设,促进体育课程文化和体育社团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7],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功能,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参考文献
  [1]陈辉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C].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郑州,2005.
  [2]郭廷安,霍少华.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分析和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3]景会锋.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张洪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4).
  [6]段黔冰,张红坚.场视域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
  [7]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网络实时传输协议和SIP(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信令协议的出现与完善以及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
在等比例缩小原则的约束下,为了保持优异的MOS器件的性能,同时又要抑制过大直接隧穿电流和保持栅氧化层的可靠性,这时就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高κ材料来代替传统的SiO2栅介质。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 OL)是由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precursor cells,OPC)分化成熟而来的。OPC分化障碍是已知许多脱髓鞘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并确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只单纯地注重教学成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材理解 目标明确  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正稳步开展,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上都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使用译林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要想学好就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使英语学习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本文就情境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情境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 应用  英语在小学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加强学生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并富有乐趣的。英语歌曲、韵句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开发智力的潜在因素,而且优美动听的旋律,轻松欢快的节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现在小学英语教材突出了这一特点,每个模块都穿插英语歌曲和韵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歌曲和韵句的独特形式,以歌促学,寓教于乐,吸引孩子们求知的目光,熏陶孩子们美丽的心灵,以此给孩子们创造活泼、愉快的语
学位
摘 要: 作者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广东工业大学足球选修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改善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提高足球选修课程的质量,吸引更多学生选修足球项目,推广校园足球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足球选修课 选修原因 水平分层 选修兴趣 对策  足球运动风靡世界,在广大青少年中也有广泛基础。目前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开设了多种选修课,足球选修课作为其中一项课程深受广大高校学生欢迎。但中国的
该文对3个四川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2个斑羚(Capricornis crispus)和5个鬣羚(Nemorhaedus caudatus),以及3个内蒙古黄羊(Procapra gutturosa)进行了细胞色素b基因
纳机电系统是继微机电系统之后在系统特征尺寸和效应上具有纳米技术特点的一类超小型机电一体系统,一般指特征尺寸在亚纳米到数百纳米,以纳米级结构所产生的新效应如量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