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让人得救?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文本】
  得 救
  [捷克] 哈谢克
  为什么要绞死巴夏尔,这是无关故事的宗旨的。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牢房里的时候,尽管良心上压积着好些罪恶,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了。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这么些。”
  巴夏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炸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神清气爽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24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而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夏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了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好烟。
  大家就给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趁便向他大谈上帝的无限天恩,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犯人请求给他再来一份火腿和一公斤烧酒。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公斤黑啤酒我也领情。”
  “决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得着不讨您喜欢吗?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的好。”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夏尔说已经够了。
  然而并不如此。
  “喂,”他扫光了碟子,说,“我还要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一份油焖沙丁鱼和一些别的好菜。”
  “您爱吃什么就请点什么好啦。说实在的,看到您的胃口特别好,真叫人打心眼里高兴。您大概不会在天亮以前上吊吧?我看您还是相当正派的。再说,巴夏尔先生,在政府把您绞死以前去自寻短见,对您又有哪点好呢?我是实人说实话,这您也是办不到的,办不到的!完全甭朝这上面胡思乱想!您最好还是再来几口啤酒吧。依我看,咱们还处得顺顺溜溜。意大利干酪下啤酒,真是奇妙无比!我再去给您拿两杯来。沙丁鱼和炸兔肉正好做您老兄的下酒菜咧。”
  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充满了整个牢房。巴夏尔将桌上的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还左右逢源地喝着啤酒和烧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进着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辉之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这一角天堂的主人喋喋不休地饶着舌,不住地向巴夏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夏尔说。于是看守长便给他讲起一个正如他自己也不讳言的、下流的笑话来。
  巴夏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做点心。
  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后的劝慰。
  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正如同巴夏尔周围这群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很痛快。
  “上帝会使您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夏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打起精神来瞻望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欢迎。谁要是不肯忏悔,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唉!只不过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一下灵魂上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得多了。”
  谁知巴夏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端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夏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头。傍晚,巴夏尔发起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一致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在庭心给巴夏尔搭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腸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香肠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在出售香肠的商店里突然光临了一个调查团。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没有放在冷藏室,而是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做完记录,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保藏不合卫生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夏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年轻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是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夏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道:
  “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夏尔就被依法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夏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徒刑,而救了巴夏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上司的赞扬。
  【解读笔记】
  [知人论世]
  捷克虽是个小国,捷克文学的历史也不长,但却产生了许多文学大家,比如长期生活在布拉格的卡夫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还有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米兰·昆德拉。此外,卡·恰佩克(代表作《万能机器人》)、尤利乌斯·伏契克(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还有和昆德拉一起被称为“捷克文坛三驾马车”的瓦茨拉夫·哈维尔以及伊凡·克里玛,同样也享誉世界。   其实还有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捷克作家,有评论者将他与塞万提斯、拉伯雷和鲁迅相提并论,有评论者认为即便捷克只产生过这样一位作家, “它对人类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有评论者指出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捷克民族和捷克文学找到了一种声音, 确立了一种传统,那就是幽默和讽刺”。这位被称为幽默讽刺大师的作家就是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年-1923年)。
  哈谢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布拉格一个穷苦教员家庭,13岁丧父,童年生活凄苦。他曾经历过少年时代的杂货铺学徒生活、颠沛流离的漂泊旅行、与官场警方的冲撞较量,也有过沦落疯人院、贩狗场、警察局、监狱、俘虏营的辛酸境遇,他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并赴俄作战,参加过俄国十月革命并加入苏联红军和布尔什维克党,而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自高中时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开始,他便与讽刺暴虐、愚弄统治者结下不解之缘,统治阶级各种典型人物的丑陋嘴臉都在他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另一方面,他对普通劳动人民则倾注了极大的热爱与同情。
  以幽默、讽刺文学作品闻名于世的哈谢克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好兵帅克》,该书取材于作者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时的经历,借主人公帅克在一战中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奥匈帝国统治者的残暴无能以及军队的腐败堕落。此外,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杂文和讽刺、幽默小品文也达千篇以上,作于1907年的《得救》就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此时的作家已将其讽刺的笔触深入到奥匈帝国的官僚机构以及资产阶级法律等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篇小说通过囚犯巴夏尔临死前的奇遇,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嘲讽,充分体现了其短篇小说幽默隽永、短小精悍、讽刺辛辣的特色,引人深思。
  [内容梳理]
  1.次要人物先后登场,情节展开一波三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死刑犯,是一个“良心上压积着好些罪恶”却又“神清气爽的混世虫”,面对临刑前夕的最后一顿丰盛晚餐他“禁不住笑逐颜开”。作者并未聚焦罪犯被判绞死的原因,而是直接围绕这“最后一顿”,以看守长送酒肉为开端,以巴夏尔不断提出饮食方面的新要求为发展,以牧师的劝慰及巴夏尔的毒发为高潮,以最终巴夏尔被治愈并被绞死作为结局。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性,颇有些“福祸相依”的意味。围绕主人公巴夏尔,次要角色看守长、牧师、年轻医生轮番登场,故事的情节也随之起伏变化。看守长殷勤地满足死刑犯临刑前夕的各种要求推动了故事的展开,牧师出场后的“劝慰”恰到好处地与主人公的毒发同步,把故事推向高潮,而年轻医生“不懈地护理”则加速了犯人的康复与最终被绞死的结局。除了有力推动情节展开,使主人公命运发生一次次戏剧性转变外,这一系列次要人物的“尽职尽责”,更是让人不禁反思社会规则带给人们的种种影响。
  2.巧妙“绕开”阅读期待,故事呈现趣味十足
  这篇小说情节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曲折变化,还在于作者并未简单停留在设置悬念的层面,而是一次次绕开读者的阅读期待,把故事讲述得趣味横生。小说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绞死巴夏尔的原因是“无关故事的宗旨的”,直接让读者放弃对这个悬念的关注,把焦点转向“临刑的前夕”。随后作者用“满意”“舒舒坦坦”“咧嘴一笑”“狼吞虎咽”等一系列精练而传神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最后的片刻享受”,再加上对主人公“闷闷不乐”的心理刻画,有力增强了他即将被处死的必然性。正当读者几乎要认定这个“混世虫”很快会被处死时,故事却随着看守长一次次满足他临终前的“好胃口”而悄然发生变化。当主人公说“已经够了”之时,作者直接以一句“然而并不如此”又一次绕开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直至最后的点心吃完,牧师登场“劝慰”,再次让人预感到死刑更加临近,但随后对主人公陡地“面如土色”“五脏六腑都翻动”“蜷曲”“痉挛”“冷汗淋漓”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再次把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向未知的悬念。最终医生诊断是“剧烈中毒”,狱医开始想尽办法帮助救治,又给人一种死刑可能要受影响的错觉,但恰好在这个节点上,年轻医生竭力护理换来的“得救”却一下子引出了主人公被“依法绞死”的结局,真让人有些“防不胜防”之感。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并未按照读者通常的预期呈现故事,而是不断地先将读者带入某种阅读期待,而后又在不知不觉中绕开,给人以一种意外频生的奇妙阅读体验。
  [技巧点拨]
  1.详略安排有奇效
  小说写得详略得当、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作品起伏有致,更能恰到好处地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题。小说题为《得救》,主要写到了两次得救,第一次是临刑前主人公因食物中毒而延迟了绞刑,第二次则是剧烈中毒的主人公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第一次得救上。一方面,作者细致罗列了主人公最后一餐所吃的全部食物:酒、炸牛肉、凉菜、小面包、一份火腿、一公斤烧酒、两份肝制香肠、一公斤黑啤酒,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油焖沙丁鱼、水果、黑咖啡、饼干等等,看似不厌其烦,实则以真切的细节有力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与主人公“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的人生态度相呼应。另一方面,作者主要借助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一句“这些都是给我的吗”,把一个死刑犯对于自己能吃上如此丰盛晚餐的诧异心理显露无疑,也直观呈现了其“捞取一切”的贪婪嘴脸。从“就请再添……”到“……我也领情”直至后来的“喂”“我还要……”,最后甚至直接让看守长“讲个笑话给我听吧”,这种语言上的细微变化,动态呈现了其得寸进尺、忘乎所以的心理。主人公的第二次“得救”,作者叙述简略且节奏较快,尤其是绞死前日年轻狱医“您得救啦”的感叹,使“得救”与“绞死”间的矛盾被快速放大,极大增强了讽刺效果。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在这一详一略的故事讲述过程中得以凸显。
  2.独到的讽刺艺术
  作为喜剧性的表现形态之一,讽刺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对象通常是社会上具有普遍性的弊端和人们丑恶、虚伪、荒诞的思想或言行,其手法可以是通过描绘对象的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虚伪来让对象自我暴露,也可以是借冷嘲、热讽、夸张、挖苦等进行揭露、鞭挞。讽刺离不开真实,其基础在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具有喜剧色彩的矛盾。《得救》中,作者着力运用各种真实的细节和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如实地记录了这个离奇的故事,看似不加褒贬,但辛辣的讽刺正是蕴含在众多的写实中。比如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让死刑犯“吃个痛快”,看他胃口好而“打心眼里高兴”,甚至还夸赞他“相当正派”,“殷勤地”讨死刑犯喜欢;比如牧师看到巴夏尔周围“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个个都“满面春风”,感觉“很痛快”,而在他重复“劝慰”巴夏尔要洗涤“灵魂上的罪恶”时对方却“陡地面如土色”;对于这个即将被处死的死刑犯,年轻的狱医“寸步不离”“想尽一切办法”“日夜不懈地护理”……这一切都讲述得有板有眼,深刻的讽刺意味喷薄而出。此外,是剧烈的食物中毒让死刑犯暂时“得救”,而再次“得救”的结局却是绞刑的立即到来,所以《得救》的标题本身也充满了讽刺。哈谢克的幽默讽刺艺术,由此短篇可窥见一斑。
  [主题解读]
  这篇小说读来倍感有趣,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也很容易体会到,但时至今日,这个故事所能引发的思考却远不限于作者的本意。哈谢克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对其当时所处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总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讽刺。小说中提到“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而“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后主人公就立即被“依法绞死”,再结合贯穿全篇的辛辣讽刺,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本意应是对当时社会的伪善和荒诞法制进行抨击,或者说是要揭开当时统治阶层博爱的面纱,现出其伪善残酷的本质。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对社会规则与制度的自相矛盾可以有所深思之外,这个故事其实还有颇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我们该如何评价看守长、牧师以及狱医的恪尽职守?在既定的规则之下,他们对于分内职守的竭心尽力是否应该?这个不知有过什么罪孽的死刑犯是否值得同情?就算是即将被处死,生了重病的死刑犯是否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生命关怀?什么才能让人真正得救?……凡此种种,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而经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其魅力或许也正在于此。
其他文献
记叙文的结构方法很多,“豹头凤尾”法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豹头凤尾”,实际上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新颖别致,与众不同,令读者刮目相看。那么,如何运用“豹头凤尾”法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呢?  一、巧用豹头 精彩无限  方法一: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即在文章的首段中巧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急迫心理。我们不妨来看一篇作文的开头:  那一天,风特别大,气温特别低。面对束手无策的
期刊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在你掌里盛住无限,  一時间里便是永远。
期刊
期刊
期刊
我为这一切而快乐:城市正被冲洗,  那些房顶,昨日还蒙蔽尘埃,  今天,却似光洁的丝绸般发亮,  闪烁白银的缕缕光芒。  我高兴,我的激情已然消耗殆尽。  微笑着眺望窗外,  看你飞快地走过  光滑的街道,孤身一人。  我高兴,这雨越下越大,  你躲进陌生的楼梯口,  倒提起潮濕的雨伞,  抖落去雨水。  我高兴,你已经把我忘记,  从那个屋檐下走出后,  你未曾向我的窗子望一眼,  甚至没朝我回
期刊
自2016年6月之后,浙江省高考命卷作文题的趋向已日渐显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既是重点,又是弱点,这便给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们布置下了教学工作的中长期核心任务。  早在高一,我就于课堂上分阶段向学生陈说了议论文写作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我得有观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它;  二、我得有层次,用简单的图示勾画它;  三、我得有材料,用准确的语言陈述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又特别设计了一堂写作指导,详细
期刊
谈起阅读,我总是首先想到《红楼梦》。它大概会是我一生最爱的书吧。从12岁初入红楼之梦起,至今还没从中醒来。  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真正了解,是从读《红楼梦》开始的。在這之前我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它总是伴随着一些颇为迂腐的封建传统思想,比如过度的孝道、迷信、巫术崇拜等等。然而,《红楼梦》为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虽然它在描绘那些封建糟粕时不加掩饰
期刊
當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的时候,我的好奇心极强,遇到什么问题都一定要固执地弄清楚,不明白便向母亲打破砂锅地问个究竟。见着生字生词不认识,母亲还好举例说明,然而遇到一些略微深奥的句子,譬如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她就不好细细给我解释了。因此,面对我刨根问底百般纠缠,母亲总是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说:“长大了,你就懂了。”  为什么只有长大才会懂呢?为什么长大了就能懂呢?我不满地嘟起嘴,却也只能信了。那些烂漫
期刊
2016年已然翻篇了,但有些给我们心灵留下温暖和力量的记忆却不应被翻过去。这事虽然算不上“十大新闻”“十大事件”“十大人物”等那样有规格、有影响力的大事件,甚至微不足道,但却以出彩的正能量彰显其品质和意义,不该被忘却。让我们拨回记忆的时针,定格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2016年1月18日,新浪微博用户麦城小明发了一条“北京地铁被‘阅读’占领”的微博。兹录于下:“这个周末,一群少年占领了北京地铁。在这
期刊
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