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针对50个不同临床背景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家系,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建立DMD/BMD的个体化产前诊断方案,降低DMD/BMD的发病率。

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50个DMD/BMD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仅检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采用PCR扩增验证结果准确性;未发现缺失重复者,采用Sanger测序对DMD基因进行测序;检出突变者,对家系女性亲属进行携带者筛查,对怀孕的携带者行绒毛、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进行连锁分析,判断是否携带致病单体型,辅助诊断,确保基因诊断结果的准确可靠。产前诊断标本均做母血污染鉴定。

结果

50个DMD/BMD家系,23例先证者为DMD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11例为单个外显子的缺失,10例为重复突变,Sanger测序发现5例为外显子编码区的微小突变,1例未查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突变。50个家系中,有37例孕妇要求产前诊断,其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6例为女性携带者,21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21例胎儿出生后进行肌酸激酶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1例家系先证者为第51外显子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未见异常,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且先证者与胎儿具有相同单体型。先证者母亲未检出异常,但曾连续生育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儿,提示可能为DMD基因第51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

结论

不同临床背景的孕妇,采用多种检测手段不同方案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为临床诊治、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未进行CD138分选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进行检测的灵敏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109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初诊时常规核型分析与FISH检测的结果。结果常规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的总体检出率为24.8%(27/109),FISH
目的对1例以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方法采用芯片捕获ENG、ACVRL1和SMAD4三个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检出先证者ACVRL1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c.814C>T(p.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小脑综合征、慢扫视运动、周围神经病、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其致病基因已被定位,该基因编码ataxin-2蛋白,编码区内的CAG重复序列扩增突变引起蛋白多聚谷氨酰胺链延伸,从而导致发病。本文就近年来SCA2在临床、病理、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对1例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进行了胎儿羊水细胞的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分析,探讨SNP-array技术在染色体异常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法分析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的核型,并采用SNP-array对羊水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高分辨率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
目的报告1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治疗第13个月向t(11;17)(q23;q2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病例。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开展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细胞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技术迎来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为使该项技术更加规范且有效地实施,力求临床诊断的精准和出生子代的安全,经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
巴德-毕氏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研究者迄今已发现21种基因(BBS1~21)可独立导致BBS表型。尽管BBS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借助模式生物,研究者已揭示BBS蛋白参与纤毛功能及细胞内运输等,其中BBS7既是BBSome的一个的独立亚基,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BBS的分子伴侣形成复合物,参与相关
目的探讨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Pallister-Killian syndrome,PK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分析Affymetrix CytoScan 750K 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志(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36岁孕34+2周高龄孕妇脐血标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
目的寻找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对该家系的先证者173个遗传性眼病相关基因的序列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的其他患者与携带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连锁、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RP2基因第2外显子c.570_571 ins GAAGATGCTGT插入突变,家系中的女性携带者均有
目的探讨1个汉族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家系WA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PCR扩增WAS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有无WAS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位点。测定家系成员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的水平。结果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