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两大翻译研究范式之互补论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都仅仅局限于各自的领域,没有交合。其实,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学范式不是不可通约的,而是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一个较完整的翻译研究框架,能够从一个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语言的和文化的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翻译研究 语言学 文化 范式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57-0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同时,有不少国内外译界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致形成了“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着重于语言内部结构及语言构成规律等,而文化范式则注重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对近年翻译研究的查阅可看出,文化范式显然比语言学范式更具影响力。然而,过度强调翻译中的文化研究似乎有点喧宾夺主,让人觉得不知是研究翻译还是研究文化。而且,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毅然与文本内的讨论相决裂,[1]甚至许多译界学者把两种研究范式看成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并认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已取代了语言学研究。然而,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范式并没有完全代替语言学范式。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翻译研究视角的多重性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征也需要多元的翻译研究范式。因此,没有哪一种研究范式能够完全解释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现象。笔者认为,翻译研究范式应该是多元互补而非互相排斥的,新理论的提出并非就意味着对旧理论的否定,每一个研究范式都应该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翻译。本文欲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进行评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设想两种范式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以期把对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建构一个较整体性的翻译研究框架。
  一、翻译研究的两大范式之评述
  (一)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式
  翻译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然而,翻译研究却长期没有受到学术界学者的重视。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是翻译家的体会感悟和经验总结,主要局限于翻译的内容与形式或翻译技巧上。进入20世纪,西方语言学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进而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期间,学者们纷纷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系统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转换规律,使翻译从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将一直拘泥于经验范畴进行讨论或争论不休的问题置放于科学的层面上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语言学范式。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把翻译看做一种言语行为,探讨其中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并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构成规律和转换规律的研究,使得翻译研究理性化、系统化,进而为翻译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打下基础。[2]一时间,语言学研究范式在翻译研究中彰显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然而,尽管语言学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翻译一时找到了理论支撑,但是以追求信息或意义“对等”为目标的语言学范式强调的是翻译研究的规范化、形式化,它以文本分析和语义探求为特征,脱离语境求忠实对等,这样便容易产生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等缺陷。[3]语言学翻译研究范式忽视了翻译的人文性与译者的主体性等外部因素,使得翻译研究的视阈异常狭窄。20世纪80年代,已有一些界内学者意识到仅仅局限于语言内部的翻译研究具有许多不足,不能够解释文本以外的诸多因素。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寻求从一种新的视角对翻译的外部因素进行探讨。
  (二)翻译的文化研究范式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仅仅局限于语言内部研究,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诸如主体、语境等外部因素。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一些学者意识到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同样决定着译者及翻译活动。因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就应运而生了。诸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强调文化因素对翻译各方面的影响。一时间,各种术语和理论流派如“意识形态”、“操纵”、“话语权”、“赞助人”以及“多元系统”、“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很快吸引了不少界内人士的目光,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也接踵而至,进而形成了文化研究范式。
  翻译的文化范式把翻译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诸如权利关系、后殖民主义等更为宏大的理论流派。由于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本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操纵因素自然成为文化范式研究的热点和中心。[4]因此,翻译的文化范式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使其向外部的一切因素敞开,形成了多元的翻译理论体系。
  不可否认,翻译的文化研究范式确实对翻译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依靠语言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翻译研究的泛文化倾向过分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往往忽视了翻译文本和语言转换规律。虽然翻译活动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但是它终究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没有了翻译文本翻译也就无从谈起了。可见,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似乎也脱离了翻译活动的核心。所以,近些年来,也已不乏界内学者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并且呼吁回归翻译本体,注重翻译活动本身的研究。 那么,是否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又是对文化范式研究的否定呢?学者们是否能够跨越非此即彼的观念呢?
  二、两大翻译研究范式之互补论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提高,译界学者对翻译的研究也逐渐系统化起来。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在做研究和分析时,两者只局限于各自的领域,没有跨出自己的范围彼此寻找结合点。如此看来,两者似乎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那么,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之间是否有联系,是否能够互相补充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5]语言和文化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翻译活动虽然是以语言的转换活动为本质属性,但是也脱离不了对影响翻译的两种文化进行处理和分析。 正如王克非所说:“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6]由此可见,翻译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活动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较量,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行为。如果单从语言学视角或文化视阈来研究翻译的话似乎都不够全面,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也不是不可通约的,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的。每一方所不足的恰恰是对方所具有的,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二)新时代语境下两者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翻译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也说明了翻译研究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目前,西方的翻译界也出现了理论短缺现象。一贯以套用西方理论的中国翻译学界从西方引进新的理论,在短时期内已经不太可能了。而且,当前翻译研究的两大范式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身的不足,不能够全面地解释翻译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鉴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想更加全面地对翻译加以研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似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不应只局限于各自的领域,而应该寻找相互的关联性。新时期下,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同时兼顾语言内部构成规则和使用规则以及外部诸多影响译者及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翻译研究框架。从而能够从一个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的等诸多因素。因此,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也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研究既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无论是单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都似乎有失偏颇,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翻译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研究翻译是更全面、更合理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并非是不可通约、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是翻译研究一个体系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任何一种研究范式或两种范式的结合都似乎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在多种范式并存和众多理论学派争鸣的境况中,翻译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综合性等特点,以及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 参 考 文 献 ]
  [1] Bassnett,S.2001. Cultural Construc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2.
  [2] 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52-55.
  [3] 喻锋平.国内外翻译研究转向及范式转换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78.
  [4] 司显柱.论翻译研究范式创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J].中国外语,2011,(2):100.
  [5] 孔德亮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J].外国语,2012,(2):17.
  [6]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7.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对选修课程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造成了体育选修课的困难。当某门课程限制选修的学生人数时,获得选修资格的学生和被淘汰的学生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方法。因此,探索一种公平、合理的选课算法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可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学生对体育选修的结果、选课方式满意度不高。2.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有:教学
期刊
[摘 要]云南省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云南高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增多。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查找出合作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师、学生管理等问题,提出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慎重选择交流学校等改进合作办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云南-东盟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5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07-03
期刊
[摘 要]“挑战杯”等系列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兵团地域特色,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挑战杯 课外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中典型的实践型课程——《运营管理》的问卷调查分析,说明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伴随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运用,可以大大地促进学习者多种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123-02  如今,工商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已日趋成熟,成为综合院校和财经院
期刊
[摘 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的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是该专业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其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来实现,科学独到的课程创新设计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使用和考核方法的创新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学生
期刊
[摘 要]在包含GBI数据集的真实SAP ERP软件环境下,通过经典案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ERP理论知识和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每个模块都采用“讲、做、绘、写、测”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ERP基本理论和理解各模块业务流程的目的。  [关键词]SAP ERP 模拟实践 案例教学 销售模块 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美术欣赏课对艺术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学会欣赏的方法,就能博采众长,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科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更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其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欣赏 让学生去“看” 让学生去“想” 让学生去“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以南京市8所高校133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当前多数大学生创新兴趣较强,创新态度积极;思维灵活、富于联想;自学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知识;具备自信心、坚韧性品格以及合作的精神。但整体缺乏创新理想;存在习惯性思维,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较差,“知行”脱节现象严重;独立性、宽容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期刊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的必由之路,能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教育部已经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对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分析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环境层面、微观运作层面两个方面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旅游
期刊
[摘 要]实施英语写作课程的模块式教学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的现状要进行全面的了解。着重从五个方面调查了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写作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模块式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写作 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1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