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受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法、知法及守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校园暴力屡见不鲜、学生普遍呈现出来的维权意识较差等特点,这些现象都极大影响了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这一背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刻不容缓,这既是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最终归宿。落实法治教育,为初中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切实让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前言: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此时正处在身心发展、三观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普遍呈现出冲动、暴躁、易怒等特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责任与担当,改正学生的不良思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法律规范的社会生活中,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学习相对繁重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落实法治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
一、案例的展现
案例展示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沉浸式教学要求,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
比如,在对“遵守规则”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以直接展示新闻报道《女教师为等迟到丈夫强行堵住高铁车广门》来引入课堂,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我们展示课堂案例的方法還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我们可以随机搭配、灵活使用、合理创新。
二、案例的分析
案例分析环节构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尊重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也需要做好自学约束和合作引导。要改变学生讨论中,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并不激烈的问题。
比如,在对上文提到的“寿光洪灾”案例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某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我走近一看,却发现只是两个人的“争论”,另外两个同学只是默默旁观。于是,我走近学生问道:“既然你们两个没有争论出结果,为什么不问一问另外两个小伙伴的意见呢?”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改变了“有争论,无结果”的课堂讨论局面,提升了学生互动效率。
三、协作分享,交流提升
案例是“一案到底”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实依托,案例储备的多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而每个老师的案例储备量是不丰富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因为案例储备不足,而无法构建更优的课程。比如,上文提到的《少年有梦》课时学习引导中,我就是因为案例储备不丰富,才不得不选择“瑞恩的井”“莱特兄弟与飞机”等经典性案例,而多个经典案例的使用,就让整个案例探讨过程看起来与学生距离遥远、没有亲和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集体备课,集合所有教师的案例储备来解决上述问题;二是,以线上教学、教研系统做支撑,做好线上案例储备共享探索,通过建立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时政案例解析分享网站.来强化一线教师在案例储备.上的合作共享,以分享、协作、交流的方式来提升初中老师的案例开发和利用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一案到底”教学构想。
四、转变教学观念,聚焦学生法治意识的渗透
从客观角度来说,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早已习惯于“灌输式”的单向输人式教学方式,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往往导致教师会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创造性、主动和灵活性.久而久之.学生们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始终无法提升.法治意识的培养也成了空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学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首先,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关键。这样一来,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在此基础上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诚然,教学目标的设立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其次,于教师而言.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法治素养,这是开展法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把脉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这样,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目标的指引,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他们]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我们还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法治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法不可违”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违法,掌握违法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与刑罚的种类;(2)能力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守法和用法的人。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我在案例选择与法治意识的渗透中,也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认清违法行为危害”“做遵纪守法公民”的内容教学上,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养成懂法、守法的好习惯。
五、提升法律素养,游刃有余地开展法治教学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可见,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立身传法,带动并感染着学生。因此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心里信仰法律、在行动上宣传法律,支持法治社会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法律素养。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法律条文出台并得到了落实。
结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促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可谓任重道远,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责任,,提升自身修养与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姚美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4):101-102.
[2]张珍宁.一案到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1(14):179-18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前言: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此时正处在身心发展、三观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普遍呈现出冲动、暴躁、易怒等特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责任与担当,改正学生的不良思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法律规范的社会生活中,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学习相对繁重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落实法治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
一、案例的展现
案例展示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沉浸式教学要求,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
比如,在对“遵守规则”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以直接展示新闻报道《女教师为等迟到丈夫强行堵住高铁车广门》来引入课堂,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我们展示课堂案例的方法還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我们可以随机搭配、灵活使用、合理创新。
二、案例的分析
案例分析环节构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尊重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也需要做好自学约束和合作引导。要改变学生讨论中,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并不激烈的问题。
比如,在对上文提到的“寿光洪灾”案例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某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我走近一看,却发现只是两个人的“争论”,另外两个同学只是默默旁观。于是,我走近学生问道:“既然你们两个没有争论出结果,为什么不问一问另外两个小伙伴的意见呢?”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改变了“有争论,无结果”的课堂讨论局面,提升了学生互动效率。
三、协作分享,交流提升
案例是“一案到底”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实依托,案例储备的多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而每个老师的案例储备量是不丰富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因为案例储备不足,而无法构建更优的课程。比如,上文提到的《少年有梦》课时学习引导中,我就是因为案例储备不丰富,才不得不选择“瑞恩的井”“莱特兄弟与飞机”等经典性案例,而多个经典案例的使用,就让整个案例探讨过程看起来与学生距离遥远、没有亲和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集体备课,集合所有教师的案例储备来解决上述问题;二是,以线上教学、教研系统做支撑,做好线上案例储备共享探索,通过建立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时政案例解析分享网站.来强化一线教师在案例储备.上的合作共享,以分享、协作、交流的方式来提升初中老师的案例开发和利用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一案到底”教学构想。
四、转变教学观念,聚焦学生法治意识的渗透
从客观角度来说,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早已习惯于“灌输式”的单向输人式教学方式,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往往导致教师会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创造性、主动和灵活性.久而久之.学生们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始终无法提升.法治意识的培养也成了空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学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首先,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关键。这样一来,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在此基础上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诚然,教学目标的设立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其次,于教师而言.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法治素养,这是开展法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把脉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这样,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目标的指引,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他们]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我们还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法治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法不可违”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违法,掌握违法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与刑罚的种类;(2)能力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守法和用法的人。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我在案例选择与法治意识的渗透中,也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认清违法行为危害”“做遵纪守法公民”的内容教学上,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养成懂法、守法的好习惯。
五、提升法律素养,游刃有余地开展法治教学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可见,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立身传法,带动并感染着学生。因此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心里信仰法律、在行动上宣传法律,支持法治社会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法律素养。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法律条文出台并得到了落实。
结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促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可谓任重道远,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责任,,提升自身修养与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姚美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4):101-102.
[2]张珍宁.一案到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1(1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