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人类文明圣火代代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教育只有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性适时而变,才能永葆青春。我们教育者在具体进行教育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而适时有效的教育方式。孟子的论辩艺术中告诉了我们一种进行教育的谈话方式。
[关键词]问题;教育;谈话方式
教育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充当其中桥梁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教育的具体施动者——教师,而教师中班主任无疑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者,所以班主任在具体的教育中如何恰当地和学生沟通,谈话的技巧尤为重要。
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孟子专题部分,其中有篇《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以他的雄辩艺术地说服了齐宣王,迫使齐宣王放弃了自己的霸道主张而主动接受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我们如果把这种论辩艺术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来,我想,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应该比较容易的多,而且同时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
1 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
新的世纪当中,加快的社会节奏、迅速传播的网络信息、强化的市场经济意识等因素已经注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作为接受新生事物很强的中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1.1 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社会诸多元素的冲击,教育这块圣土也难以幸免。中学生在思想意识、言行习惯、礼仪道德等方面有了自己新的认知,而这一认知因他们的年龄、心理、知识构建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等决定了其必然与传统文化需求之间有了不少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们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够。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表现自我,让别人接受自我,并具有让别人服从自我的强烈的意识观念。因此,挑剔别人的多,指责别人的多,埋怨别人的多;反省自己的少,责备自己的少,承认错误的少。
二是他们的言行习惯规范不够。有的在语言上刻意地去赶时髦,故意在大庭广众夸张地讲话,炫耀自己的新潮;有的人不仅语言嗲声嗲气,还在动作上忸怩作态。有的人张牙舞爪,有时候在安静的自习期间故意制造出大的声音,脸露得意之色,甚至在别人早就坐在教室自修时候,自己迟来了故意脚步踢踏,大力揣门而进;有的还喜欢在老师的课堂故意高声应答,耍小聪明……虽然他们的言语和做法令人生厌,甚至极不规范、极其放纵,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着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更不能否定他们这种表现欲。
三是他们的礼仪道德明确不够。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同样对于我们当代的礼仪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中学生在校园的表现是如何的呢: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谢谢”,打扰到别人,转身就走,向别人求助也是直呼其名,显得理直气壮;欺侮低年级同学成为在别人面前炫耀威风的资本;对待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出言顶撞甚至还大打出手;对自己不能交纳作业、无故迟到、违犯班规校纪等时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或恶语相向无理搅三分,甚至动辄以出走、自杀威胁师长。礼仪道德的失范很可能演变为违法乱纪行为,学生对此的认识明确不够,难道我们老师能熟视无睹吗?
1.2 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方面存在着问题,教育中学生的方面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社会方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师长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兴趣方面素养的综合发展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极端叛逆心理。
家庭方面: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认识逐渐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值也很高。家长通常都喜欢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构想自己孩子的未来,所以,对于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毫不顾忌,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怎么样要怎么做等等。
学校方面: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学校虽然也在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但大多不是跟不上孩子们时代的需求,就是走走形式缺乏深入。最终的目的不能耽搁学生的学习时间,狭义地理解了学习的内涵,只认为高考要考得内容才是学习的东西。至于部分教师,大多时候也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成绩不同的学生,甚至在有的学校还把学生划分为不同阶层,诸如优等生,普通生,差等生;班级也划分为火箭班,试验班,重点班,平行班等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身上存在的复杂性,给他们的身传言教增添了很大难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心态个性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恰当寻求适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切忌凭自己的主观强制别人接受自认为是好的人生价值方向。
2 情理并用,强化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用情之外,更要用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论述:“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端正心态,以平等的,民主的,和蔼的眼光对待学生,站在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自立的角度,帮助学生度过他们人生中关键的年青时代的幾步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曾经这样做过:
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每周两次的感恩夕会教育,感恩教育分为三个系列(先谈个人亲身经历,再谈身边,最后谈社会国家),之后每人写出一篇感恩话题的作文,这样动之以情来希冀达到“情”的教育目的。实践的效果比较显著,很多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另一方面运用孟子的论辩艺术晓之以理追求“理”的教育效果。家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学校不能重视学生健康发展,社会环境不能给学生提供和谐发展的空间和全面人才观的价值导向,那么,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身上,具体落在每个班主任的肩头。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能不能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孟子却避而不谈,只说要谈称王统一的事情就让他给谈谈关于王道。齐宣王问君王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推行王道,孟子却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了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件小事,让齐宣玉觉得他自己具有推行王道的先天条件。然后,孟子又通过譬喻阐明齐宣王不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最后,孟子拿齐宣王一心想推行的霸道和自己推崇的王道进行比较,强调了霸道的危害和王道的美好蓝图,指出霸道和王道导致的不同后果是天壤之别。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以他的雄辩艺术地说服了齐宣王,迫使齐宣王放弃了自己的霸道主张而主动接受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以上孟子的论辩中,我们不难看出气势磅礴的力量,不容置疑的大道理。研究他的过程:
2.1 避而不谈,巧妙转话题。孟子去见齐宣王,没想到却被问得是自己反对的霸道。孟子并没有生气,而是巧妙地用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回避过去了,紧接着说实在要谈王天下的事情,就说说王道。
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明显思想上是对立的。怎么开头,孟子 的这一方法可以试试。
2.2 就近设譬,理解加赏识。孟子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切入话题,首先肯定齐宣王具有推行王道的条件,虽然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而孟子却表现出极大的理解甚至是赏识,认为齐宣王有不忍人之心是圣君,并不是吝啬。自然而然,齐宣王很乐意继续听孟子讲话了。
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同样要善于设喻,更要理解加赏识。如同前面所说,孩子们的一系列我们认为的过激言行实质上是想引起我们这些成人对他们的关注多一点。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不论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他们都喜欢听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尤其是差等生如果在班主任老师这里都不能听到哪怕是一点点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那必然剩在他心里的只有自卑和逆反了。比如我班上有位被分了几次班无人敢要的同学,是个纪律涣散、不求上进、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了解到他是个单亲家庭,平时靠年过七旬的爷爷照顾。对此,我没有过分指责他的缺点,而是故意帮他分析身上的优点将来走上社会的自立自强活的自尊的未来图景,以此在生活上再加以爱的关怀。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状态大不同往,同学们也慢慢喜欢和他来往了。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3 激发兴趣,绘美好未来。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兴头。继续通过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肢、一羽之不举和舆薪之不见的事例指出齐宣王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这样一来,齐宣王心想自己既能施行霸道又能推行王道,兴趣自然就更高了。孟子此時顺承齐宣王的心理大谈霸道的四大危害,齐宣王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的“大欲”如缘木求鱼。孟子水到渠成地指出推行王道的美好未来,通过对比,齐宣王主动放弃了霸道接受了王道思想,可以说兴趣达到了极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没有兴趣,思维就不能展开,更不能深入。自然,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大打折扣,我们也就不能抱怨学生爱搞学习以外的事情了,比如去上网,去打斯诺克,去打架,逃学等等。因为他们对你要求的学校里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他们也只能另外找寻乐趣了,所以,以前的适时引导,成功的激励与不同场合的表扬不失为较好的激发兴趣的做法。而这里,我要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孟子的这种利与弊分析的激发方式。学生一系列以上的作法,我们姑且称为消极的,而我们给他们要讲的应该是积极的,这无异于霸道和王道的模式。
时代在发展,思维也应与时俱进。中学生的思想愈来愈丰富,做法也越来越多变,我们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更要及时更新观念,深入孩子内心,进而把握他们丰富多变的思想言行,帮助他们分析事情发展的利与弊,从而力求让他们自己主动规范自己言行,端正自己思想。强制只能短期,长期必须主动。让学生在就学的有限时间里主动端正和规范走上积极向上的生活轨迹,班主任的谈话思维方式的恰切正确尤为关键。
[关键词]问题;教育;谈话方式
教育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充当其中桥梁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教育的具体施动者——教师,而教师中班主任无疑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者,所以班主任在具体的教育中如何恰当地和学生沟通,谈话的技巧尤为重要。
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孟子专题部分,其中有篇《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以他的雄辩艺术地说服了齐宣王,迫使齐宣王放弃了自己的霸道主张而主动接受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我们如果把这种论辩艺术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来,我想,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应该比较容易的多,而且同时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
1 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
新的世纪当中,加快的社会节奏、迅速传播的网络信息、强化的市场经济意识等因素已经注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作为接受新生事物很强的中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1.1 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社会诸多元素的冲击,教育这块圣土也难以幸免。中学生在思想意识、言行习惯、礼仪道德等方面有了自己新的认知,而这一认知因他们的年龄、心理、知识构建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等决定了其必然与传统文化需求之间有了不少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们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够。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表现自我,让别人接受自我,并具有让别人服从自我的强烈的意识观念。因此,挑剔别人的多,指责别人的多,埋怨别人的多;反省自己的少,责备自己的少,承认错误的少。
二是他们的言行习惯规范不够。有的在语言上刻意地去赶时髦,故意在大庭广众夸张地讲话,炫耀自己的新潮;有的人不仅语言嗲声嗲气,还在动作上忸怩作态。有的人张牙舞爪,有时候在安静的自习期间故意制造出大的声音,脸露得意之色,甚至在别人早就坐在教室自修时候,自己迟来了故意脚步踢踏,大力揣门而进;有的还喜欢在老师的课堂故意高声应答,耍小聪明……虽然他们的言语和做法令人生厌,甚至极不规范、极其放纵,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着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更不能否定他们这种表现欲。
三是他们的礼仪道德明确不够。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同样对于我们当代的礼仪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中学生在校园的表现是如何的呢: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谢谢”,打扰到别人,转身就走,向别人求助也是直呼其名,显得理直气壮;欺侮低年级同学成为在别人面前炫耀威风的资本;对待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出言顶撞甚至还大打出手;对自己不能交纳作业、无故迟到、违犯班规校纪等时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或恶语相向无理搅三分,甚至动辄以出走、自杀威胁师长。礼仪道德的失范很可能演变为违法乱纪行为,学生对此的认识明确不够,难道我们老师能熟视无睹吗?
1.2 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方面存在着问题,教育中学生的方面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社会方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师长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兴趣方面素养的综合发展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极端叛逆心理。
家庭方面: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认识逐渐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值也很高。家长通常都喜欢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构想自己孩子的未来,所以,对于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毫不顾忌,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怎么样要怎么做等等。
学校方面: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学校虽然也在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但大多不是跟不上孩子们时代的需求,就是走走形式缺乏深入。最终的目的不能耽搁学生的学习时间,狭义地理解了学习的内涵,只认为高考要考得内容才是学习的东西。至于部分教师,大多时候也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成绩不同的学生,甚至在有的学校还把学生划分为不同阶层,诸如优等生,普通生,差等生;班级也划分为火箭班,试验班,重点班,平行班等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身上存在的复杂性,给他们的身传言教增添了很大难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心态个性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恰当寻求适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切忌凭自己的主观强制别人接受自认为是好的人生价值方向。
2 情理并用,强化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用情之外,更要用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论述:“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端正心态,以平等的,民主的,和蔼的眼光对待学生,站在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自立的角度,帮助学生度过他们人生中关键的年青时代的幾步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曾经这样做过:
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每周两次的感恩夕会教育,感恩教育分为三个系列(先谈个人亲身经历,再谈身边,最后谈社会国家),之后每人写出一篇感恩话题的作文,这样动之以情来希冀达到“情”的教育目的。实践的效果比较显著,很多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另一方面运用孟子的论辩艺术晓之以理追求“理”的教育效果。家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学校不能重视学生健康发展,社会环境不能给学生提供和谐发展的空间和全面人才观的价值导向,那么,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身上,具体落在每个班主任的肩头。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能不能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孟子却避而不谈,只说要谈称王统一的事情就让他给谈谈关于王道。齐宣王问君王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推行王道,孟子却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了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件小事,让齐宣玉觉得他自己具有推行王道的先天条件。然后,孟子又通过譬喻阐明齐宣王不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最后,孟子拿齐宣王一心想推行的霸道和自己推崇的王道进行比较,强调了霸道的危害和王道的美好蓝图,指出霸道和王道导致的不同后果是天壤之别。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以他的雄辩艺术地说服了齐宣王,迫使齐宣王放弃了自己的霸道主张而主动接受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以上孟子的论辩中,我们不难看出气势磅礴的力量,不容置疑的大道理。研究他的过程:
2.1 避而不谈,巧妙转话题。孟子去见齐宣王,没想到却被问得是自己反对的霸道。孟子并没有生气,而是巧妙地用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回避过去了,紧接着说实在要谈王天下的事情,就说说王道。
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明显思想上是对立的。怎么开头,孟子 的这一方法可以试试。
2.2 就近设譬,理解加赏识。孟子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切入话题,首先肯定齐宣王具有推行王道的条件,虽然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而孟子却表现出极大的理解甚至是赏识,认为齐宣王有不忍人之心是圣君,并不是吝啬。自然而然,齐宣王很乐意继续听孟子讲话了。
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同样要善于设喻,更要理解加赏识。如同前面所说,孩子们的一系列我们认为的过激言行实质上是想引起我们这些成人对他们的关注多一点。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不论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他们都喜欢听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尤其是差等生如果在班主任老师这里都不能听到哪怕是一点点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那必然剩在他心里的只有自卑和逆反了。比如我班上有位被分了几次班无人敢要的同学,是个纪律涣散、不求上进、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了解到他是个单亲家庭,平时靠年过七旬的爷爷照顾。对此,我没有过分指责他的缺点,而是故意帮他分析身上的优点将来走上社会的自立自强活的自尊的未来图景,以此在生活上再加以爱的关怀。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状态大不同往,同学们也慢慢喜欢和他来往了。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3 激发兴趣,绘美好未来。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兴头。继续通过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肢、一羽之不举和舆薪之不见的事例指出齐宣王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这样一来,齐宣王心想自己既能施行霸道又能推行王道,兴趣自然就更高了。孟子此時顺承齐宣王的心理大谈霸道的四大危害,齐宣王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的“大欲”如缘木求鱼。孟子水到渠成地指出推行王道的美好未来,通过对比,齐宣王主动放弃了霸道接受了王道思想,可以说兴趣达到了极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没有兴趣,思维就不能展开,更不能深入。自然,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大打折扣,我们也就不能抱怨学生爱搞学习以外的事情了,比如去上网,去打斯诺克,去打架,逃学等等。因为他们对你要求的学校里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他们也只能另外找寻乐趣了,所以,以前的适时引导,成功的激励与不同场合的表扬不失为较好的激发兴趣的做法。而这里,我要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孟子的这种利与弊分析的激发方式。学生一系列以上的作法,我们姑且称为消极的,而我们给他们要讲的应该是积极的,这无异于霸道和王道的模式。
时代在发展,思维也应与时俱进。中学生的思想愈来愈丰富,做法也越来越多变,我们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更要及时更新观念,深入孩子内心,进而把握他们丰富多变的思想言行,帮助他们分析事情发展的利与弊,从而力求让他们自己主动规范自己言行,端正自己思想。强制只能短期,长期必须主动。让学生在就学的有限时间里主动端正和规范走上积极向上的生活轨迹,班主任的谈话思维方式的恰切正确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