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乌托邦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591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古印度文明,外无征战内无冲突,繁荣兴盛达七百年,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存在么
  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乌托邦的蓝图出现在16世纪,那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
  莫尔用Utopia指代一种理想社会,音译为乌托邦。这种理想社会秩序井然,选举产生政府,官吏文化高,君主也要选举但许终身制;社会氛围和睦,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争斗几乎绝迹,人人以战为耻,战争虽存,但俘敌只囚不杀。
  这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它激起巨大反响,对后世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乌托邦根本不存在,它是莫尔讽刺上层权贵自私贪婪、针砭时弊而虚构的。
  同时,Utopia一语双关。它源于古希腊文ou-topos,即“没有此地”;但它也指代另一个古希腊词eu-topos,即“好地方”。这两个意思中,莫尔到底用的哪个意思?
  不管是什么意思,至少从没人见过乌托邦。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暴力,比如警察、监狱,近50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战争印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战争)是驱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2500多年前巴比伦帝国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区)兴起,它靠战争立国,盛极一时,建造了著名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帝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称两河文明)的一部分,后者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2200多年前秦帝国以武力“扫六合”,一统华夏,使中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近代,大英帝国也是靠殖民战争扩张为“日不落”帝国。
  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权力崇拜、冲突斗争……这些几乎从未间断。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一处尘封的人类遗迹,那里没有专制、冲突、战争!这就是古印度文明,也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最神秘的一个。
  它将冲突斗争消弭于无形,走上了一条独特之路,完全有别于其他古文明。难道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它怎么生存下来,又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繁荣兴盛且无战争冲突
  约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古印度文明兴盛了700年,之后消失于历史长河。直到20世纪20年代,它才“重見天日”。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大量城镇遗迹,总数超过1000个,占地超过80万平方千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肯定是一个繁荣而和平的社会。
  首先在经济上,古印度手工业发达,贸易兴旺,制度完备。由于南靠阿拉伯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古印度人贸易范围远至两河流域,因为在两河流域的吾珥和阿卡德城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过古印度文明制造的物品。
  古印度人的手工艺很精巧。他们能在珠宝首饰上精确钻孔,配制出长长的玛瑙串珠。他们制造了无数块小型印章石,由商人配戴在脖子上,既作身份标识,又可用来封印信笺、签名盖章。这代表了诚信,也是商业贸易发达的一种标志。他们创造了基于石制秤砣的重量单位,为商业交易提供称重标准。而且在今天巴基斯坦、印度一些传统市场上,这一标准仍在使用,当称量不太重的东西时就会用它。
  其次在文化生活上,古印度人创制了文字。代表身份标识的小型印章石共出土上千块,上面都刻着精致的文字。不过目前为止,这种文字还很神秘,虽多方破译,但未形成统一解读。
  古印度人生活设施先进。在发掘最大的两座城市——哈拉帕和摩罕吉达罗时,考古学家非常震惊。它们的街道规划和污水处理,堪比现代化水平,其中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洗手间,还有配备砖制水箱的大浴室,十分引人注目。
  古印度人还“均贫富等贵贱”。遗迹里没有恢弘的皇宫王苑,没有雄伟的寺庙神殿,也没有对国王、统治者的不朽传颂,似乎不存在等级制度。所有房屋家室都差不多,他们生前饮食也都差不多—真可谓是“人人平等”,其他古文明根本没有。两河文明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造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是一种大型宗教建筑,后来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与此大有渊源;古埃及文明,法老被尊为太阳神之子,被人看作神的化身,当神明般崇拜。
  最后在军事战争上,古印度人创造了奇迹。考古学家发掘遗迹时,只发现打猎用的刀、矛等工具;主要城市都没有发现防御工事,没有发现军用的正规兵器、甲胄,也没有发现战马,他们没有军备。
  从发掘遗迹至今,近100年来考古学家没有找到任何战争迹象!也就是说,古印度人既没有发动对外征战,也没有遭受军事威胁。
  这似乎难以置信。有人提出了置疑,但至少从考古发掘来看,理由不足以服众,缺乏证据。
  集聚民力却无集权统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越来越多时,集权制是集聚社会力量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古印度文明似乎是个例外。
  古印度人建造了大型的防洪工程,维持着广阔的商业网络,集聚民力财力办成了许多大事,但是考古学家却没发现集权制的迹象。
  遗迹里,很多城市地下建有石制地基—巨大的石头平台。它抬高了城市建筑和街道的“海拔高度”,高于印度河每年的洪水水位。有的石制平台还额外再垫一些石头,加高个别建筑物。摩罕吉达罗城的石制地基长宽高分别是400米、200米、5米,据估计这需要动员10000名男劳力,通过统一部署,在后勤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至少耗时一年才能建成。如果没有统一协调,这么多劳动力如何组织?
  商业贸易上,天青石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品。印度河流域北部有一座天青石矿,附近发展出一座贸易栈,叫作邵图改(在今阿富汗)。但是考古学家却在万里之外的埃及发现了同样的天青石(埃及本土不产此矿)。因此古印度人的贸易肯定远涉埃及,货物通过海路、水路和陆路运输。
  商业网络不仅四通八达,而且持续运行了7个世纪。假如陆路上各个贸易栈之间没有道路连接,没有基础设施,绝对无法长期运行。据推测,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该有统一税收来保证,然后再加上其他规章制度(至少在古印度境内),才能保证商业信誉,贸易不断。这难道不需要什么机构来统一管理?   为了寻找“统一机构”,考古学家深入发掘遗迹,但始终找不到什么机构,只找到一位“统治者”。实际上,这是一件半身像雕塑。由于资料有限,目前不清楚这位统治者怎样行使职权,但能肯定他与祭祀有关,也因此被称为“祭司王”。他留着络腮胡须,半闭眼睛,呈深思状,更像一个“思想家”;装束也很特别,仅在左肩披了三叶形图案的斗篷,很像佛教僧侣和印度教祭司的装束。而且,三叶形图案正是两河文明里祭司衣服的标志。
  一切似乎都表明,古印度文明里没有地位显赫的集权统治者,但却有某种“机构制度”,调动社会资源,办成了大事。
  兴盛的原因
  古印度文明看上去很像乌托邦,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人人平等,社会有凝聚力;“不以战为荣”,兴盛700年不遭军事入侵。这或许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
  印度河流域土地广阔,南接阿拉伯海与印度河平原,北壤丘陵山地。印度河及其支流水量丰沛,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水源。木材、次宝石和铜等其他金属,以及各种原材料储备丰富。每年印度洋季风带来大量雨水,滋润这片土地。因此,它物产富饶应有尽有,没必要对外掠夺资源,更没必要对外征战,也就不需要集权统治。
  那么,它会面临外族入侵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在地理环境上,东方是塔尔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脉,这里荒无人烟,而且再往东也没有强盛好战的民族。
  其次在政治经济上,从不同方位的城市遗迹发掘来看,它与西方国家有密切往来,政治贸易关系非常友好;与北方、西北方的国家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
  因此只有南方最可能遭袭。而巧合的是,就在南方沿海城市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防御工事。当时能从海上入侵的,只有两河文明。但他们几乎没有入侵的理由,一是距离太远,二是双方贸易密切,还有两河流域内战不断,远征可能性不大。
  再加上古代航海技术有限,大规模舰队入侵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数百年繁荣时期,南方遇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终的衰落
  不是由于战争入侵,那古印度文明为什么又最终衰落了呢?
  一开始考古学家发掘出14具人类遗骸,并推测他们因逃离城市被抓而处死,再加上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大量人口从中亚涌出,冲击了古印度文明。因此推测,古印度文明衰落是中亚人大举南迁,引起冲突和战争而最终导致的。然而半个世纪后,法医技术成熟,证实这些人不是遭屠杀,而是死于疟疾或其他疾病。
  若不是人为因素,那环境变迁是不是原因?考古发现古印度文明末期,气候确实发生过变化。约公元前2100年印度洋季风减弱,印度河及其支流相繼改道。河道变化直接导致洪水威胁,或许摩罕吉达罗城便因此废弃。这些变化可能都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活动引发,毕竟这地区容易地震。约公元前2200年就地震过一次,还毁掉了朵拉维那地区一个定居点。环境变迁使古印度人生活不再稳定,若此时中亚人南迁又带来大量干扰,那么这很可能造成文明动荡,甚至衰落。
  另外,古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或许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这是古印度文明专家所提出的,他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波塞尔教授。印度思想有致命弱点,其终极哲学让人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让人知道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使社会形成稳定而有序的习俗。文明初期这种秩序有助于社会发展,但发展繁荣后,外界一旦变化,它就显得保守而僵化,无法及时调整应对。
  实际上,古印度文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等到文字破译的那一天才会知道。同时也会知道它的文明是否建立在战争(暴力)上,它究竟是不是“乌托邦”。
其他文献
蛇是冷血动物,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调节自身的温度,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冷了,它们不得不躺在太阳底下取暖。但红边束带蛇却是靠着“男扮女装”来取暖。  春天,到了交配的季节,一大群从沉睡中醒来的红边束带蛇小伙子聚集在一起,等待着红边束带蛇姑娘们的出现。一般的红边束带蛇姑娘可不喜欢被一大群异性环绕,看到这种情形立马就逃跑了。但这时,一条与众不同的“雌性”红边束带蛇出现了,它非但没有立即逃跑
期刊
众所周知,人类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在这里,我们可以假设你的移动速度接近光速,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可能会投下影子。不过以这样的速度跑起来,我们创造的影子可能会表现得有些不寻常。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在阳光下跑步,不管跑多快,影子都會跟在我们身边,这是因为我们的速度与光速相比太慢。而当我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我们的身体挡住光子,在地面形成影子的瞬间,我们已经跑出离影子一段距离,因此,我
期刊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钟的三位科学家。  生物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对协调生命适应环境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有大量证据表明,生物钟对于地球上的高级生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生物钟,很难想象生命是如何进化来的。你不妨试想一下,在原始社会,如果一个人的生物钟错乱了,在夜幕降临之后还四处活动,那他多半要被野兽吃掉。  绝大多数外星球  缺少“对表”的条件  生物钟的作用是让生命活动与外界保持同
期刊
看!河里有只头顶绿色莫西干头,下巴长着几根笋状胡须,在欢快游动的乌龟。大大的眼睛、朝天的大鼻孔、“桀骜不驯”的头发,朋克范儿十足。  这种乌龟叫做玛丽河龟,因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洲的玛丽河而得名。又因為它那一头与众不同的“头发”,也被称为“朋克龟”。它一般体长40厘米,有着比一般乌龟要长的尾巴。朋克龟看起来朋克,其实性格十分温顺。  朋克龟有一项独特的技能——用屁股呼吸。大部分的乌龟靠肺呼吸,
期刊
如果在月球上种花养蚕会是什么样子?嫦娥四号将要做出答复,它将是第一个在月球背面降落的探测器,更令人兴奋的是,它也将开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种花养蚕。  即将搭载探测器飞往月球的“乘客”分别是拟南芥、土豆这两种开花植物和蚕。为什么选择它们呢?选择土豆是因为,土豆可能会成为人类主要的太空食物;而拟南芥则是因为生长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便于研究人员的观察。土豆和拟南芥吸收月球的自然光进行
期刊
印象中的南极洲,有着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和环抱着它的辽阔大洋。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5℃,但就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也不乏生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那么,这些动物在这里是如何生存的呢?  对付寒冷的各种高招  说起南极洲的动物,你第一个想到的大概是企鹅。南极大陆温度可低至零下60℃,食物稀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极夜。然而这些身穿燕尾服、胖胖的、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的动
期刊
受地球上潮汐的影响,如今月球以更快的速度远离我们。或者换句话说,比起过去的5千万年,月球现在离开我们的速度更快了。这个结论帮助天文学家解开了长期困惑他们的月球年龄之谜。  众所周知,月球的引力引起了我们在海洋里看到的朝落夕涨的潮汐。潮汐作用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地球自转变慢,每隔100年,一天要延长大约1.7毫秒。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但这个效果是在不断累积的。例如,在6200万年前,也就是恐
期刊
众所周知,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是非常缓慢的。因为绝大部分塑料都是由稳定的长链分子构成, 分子结构稳定,常温下不易氧化,也不溶于水、酸、碱等,也不会与自然界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即使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也不喜欢吃它。所以塑料的降解周期很长,一般为200至400年。自塑料发明以来产生的垃圾塑料,绝大多数依然留存在自然界中,形成了所谓的“白色污染”,其中一部分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海洋。  但是多年前科学家在
期刊
引力波是时空本身的波动。理论上,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在运动时,都能产生引力波。不过,只有大质量天体的剧烈运动,才会产生可探测的引力波。譬如,2015年由美国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发现的引力波,来自两个正在吞噬、做螺旋运动的大质量黑洞。自那以后,理论家们一直在研究,來自其他天体或事件的引力波会是什么样的。  在物理学中,一些最奇异的东西,例如正在蒸发的黑洞、宇宙弦,甚至额外的维度等等,若存
期刊
气候档案馆  锯开一棵树,你会在树桩上看到一圈一圈同心的圆形纹路,有些圈挤在一块,有的圈则离得挺远,这些圈圈就是树木的年轮线。数一数树木的年轮,就可以知道它几岁了,因为一圈代表一年。  树木的年轮是如何形成的呢?春天来临,天气回暖,春雨淅淅沥沥,是树木生长的好时机,它们会把握机会,快速生长,这时候形成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细胞壁薄、木材的颜色较浅。到了秋天,雨水减少,温度变低,树木生长缓慢,这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