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参与改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zheg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英导向”的尴尬
  
  原定于今年全面铺开的“费改税”政策在“两会”期间还被说成是“中国农村的第3次革命”,未到年中,已经传出了“缓行”的确切消息。许多省份此前作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农民也欢欣鼓舞,翘首企盼,但突然的“变卦”让他们不得其解。据说,“费改税”的症结在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中央没钱买单,地方财政缩减,势必危及岌岌可危的农村义务教育。但是,在安徽等省试点了一年之后提交到中央的方案,居然没有对此有科学完善的评估,“朝令夕改”,不能不令人遗憾。
  而更大的隐忧还在于:事关最多数群众——8亿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他们并没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不少政策的出台,都是少数“专家”们的建言结果,很少能有下层人士发挥影响;很多立法活动,也是部分“专家”、委员们的事,少有发动过群众讨论(这次《婚姻法》的修订开了个好头);一些地方的重大工程项目,往往是个别领导拍板,老百姓无从问津。企业的改制、改组等,也是少数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头头们在密室里定方案,大多数职工一直“蒙在鼓里”。城市规划也是行政首脑和规划部门一手搞掂,市民知道的就是“拆迁”的命令……从整个改革进程来看,一般民众的参与程度低,是一个共性的事实。
  这种“精英导向”的改革(我们姑且把改革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称为精英),优点在于能降低内部协调成本,控制改革的进度,稳固社会秩序。但从效果来看,它是以缺乏更多人对改革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代价的。
  事实上,脱离了一般民众的积极参与,改革的阻力将明显增大,改革战车终将疲惫。改革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也需要对原有的路径进行反思。
  一句用得广泛的口号是“以改革为动力”。我们都希望“改革”能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向前发展。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改革本身也需要动力。如果说,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如同火箭推进器的话,改革本身的动力就无异于助燃剂。没有助燃剂,推进器也发挥不了作用的。改革的助燃剂就是利益。正是利益追求所释放的能量推动改革前进。或者说,正因为改革能给社会整体和每个人带来利益,改革才有可能发生。
  改革初期,没有明显的利益分化,改革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总收益的增进。当时,不管是民众还是精英,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共同渴望,对改革都是一种全面赞成的姿态。但是,很快,随着在改革中收益分配不均衡的积累,社会利益群体分化了。这时,每一项具体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对不同的利益群体造成不同影响,都会遇到“是”和“不是”两种声音。
  出现异样的声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对改革没有“话事权”,只是改革结果被动的接受者,不少老百姓对改革只能以“赞成”或“反对”两种对立的态度来投票,缺乏参与、协商、妥协、“讨价还价”的缓冲地带。如果一项措施反对的声音多,改革的阻力无疑就增加了。更由于他们是“结果中的反对者”,而不是“过程中的反对者”,这种对立的情绪会大大增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实,“群众觉悟低”的抱怨等等,症结都在这里。
  其实,既然我们承认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就应该让“利益主体”充分参与这一调整过程,让他们在“博弈”的过程中去实现利益分配的平衡。那种让“精英”越俎代庖地去“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改革,并不妥当。改革要真正“到位”,必须符合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符合一部分人胃口的“到胃”。
  
  谁在束缚我们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明确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彻底结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党统一的指导思想,却是在“南巡”讲话发表后的1992年。
  以小平的权威领导地位,让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则得到普遍的认可,用了13年时间,可见思想解放之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冲破了“两个凡是”,第二次突破了“姓社姓资”,1997年“十五大”开始的第3次思想解放突破了“姓公姓私”。尽管,“思想解放是永无止境的”,在理论的战线还有艰巨的路要走,但毕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基本的观念架构已经具备。围绕这种架构,思想解放逐渐向一些具体的领域深化。比如产权问题,由一个关系到“姓社姓资”的政治话题演化为经济话题、法律话题、管理话题,表明我们的思想逐步由浅入深。同样,民主话题也悄悄由政治演变为技术,由原则深化到细节,由注重实质到实质与程序并重。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也由“政权争夺”意义上的政治转变为“管理经济”意义上的政治,从而更具有行政学的色彩。这种看似走入“烦琐哲学”的学问,实际上也是在我国特定环境下(“左”的传统浓厚)的“迂回的思想解放”。它表明:产权改革、民主制度、行政管理改革等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和设计最好的模式。这与小平同志“不争论”的思想一脉相承。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说我们突破了所有的禁区。比如,在实践中,我们承认利益对人作用,也鼓励用利益激励的原则来促进社会生产。但是,在理论上,我们不敢承认“理性人”的假设,不敢用这一假设去建筑经济和政治构架;由此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危害。比如,尽管我们反腐败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腐败分子仍然层出不穷,腐败风气有蔓延扩大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漠视“理性人”的假设,忽略了用法律和舆论来对干部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又比如,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中花大笔钱建立粮食购销企业,让它们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但粮食企业普遍钻空子,不但以低于保护价收购粮食,损害农民利益,而且还通过“挖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调运粮食应付上级检查,严重危害国家粮食储备安全。致使原来设计的“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大目标落空。对此,我们不能再用“如来的经是好的,给歪嘴和尚念歪了”来搪塞,而应该检讨,在政策设计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把人的“道德风险”考虑进去?
  需要警惕的是,在“左”的意识形态带来的思想束缚越来越少时,由于局部利益驱动,把利益包装在“观念”里,以似是而非的观念来混淆视听,就成了一种时尚。比如,一遇到扩大开放或者反垄断的声音,就有人打出“保护民族产业”的旗号;一遇到政企分开、股份制、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就有人担心“手头没把米唤不来鸡”,在“公有制为主体”上大做文章,让“国有资源从竞争行业实现战略撤退”难上加难。这种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正是朱总理所说的“地雷阵”。
  
  改善弱势群体地位
  
  改革经常在“社会的承受能力”面前放缓。有企业的领导干脆就说:“下岗工人成了改革的包袱。”长期的计划体制造就了个人对体制的过分依赖,而“精英导向”的改革,同样造就了大多数人对“改革好处”的等靠要。这也确实是改革的尴尬所在。
  但是,把改革的阻力推到“下岗工人”头上,则不符合起码的逻辑。我们说,改革的动力来自对利益的追逐。如果改革确实能为“下岗工人”带来实际利益,没有理由认为他们会阻挠改革。看来,一些人所谓的“改革”,并没有给“下岗工人”带来好处,而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事实上,改革中的“不公”问题是困扰改革步伐的顽症。短短10多年内,我国迅速走完从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的历程,基尼系数达到0.458,超过国际警戒水平,成为国际上排名靠前的“分配不公”的国家,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弱势群体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不努力,而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比如,与城里人相比,农村户口的人在出生、入学、就业、医疗、养老等各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起点。从表面看,这是一种起点的不平等(贫富差距),而实质上是“游戏规则”的不平等(准入限制)。20多年的改革,我们没有在规则、制度方面的平等下工夫,不是从“制度”上缩小城乡差距入手,而是热衷于救灾、扶贫、送温暖。事实证明,不管是救济式扶贫还是开发式扶贫,没有制度、规则的平等作保证,都可能出现“返贫”。
  弱势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因此,改革在此放缓情有可原。但是,一个社会如果长期存在差距悬殊的弱势群体,任何改革都寸步难行。这正好说明我们改变弱势群体处境的“改革任务”刻不容缓。而要改变弱势群体的地位,让弱势群体强大起来,除了给弱势群体补偿、救济、扶持外,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他们参与改革,分享改革的“话事权”。□
  
其他文献
省长的好意    一年两度的广交会,是外向型企业与国际客户接触的主要窗口之一,可是每年为了能进入展会,许多私营企业主伤透脑筋。据广州市工商联会长古和基说,今年有几十家私营企业找到广州市工商联,希望工商联能出面,帮助争取参加广交会的资格。这其中就有广州新菱集团董事长谭仲禧。  新菱集团是一家集空调制冷、通风自动控制等产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经过十几年的自我滚动发展,在没要国家一分钱贷款的情况下,
期刊
“官出数字”的操作程序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领导确定浮夸基数;二是要求下面明确浮夸的要求;三是报表汇总人员具体制作相关报表。与《统计学》不同的是,不是仅仅自下而上汇总,而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达到领导浮夸的要求。以下是讲座记录。    一、领导确定浮夸基数,这是浮夸的根本。    领导是否浮夸及浮夸程度,由公式f=KYD决定,其中f是浮夸率,Y为升官欲望,D为胆量,K为常数。从公式可知,一个单
期刊
对于农村和农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无疑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入的了解,在下面这个短短的对话中,他对农村的现状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    权势阶层如何产生?    张华侨(以下简称张):多年以来,您一直用一种人文主义的意识,来分析农民在利益获得上面临的障碍,并从制度层面来观察农民利益格局的形成,试图寻找出解决农民利益分配的方式。同时您还写信解答农民内心压抑的忧怨、困惑、不幸,一
期刊
附:辅导组名单  江阴: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  台州:浙江大学。  沈阳:东北财大。  西安:西安交大  广州:中大岭南学院。广东人的胃口很大,他们说,在广东搞民营银行,不能只搞一般的商业银行。应顺应国际潮流,一步到位搞“全能银行”——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业务一锅煮的混业经营。甚至要搞网络银行业务。一度,广州试点的步子停下来了,因为有这本事的专家还在归国的路上。一个在世界银行任职的华人经
期刊
是引资大国,也是逃资大国    从统计数字来看,中国自1994年起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仅“九五”期间吸收的外商投资就将达到2900亿美元,较“八五”同期增长80%。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就在外来资本源源不断拥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资本也在加速实现外逃。所谓资本外逃,是指一国居民出于安全动机、避税动机或其他动机而将财富转移到本国政府管辖之外的行为。它
期刊
在环保的声浪日渐高涨的今天,有人关注鸟类的减少,有人担忧鱼资源的枯竭,更有人为大熊猫的生存而奔走呼号,但又有谁愿意关注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化,并真正担起保护之责?对农民来说,土地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存载体,与土地数千年不变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农民最基本、最真实的生态,失去土地的农民,犹如鱼离开了水,犹如大熊猫失去了竹林,也犹如鸟类失去了飞翔的天空。在我们把人视为万物之灵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人也
期刊
不寻常的一天    10月27日,星期五,莱孚国际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申路杨没有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他驱车来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申路杨1991年从澳洲归国创业,他的公司从做贸易起家,现在主要从事投资,行业涉及化工、有色金属、电站,已经在中国投资了几十个亿。但是申路杨现在有不少的烦恼,公司越做越大了,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同时又是一个他个人控股100%的私营企业,申路杨自知上市无望,但最让他
期刊
从国内市场格局看,乐凯也许真的需要拯救。在柯达的强势进攻下,富士在节节败退,爱克发、柯尼卡等始终没有良好表现。而乐凯至少以20个百分点的低价,在市场上牵制着霸主柯达。就像中国古老的民间说法,因为有田鼠,大象就有所忌。有人用柯达的全球价格比较来说明:是乐凯的苦苦支撑,使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低于国际市场价的柯达胶卷。乐凯,因而需要拯救。  乐凯真需要拯救吗?  从战略上说,社会资源没有必要在一个即将消亡的
期刊
近来,随着美国那个天堂一般的“纳斯达克”不断传来令人绝望的坏消息,似乎有关互联网的一切事业都随着“B2C”、“B2B”之类古怪术语的相继失灵而濒于崩溃。曾几何时,在网络暴发户们的百般勾引与各色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互联网这个玩意儿被炒作得好像生来就该是一个超级市场,惟有那些做买卖的生意人才称得上是所谓的“数字英雄”或大舌头似的“知本家”。当一些先进的北京人向一家名叫“e国”的网上商店订购可口可乐,满
期刊
传统上,妇女的事业多半渊源于家庭关系或政府服务。不少人至今如此。但是现在欧洲和亚洲最有力量的女商人一半来自5年前还不存在的产业之中,这就是新经济的力量。    “全球商人”    海泽·凯伦现任雅虎公司的国际运作经理,她出身于澳大利亚,家在加里福尼亚,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负有全球性的工作职责,作为雅虎的主管人物,每年要在空中旅行40万公里。  雅虎公司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你是否雅虎?”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