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的探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私人生活领域越来越受到挤压,彼此间的依赖性加大,生活方式不断趋于公共化;然而,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实际生活状况的差别,自然会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如此,现代社会呈现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活空间结构的公共性,二是生活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因此,如何让多样化的生活价值取向不影响社会公共生活的有秩序进行,就成了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且必要。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95-01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评价,有种不好的倾向,就是过度夸大问题,把少数大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夸大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问题,甚至使用“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这样的词语。实际上,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文明行为习惯的缺乏。课堂上玩游戏、聊天,不认真听讲;聊天、说话时出言粗俗,习以为常;情侣间过分亲密,是旁人于无物;等等。
  (二)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在工作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工作违约;等等。
  (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缺少。虽然有一些去敬老院或“红丝带”学校的活动,但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领域的变革带动了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解体,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有些人只讲求实惠、金钱,出现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准则的失范、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道德滑坡及失范常常表现为社会公德的滑坡和失范,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公德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国家进行公德教育的主要依托,因此,学校德育对于增进全民公德素养、提高公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忽视了大学生的公德培养,大多注重科技知识培育,追求所谓的“高就业率”,高校对投入较多精力从事大学生的德育研究和教学的动力不足。这种忽视大学生道德培养,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是冲突的,严重背离的,必须加以改革。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载体,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强烈,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这与孩子性格自私,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失范现象有莫大关联。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挤压下,当代公德教育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不能否认公德教育所遭遇的困难,这些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能够对症下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意识到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应对,我相信,公德教育的成效会在未来得到提高,全民公共道德素养的提升绝不会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空想。
  三、加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公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需要党和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公德教育的有效推行,发挥其主导作用。
  其次,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营造遵守公德氛围。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媒体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和制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净化和提升人们的心灵和文化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精神,重视公德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学校教育应重视社会公德精神的培养。社会公德还提倡一种社会精神,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精神。社会公德精神的培育,可以摆脱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的被动地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公德的发展。由于对社会公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思政“两课”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学校应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开设相应的课程。必须形成从小学到大学整体德育的规划,研究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学校开展的社会公德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做到生活化和经常化,以培养人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平民教育为基础,这种要求既符合现实社会状况,又是学生易接受和做到的。
  (三)注重孩子私德的培养,从小养成公德习惯。家庭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雕琢。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家长的示范作用,正确地引导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水平。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人才,有责任并且也有义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1).
  [2]季枫.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前沿,2004(10).
  [3]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
  [4]孙悦.当代公德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2014(1).
  [5]王海明. 道德终极标准新探[J].东南学术,2005(1).
  [6]汤丽芳.社会公德: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道德难题[J].求索,2011(4).
  [7]刘次林.公德及其教育[J].教育研究,2008(11).
  [8]陶欢英.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3(9).
其他文献
摘要:法学本科教育应侧重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传统法学教育的培养机制和缺陷,导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实务能力不能满足法律职业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中央文件重要精神,改革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在法学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外,应当从推广案例教学法、注重发挥模拟法庭的示范作用、推行法律诊所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法学本科学生的实务能力。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实务能力;教
王敦是东晋之初的柱国之臣,同时由其一手发起的叛乱也差点颠覆东晋朝廷,其在史书中的形象也是一个强臣,但是在《世说新语·品藻篇》中却记其“素惮周顗”,周顗是当时的名士,考
阅读能力是运用英语的主要能力之一,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本文基于受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学生的阅读成效低下的现状,探讨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
摘 要:结合“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对生物制药专业的《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进行了课程设计与改革,以期解决高职院校教学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想脱节的严重问题。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课程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灌输式的“教”,学生在被动式的“学”,这种教与学脱节、学与做分离的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更多的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并且教
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为了正确评价RPA拌种飞播造林成效,为制定科学的飞播造林技术方案和飞播林营林方案提供依据,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
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菌液为模版,用PCR扩增的方法克隆出两端带酶切位点XhoⅠ的Cry2Ab片段,与高效植物表达栽体pSR784d连接,并进行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含有Cry2Ab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人才为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将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国际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怎样利用课外网络资源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丰富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库,并设计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情景和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商务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外资
实施全英语飞行教学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秉承看问题须全面的观点,从成就和不足正反两面考究全英语飞行教学的现状,并从三个点阐述其未来发展态势:一,科技在教学中扮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