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真理的味道”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本小册子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以彻底的理论逻辑、富有激情的文字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进而其理论的先進性和真理性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掌握,中国的历史进程便发生了改变。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袖在早期革命的探索中,就是读到了这一著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跟斯诺谈话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
  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对一位刚调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 《共产主义 ABC》。”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权力的滋味与真理的味道


  抗战后期的1944年夏,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国驻华新闻机构的6位外国记者随中外记者访问团来到延安。他们经过深入采访,无不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感染。
  回到陪都重庆,他们兴奋地向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讲述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赞扬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感慨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存在。宋美龄听后,默默地凝视着窗外奔流而去的长江,淡淡地对这些记者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都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这是一位叫巴巴拉·W·塔奇曼的美国女作家在其所著《逆风沙——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场景。这位作家因此书获得1972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权力的滋味是什么,宋美龄没有细说,但蒋介石对国民党品尝权力滋味后之表现做了颇为形象的说明。1947年在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感叹:“权利(力)是个个人都要享受,责任是没有一个人肯来分担。对于公家的事情,不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就是争权夺利,互相防范,甚至对同志的斗争比对共产党的斗争还要激烈”;“我们为什么会弄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会弄到人人束手无策,人人失去信心”;“本来在很好的环境,具有很好的条件,一到我们的手里,就毫无办法,这真是最耻辱最可痛的问题”。蒋介石实在是找不到原因。
  我们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个故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生动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当时翻译时的场景: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笔者注)。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国民党获得政权后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权力的滋味,置广大民众于水深火热中而不顾,岂有不丧失政权之理?1946年,陈立夫等人主持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党务革新方案》似乎也知道国民党的病根,但又无可奈何:
  国民党既未能以减租或土地利益与农民,未能以立法保障与工人,亦未能以经济保护与中产以上之阶级,遂使政府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政府,党即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党,失去各阶层之同情与拥护。党无社会基础,既不代表农民,亦不代表工人,又不代表正常之工商,甚至不代表全体官吏,而只代表少数人之利益。
  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正如毛泽东同志于1945年在党的七大作政治报告时说: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出发点,追根溯源,源自《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

《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


  《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在于,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因素,总要为自己开辟道路,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革新以至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存在都是暂时的,其根源就在于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写道: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階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于是,“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872年《共产党宣言》印行第二版,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这一版所写的序言中讲道:《宣言》已经过了25年了,当时欧洲的情况,世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比如说“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但是他们强调,“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除了表现在其阐述的人类发展基本原理之外,还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性


  《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性充分体现在其所内蕴的毫不妥协的革命性和激情洋溢的人民性。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是为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没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其革命性最彻底。
  《共产党宣言》指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代表者。但是,共产党人又不同于其他工人政党和一般无产阶级群众,它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立场使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共产党宣言》强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性还体现在其对生产力的高度肯定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在之前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即指出: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毫不吝啬对资本主义生产力成就的赞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除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我们要注意“生产力的总量”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社会,无产阶级夺取生产工具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提高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不能够持续推进生产力总量的增加,恐怕就需要考虑是否要把一切生产工具全部集中于国家手中,这就需要生产力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存在。
  《共产党宣言》深刻剖析了历史上的运动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实质,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许多反资产阶级主张的虚伪性,鲜明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历次运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运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的人民性,首先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严酷性的批判。随着工业的进步,“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工人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生存底线一再被降低,“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必须建立在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但资产阶级社会里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怎么办?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斗争,这也是《共产党宣言》人民性的鲜明体现。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当前最直接的任务在于“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有在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才能对所有权和生产关系进行强制性干涉,将“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最终,人类将进入这样一个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一联合体“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

《共产党宣言》的预见性


  如上文已经引用的,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曾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指出,“现在,我们眼前又在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作者在全章最后指出: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致命缺陷,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种路径模式。
  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卷第 24章最后一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概括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指出:
  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从这段引述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是这样一种两极对立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结局,即一方面是生产活动的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是资本的日益集中以及少数人对生产条件的垄断。马克思认为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将达到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外壳”所无法容纳的地步,于是将导致这个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
  这里,我们应当关注引文中的这样一句话:“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马克思这句话隐含着对资本主义纯粹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而缺乏一种“计划”或政府宏观调控的批判。所谓“生产资料的集中”即是“资本的集中”,“劳动的社会化”即是“生产的社会化”,即表现为生产的集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彼此的依存上。“资本的集中”所带来的决策的集中以及对市场需求的过度依赖,决定了生产规模的盲目性不断加深;而“生产的社会化”则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计划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存在,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允许有真正的宏观计划性和指导性,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的集中”所决定的决策的引导之下,实际走向了与真正的“生产的社会化”所要求的适度调控背道而驰。结果是,“生产的社会化”并没有带来产品的社会化,而是产品的集中化和必然的生产过剩,商品无法实现其“惊险的一跃”,企业破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危机随之而来。比如2008年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即是鲜明的例证。
  其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穷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并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矛盾。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资本家具有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但现实中剩余价值又总是有限的,才使得他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由此也就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市场对剩余价值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爆发经济危机。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才使得资本家贪婪地榨取雇佣劳动者的血汗,占有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资本——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进而造成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与矛盾。美国上一任总统特朗普之所以能够竞选成功,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进而导致的政治极化是最大的推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激化。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种族冲突日趋激烈。人类历史的发展正日益见证着《共产党宣言》的预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到 20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00 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其他文献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一个文化成熟的民族必然有完备的辞书。外语学习与研究更应是辞书当先。外语辞书是每一位外语学习者和外国文化研究者的必备工具。在商务印书馆这个工具书王国中,外语辞书是其中风景最独特的地方。这些精品辞书尽管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但了解其身世者就很少了。  本期执笔的三位作者都在商务印书馆外语室工作。他们回顾往昔娓娓道来,带您一起探求日汉双语辞书的东渡之源,解读智慧的编纂理念、开放的编纂视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巫师(不是魔术师)。因为我觉得巫师有两件本事非常厉害:第一、可以骑扫把到处飞;第二,可以使用魔法把你的敌人变成石头,然后再把石头变成金子。但是后来我慢慢认识到我好像成为不了一名合格的巫师。因为记性不好,书上那一段一段的魔法咒語我根本记不住,我发现当我刻意去记某些东西的时候,我总是记不住。  于是,差不多六年级的时候,我决定以后要当海盗。可能那会关于海盗的故事看
美国内战是整个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死亡人数众多,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没有奴隶制的美国。战后围绕着美国“自由的新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宪政秩序,并为美国在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内战对于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南北双方的社会整合与战后重建意义重大,美国内战史因而一直都是美国史研究的重点领域。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创新之母》,可谓该领域的一部相当有分量的著作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  特别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代表家长发言。  亲爱的孩子们,作为家长代表,跟所有在座的爸爸妈妈们一样:我的成就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高涨,饱满!因为你们——可爱的孩子们就要长大成人。  18年,弹指一挥间。还记得你们“破壳而出”的懵懂,还记得你们咿呀学语的稚嫩,还记得蹒跚学步的笨拙,还记得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每一段路上“小手拉大手”走过的春夏秋冬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一位养尊处优的老太太。作为贾府最高的权威,她的威望不仅仅来自于辈分,也与她的智慧密切相关。薛宝钗曾当面对众人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第三十五回)宝钗所说的并不全是奉承话,贾母之“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齐家的智慧。小说中对此虽着墨不多,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看出贾母处理家庭事务的突出能力。这在日常生活选择、家族内部矛盾化解、晚
本期“‘英语单词学习与复习’PPT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一文所用的Lesson 1~Lesson 4各课新词(英文单词与中文对照)是以特殊的CSV格式保存在文件名为“Lesson1-4新词.csv”的Excel文档中,其生成、嵌入与调入txtEnglish和txtChinese文本框的方法如下。  生成控件数据源。打开Excel软件窗口,在相应单元格中输入如下内容:A2(“序号”);A3:A20(“1
大多学校网管教师在使用GHOST软件恢复系统时想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备份文件(*.GHO)被删除,无法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引导到DOS系统(硬盘DOS系统被破坏,没有光驱、软驱),这时只好拆硬盘“对拷”。现在网络克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可以解决客户机无法从本机恢复系统的问题,还可以轻松完成机房软件系统的更新。    一、单机克隆与网络克隆的对比    单机克隆是在本机能正常启
在世界历史上,边疆稳定是国家治理的永恒话题,也是古今中外所有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国历代中原王朝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边疆危机,但19世纪后半叶清王朝所面临的局势无疑是历朝历代最为严峻的,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敌人已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而是全副武装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这给中国传统的应对方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泱泱天朝上国的大门,在把中国一
对于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电信部门所能分配的真实IP地址极少。IP地址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校园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利用一个真实的IP地址,实现内部网络共享Internet连接,并将多台内部网络服务器对外发布,使用户在外部网络也可访问是在缺少IP地址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实践,笔者在Windows Server 2003上利用NAT技术实现了上述功能。本文将对NAT技术及其在校园网中的作用和实
前不久收到岳洪治老师寄来的他新出版的诗集。打开厚厚的包装,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本封面设计颇为独特的书:白色的衬底上映着暗红色的边缘和书脊,两个飘逸的黑色字迹瞬时印入我的眼帘——遇见,诗题的旁边有八个红色的宋体字“生命已逝 唯爱永恒”,下面是一行诗句:  你从对面走来  爱到深时  我愿变成一只小鸟  无声的语言  我记得  给妻  珠串  像昙花深夜里忽然开放  我被这独特而奇异的诗句所吸引,以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