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类节目解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各电视台开始争相开办此类节目。本文对相亲类节目的现状及热播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此类节目在不断丰富受众文化娱乐生活、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应该坚持正确引导,保持专业素养。
  【关键词】电视相亲 娱乐化 职业素养
  一、我国目前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概况
  自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席卷国内的电视荧屏,受到关注与热捧,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受众对这类节目的关注度提高,各电视台争相效仿,相亲节目泛滥。少数电视台为了收视率,频繁制造话题吸引受众,节目中常出现嘉宾身份造假、盲目拜金、矫揉造作等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目前相亲节目竞争的态势基本上是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首,其独占收视鳌头,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称心如意》稳居榜中,瓜分大量的电视市场份额,相亲节目超高的收视率让其他卫视台也不甘落后,如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和《婚姻保卫战》以及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也各显神通,绞尽脑汁争夺收视率,此外还有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和湖北的《相亲齐上阵》等。由此可见,相亲类节目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异常激烈。
  二、相亲类节目兴起的原因
  任何一档节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制作者的精心策划,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成功在于其把握社会热点、受众心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及节目的设置等方面。
  1、“剩女现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相亲节目,受众群是制作单位首先考虑的。“剩男”、“剩女”这些前几年还让人陌生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现象,日益庞大的相亲群体是节目热播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的生活压力和狭小的交际圈让相亲成为他们找寻另一半的重要方式,同时社会舆论的压力让相当多的适婚男女渴望交友,交友节目的热播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应运而生,暗合了目前受众特别是剩男剩女们的心理,同时台上的观点碰撞与交锋,借助大众传播也引发对各种婚恋观和价值观的讨论。
  2、传受关系的变化
  《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均采用真人秀的方式,场上美丽的女嘉宾,来自普通大众,有着普通的工作,让台下的观众没有距离感,同时台上的嘉宾也将自己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自己增添了许多机会。男女嘉宾可自由在台上选择心仪的对象,台下的观众也可以获得台上嘉宾的联系方式,可以与其在场下进行沟通,这就调动了受众的关注热情。《非诚勿扰》还采用了微博直播的方式,观众可与主持人孟非和乐嘉、黄菡进行互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观众的主动性。
  3、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当今社会,各种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人们倾向于用便捷和直观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并且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波兹曼曾预言,整个社会将进入一种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在电视的影响下,一切文化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变成了娱乐。
  三、相亲类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现象与模仿炒作严重
  电视相亲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在节目制作上抄袭国外的节目模式已是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非诚勿扰》就是模仿英国相亲节目《TAKE ME OUT》,其他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也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相互抄袭模仿,区别仅仅是主持人的不同而已。比如此类节目除安排节目主持人外都会安排场内的心理专家进行情感和心理分析。而且内容也基本相同,都是“多选一”模式的不断重复,依赖受众对结果的未知以及嘉宾的言语来吸引受众。
  2、消费文化催生下的拜金、炫富等观念的传播
  《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相亲类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它们平民化的参与模式以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但《非诚勿扰》的火爆还得益于节目中充斥的“拜金”与享乐的话题,比如节目中女嘉宾马诺的一句“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而不愿坐在单车上面笑”曾经风靡一时,引发观众的热议;“富二代”公开在节目中炫富,声称金钱可以买无数少女的芳心,这样的一种拜金、炫富观念的传播让节目本身获得更多观众的热议,成为话题进而获得收视率,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扭曲
  相亲类节目为争抢高收视和高关注,各卫视都在形式和内容上挖空心思去抢夺观众,为搏出位更是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富二代”、“官二代”、“拜金女”、“炫富族”等等在台上高调亮相。节目矫揉造作,制造敏感话题博得收视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非诚勿扰》的议程设置就是对节目话题的策划,一开始节目设定的焦点就是“拜金”、“富二代”等引起观众热议的话题,在相亲类节目中,女嘉宾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的婚恋态度让观众惊讶,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
  4、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节目缺乏真实性
  电视相亲类节目之所以拥有高收视率,与其制作者的精心策划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节目策划者大部分时候为了博得高收视率,也不惜通过炒作和假象来制造故事,制造矛盾冲突。曾经有人爆料出某卫视的婚恋节目嘉宾的年纪、身份、职业甚至嘉宾本身的真实性都是在造假,节目中引起热议的“富二代”、“拜金女”、“高学历博士”等身份都是凭空捏造出来,他们大多为该卫视的签约艺人,目的是为了借助节目的名气来炒作自己。节目中大部分嘉宾的走红经典语录也都是节目策划人精心策划的,甚至在整个节目中的男女嘉宾之间的冲突包括有些男女嘉宾的牵手也是节目策划者在研究受众心理后的“杰作”,受众在这些精心策划的节目中获得了刺激和“看戏”的快感,节目在精心制作下获得了高收视率,嘉宾在这些争论和关注中成功的炒红了自己,但整个节目的策划背离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职业操守。
  四、电视相亲类节目也要注重引导功能
  相亲类节目的发展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娱乐类节目的进步,有利于媒体节目类型的多元化发展,另一反面由于我國相亲类节目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认真研究这类节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让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途径。
  1、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在引领受众精神生活、面对受众良莠不齐的心理需求时,要发挥自身“把关人”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不能够单纯为了收视率迎合受众,要做有品质的节目,发挥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
  2、建立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传播机制
  一般来说,电视节目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导向、公共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营造健康有序的传播环境,不仅需要媒体人的自我约束,同时还需要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督。如广电总局曾下发文件,要求对电视相亲类节目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整改,规定“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电视媒体理应坚持大众传媒的社会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自身的规范意识,真正成为受众获取文化知识、提升精神品格的窗口。
  3、恪守专业素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现在少数媒体为了博得收视率,将低俗化内容引入节目,让媒体失去了公信力,也失去了社会对其的信任与支持。媒体只有做到娱而不媚,乐而不宠,才能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相亲节目做成一档雅俗共赏的节目。□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沈阳象棋队在“裸奔”了八轮比赛后,广东王老吉药业终于向他们投来了橄榄枝,从第九轮开始,沈阳象棋队正式被冠名为沈阳金龙痰咳净队。
2005年全国象棋个人赛在太原经过11天的激烈角逐落下了帷幕,当组委会宣布男子甲组冠军为重庆洪智时,全场观众将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年轻人。洪智,这位11
一 欢迎投稿的内容(1)欢迎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综述、防治指南、预防医学、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各栏目的稿件
羊年对于中国象棋坛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年份,中国象棋炒得沸沸扬扬的联赛将于五月开战,到1月31日止已有十四支棋队报名,而在这十四支队伍中,大多数
亲爱的读者,当你们看到这期杂志的时候,猴年已经到来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79年,《棋艺》创刊到现在,在不学间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尤其从1998年以来,我们
在写这篇稿子的夜晚,忽然从窗外悠悠的飘进一首老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惹人醉……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
达茂旗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十年九旱”很难适应高大乔木生长,实生树种极少,只能在个别地区少量生长榆树、杨树,大面积造林树种只能选择灌木柠条。文章通过分析达茂旗气
人难免会出错,而电脑出着很难找出漏洞。8月15日,“许天对决”两局鏖战,终成和局,中国象棋史上首次人机大战的终极PK尘埃落定。一方是中国象棋界顶尖的特级大师许银川,另一方
【摘 要】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服务“大众”变为服务“小众”,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广播的参与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广播节目的形态及深度。  【关键词】广播 参与方式 改革  广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二次崛起,艰难爬坡的过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三十年间,
【摘 要】《The Daily》出现时被誉为新媒体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进展,但是随着这份电子报纸的停止出版,带给新媒体界又一次的震动。人们需要的不是感叹而是思考。本文从消费方式、受众需求、社会关系等角度来解析《The Daily》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学 《The Daily》 新媒体  2011年年初默多克新闻集团推出全新ipad版的《The Daily》时,当时的评论大多两极化,一方面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