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具有电力背景与应用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了新形势下电力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电力高校信息类专业“信息与电力结合,信息为本,电力应用”的特色。在培养模式中,制订完善了“重实践环节、强应用技能、显电力特色”的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等,开创了一条富有电力特色的产学研之路,推动了电力行业信息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汤乃云(1976-),女,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10ZR1412400)、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10502200)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18-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力工业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下,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与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3]行行离不开电、处处是信息的社会以及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需求对电力背景下信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4-6]为此,我们根据具有电力背景与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展了新形势下电力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信息与电力结合,技术与应用结合,强调学生的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四个一”工程的实施
在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信息技术和电力特色的结合,我们按照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个特色培养计划,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一条电力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1.制订一个具有电力特色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如何满足现代电力的发展对信息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制订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突出电力特色成为关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信息类专业坚持“行业为背景、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培养理念,以“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电力应用”为特色,制订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我校信息类学科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分四阶段有贯通递进地开设相关的电力知识教学。在这四阶段的相关教学中,有电力科技展示馆的参观,电路及电工理学习及电厂的认识学习,使得学生通过信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子电路及电工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来掌握信息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等(此课程是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的相关交叉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电子学、电工学、自动控制、信号检测处理等技术在电力装置及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特色培养计划,我校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信息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内容,还掌握了电工学科中关于电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等内容,因而真正实现了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服务电力应用的目标,满足现代电力工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保证了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使学校无愧于电力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2.开展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几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实验、技能、实习、设计、综合”五个模块,通过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创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立体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均在学院的统一的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这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资源的集成、共享、开放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核心,拓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个定位,实验教学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建了信息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平台,下设信息技术实验平台、电力应用实验平台、实践与创新应用平台三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信息技术实验平台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电力应用型平台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和设计,结合电力行业背景开展满足电力特色信息专业的实验教学,使实践教学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如在电力系统展示馆对学生进行电力系统模型及工作原理进行认知实践,通过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实践培养学生将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增加信息类人才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技能等。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主,通过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信息类科技项目比赛,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开展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
在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中,我们突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开展了以“素质教育,特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学院的实验中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室,通过开放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有机器人协会、微软俱乐部、飞思卡尔智能车和动感网络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建设创新应用实验平台等。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院筹建了电子工艺平台,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和“飞思卡尔”等比赛,以竞赛为抓手,诱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训,鼓励采用科创项目与老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学生科创、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内的各实验平台、研究机构等直接面对学生开放,成为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的重要基地,旨在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科技开发能力。同时,在毕业设计中,为了突出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我院要求毕业设计中工程实践类课题需占毕业设计课题总数的50%以上,2008年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定位中的应用等相关课题均为工程实践类课题,2012年此类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实践或应用型选题已经超过70%。
4.实行一条行业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学院注重以科技服务企业、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过程结合起来,让科研项目和成果走进课堂,转化本科教学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目前,学院与一批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合作建立了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些校内外教学训练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我院有许多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或者直接在企业授课,共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20%以上的毕业设计在相关企业进行。此外,还经常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校参观考察和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思想带进学校里。
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引进课堂。如我院在与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将市级供电公司生产运行与生产技术系统、火电厂实时监控SIS仿真系统、电力公司ERP—综合报表系统平台放进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电力一线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和应用。
二、小结
“四个一”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3个年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等专业中实施,涉及学生达1200人。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本,充分将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相融合,服务于电力应用,形成了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学科。在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市场背景下,学生就业前景看好,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进入相关强电类专业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历年达100人左右,进入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就业的人数年均20人以上。
参考文献:
[1]王波.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科技,2012,(10):56.
[2]胡宏标.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新技术探讨[J].电力科技,2012,(6):111.
[3]吴永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6):111-112.
[4]林广灯.浅谈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科学之友,2010,(3):74-75.
[5]杜智林.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0,(23):128.
[6]宋晓芳.智能电网前沿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10,(7):1-4.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电力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汤乃云(1976-),女,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10ZR1412400)、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10502200)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18-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力工业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下,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与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3]行行离不开电、处处是信息的社会以及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需求对电力背景下信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4-6]为此,我们根据具有电力背景与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展了新形势下电力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信息与电力结合,技术与应用结合,强调学生的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四个一”工程的实施
在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信息技术和电力特色的结合,我们按照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个特色培养计划,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一条电力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1.制订一个具有电力特色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如何满足现代电力的发展对信息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制订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突出电力特色成为关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信息类专业坚持“行业为背景、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培养理念,以“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电力应用”为特色,制订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我校信息类学科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分四阶段有贯通递进地开设相关的电力知识教学。在这四阶段的相关教学中,有电力科技展示馆的参观,电路及电工理学习及电厂的认识学习,使得学生通过信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子电路及电工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来掌握信息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等(此课程是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的相关交叉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电子学、电工学、自动控制、信号检测处理等技术在电力装置及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特色培养计划,我校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信息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内容,还掌握了电工学科中关于电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等内容,因而真正实现了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服务电力应用的目标,满足现代电力工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保证了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使学校无愧于电力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2.开展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几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实验、技能、实习、设计、综合”五个模块,通过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创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立体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均在学院的统一的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这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资源的集成、共享、开放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核心,拓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个定位,实验教学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建了信息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平台,下设信息技术实验平台、电力应用实验平台、实践与创新应用平台三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信息技术实验平台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电力应用型平台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和设计,结合电力行业背景开展满足电力特色信息专业的实验教学,使实践教学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如在电力系统展示馆对学生进行电力系统模型及工作原理进行认知实践,通过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实践培养学生将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增加信息类人才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技能等。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主,通过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信息类科技项目比赛,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开展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
在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中,我们突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开展了以“素质教育,特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学院的实验中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室,通过开放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有机器人协会、微软俱乐部、飞思卡尔智能车和动感网络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建设创新应用实验平台等。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院筹建了电子工艺平台,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和“飞思卡尔”等比赛,以竞赛为抓手,诱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训,鼓励采用科创项目与老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学生科创、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内的各实验平台、研究机构等直接面对学生开放,成为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的重要基地,旨在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科技开发能力。同时,在毕业设计中,为了突出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我院要求毕业设计中工程实践类课题需占毕业设计课题总数的50%以上,2008年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定位中的应用等相关课题均为工程实践类课题,2012年此类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实践或应用型选题已经超过70%。
4.实行一条行业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学院注重以科技服务企业、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过程结合起来,让科研项目和成果走进课堂,转化本科教学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目前,学院与一批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合作建立了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些校内外教学训练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我院有许多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或者直接在企业授课,共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20%以上的毕业设计在相关企业进行。此外,还经常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校参观考察和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思想带进学校里。
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引进课堂。如我院在与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将市级供电公司生产运行与生产技术系统、火电厂实时监控SIS仿真系统、电力公司ERP—综合报表系统平台放进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电力一线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和应用。
二、小结
“四个一”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3个年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等专业中实施,涉及学生达1200人。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本,充分将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相融合,服务于电力应用,形成了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学科。在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市场背景下,学生就业前景看好,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进入相关强电类专业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历年达100人左右,进入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就业的人数年均20人以上。
参考文献:
[1]王波.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科技,2012,(10):56.
[2]胡宏标.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新技术探讨[J].电力科技,2012,(6):111.
[3]吴永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6):111-112.
[4]林广灯.浅谈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科学之友,2010,(3):74-75.
[5]杜智林.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0,(23):128.
[6]宋晓芳.智能电网前沿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10,(7):1-4.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