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性问题在《花朵缤纷》课中的设计和作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独立思考并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驱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和作用,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开其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一、问题单刀直入,引起学生学习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善问,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在《缤纷花朵》这一课教学中,我先出示效果图,然后直接抛出问题。
  师:怎样让这朵红梅开在树枝上?
  生:可以直接把红梅角色移动到固定位置上。
  师:如果老师需要的不是一朵,而是好几朵,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这时候,教师的提问不同,效果截然不同。
  第一种提问方式:教师用了图章控件,提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使用,好吗?
  第二种提问方式:教师利用画笔模块中的一个控件来完成了红梅的效果,请学生思考,可能用到了哪个控件,如何运用?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事实性问题,指向的是封闭性答案。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它不仅需要学生找到信息,还需要学生提出想法,分析推理,给出证据答案。在画笔模块中,可能是哪个控件、该怎么使用,引出自己的思考。好的驱动性问题一方面可引发高阶思维,一方面能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为信息和内容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二、合理设计问题串,提高学生思维可持续性
  驱动性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的一系列有效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几分钟、十几分钟内,甚至从课堂中延续到课后,都能继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持续性,促进其思维发展。
  在本课初步学习图章工具的使用方法后,进一步学习使用重复执行、旋转角度等控件与图章工具结合,深入学习。
  问题1:如何利用“雪花一角”产生6角?
  问题2:如何产生连续的6次?
  问题3:“雪花一角”的角度与旋转次数有何关联?
  问题4:为何一样的“一角”旋转后效果不同?
  问题5:雪花的中心点不同导致旋转后的效果不同,你能找到自己雪花的中心点吗?
  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得到了提示,在完成程序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会无从下手,这个教学难点在问题串的帮助下迎刃而解。问题串的引导提示,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程序搭建的思路,确定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再经过自己的摸索探究,完成最终的程序搭建。问题串的运用,能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处,提高思维的持续性。
  三、问题具有梯度性,搭建思维发展支架
  问题设计需要从易到难,从相对直观到需要思考完成,具有梯度性和进阶型,给学生的思维搭设跳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本课中,完成一朵雪花的程序后,要让雪花在舞台中随机出现,并且有不同的大小、颜色和位置。学生会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问题引领。
  师:如果要让雪花出现在舞台的某个具体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通过坐标,给X和Y设定具体的数值。
  师:现在,要让雪花出现在舞台的不同位置,可以肯定的是,还是得用到坐标这个控件。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更改的是什么呢?
  生:里面的數字。
  师:非常棒!在Scratch运算模块中,大家去找找,有个控件会帮助到大家。
  利用知识迁移,通过问题的铺垫和递进,教师把难度大的操作像抽丝剥茧一样一层层给分离出来,不会让学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学生在回答从简到难的问题的过程中,心理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继续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如何完成不同位置雪花的出现?”“如何完成大小不同的雪花?”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循序渐进,学生思维发展循序渐进。
  四、问题延伸至课后,增加学生思维延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一般会用简单的鼓励性的词语进行最终评价,例如不错,很好,或者以本课知识点的总结结束该课。久而久之,学生虽然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但缺少了对其作品或操作的实质性建议,也缺少了课后再思考的延续性。特别是Scratch课堂教学,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延续性和对作品项目的完善性,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多的作品都需要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时候,就非常需要用驱动性问题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接着再带着问题上下一节课。
  在本课完成基本内容后,一节课也差不多结束了,于是继续引导。如果教师直接问还能画什么,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束手无策,这个问题就会无效,得不到教师想要的结果。于是可以这样问:“雪花是冬天的代表,那春天、夏天、秋天有什么呢?带着你的答案和画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创作。”这种问题的设计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过于抽象、难以触摸的本质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联系了学生经验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延续。
  综上所述,在Scratch教学中,用“问题引领”引导学生产生“独立思路”,用“任务驱动”促使学生“独立操作”,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是推动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动力,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有趣味性、引导性、合理性的驱动性问题,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和发展。
其他文献
模不断缩小,优质生源流向城市。加上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家庭教育难以到位。面对社会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各级考试使学生对数学心存畏惧,厌学现象时有发生。以上诸多因素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似乎已成了无法避免之势。  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实现个人积极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自我内驱力,而自信必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期刊
一、引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打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时期,因此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优化,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运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对话教学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将对话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起师生交流沟通平台,能促进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对学生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缺乏对话的数学课堂,无疑是没有活力的课
期刊
随着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一点从最新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试卷设计中就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是最为抽象、最难学的内容,这与小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教师教学模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學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兴趣、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精心设计数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尝试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教育理念、使用方法不科学有着直接关系。为了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课堂魅力,做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课
期刊
一、引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教学的重要科目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方面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难以理解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看待数学现象,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关联,从而达到提高教
期刊
在开放理念下,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即生长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人成长空间,也将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育人方面,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课程都具有很高的学习难度。这是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死板、僵硬,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利用建设生长课堂的方式来提升
期刊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的过程。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鼓励小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并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认识到数学课程的实用价值,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疑惑,有来自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围绕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及评价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例,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引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在合作中共同成长;重视实践操作中的生成,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个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引导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评价激发学生主动
期刊
小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学生的合作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师出示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瓶子,问学生:你认为哪个多,为什么?谁有办
期刊
数学建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多种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培养缜密的数理思维,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思维支撑。本学期,抓住学校开展“三关注、四环节”观摩活动的契机,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我奋力前行在探索“数学建模”教学的大道上。在教学设计和操作环节,我多层次多维度渗透“建模”思想,多元化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