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前几天刚做了一次全区的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展评活动,可惜你们没赶上!”“到我们学校转转吧!我们实验小学的三校异地网络研修可是开创了临渭区、渭南市乃至陕西省多校异地网络研修的新形式!”“我们南塘实验小学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在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和精准帮扶农村学校方面可是很有特点的!”……刚一踏入临渭,我们就被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教育人对校本研修的深情和热情包围了。临渭教育人对校本研修的痴情与专情、对校本研修成果的自豪感,到底从何而来?几天的临渭之行,又会给我们怎样的答案呢?
行政的力量——
校本研修最坚强的后盾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始终把教研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校本研修的重点工作地位不动摇,在顶层设计、行政管理、业务培训、人员培训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校本研修工作一年一个脚印,年年都有创新,逐步实现了全员参与,活动常态化开展。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工作中,党政重视,起步较早,制度完善,积极创新,产生和汇聚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渭南市教育局局长党福奎这样评价。
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表示,校本研修活动要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政治任务来抓,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继续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地打一场攻坚战,真正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推行校本研修上,區教育局上下思想高度统一,行政决策中始终确保“五个到位”:领导认识到位,坚持将校本研修列入区局教育工作报告中,把校本研修作为选拔干部、选聘教师的必考内容;规划到位,先后出台深化校本研修的系列文件,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决策到位,让学校的发展需求与教研部门的业务决策得到迅速落实;保障到位,利用全区“大课表”开辟集中的学科研修时间,划拨20万元专款用作工作室运行经费,争取200万专款用于教师培训;出台考核办法,对学校校本研修管理和教师校本研修学时学分定期考核评比。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区教研室负责策划引领,学校负责创新落实,形成了校本研修管理体制上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形成。
在工作中,出于落实研修任务、调动研修热情、激发工作活力的需要,临渭区特别加强了区校两级“三三联动”校本研修组织建设,即区级研修层面建立“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和镇域研修互助体;在校级层面完善“三组”:课题组、教研组和学科组。
“三体”“三组”的凝聚核心是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临渭区推行“双轨制”,即区教育局“自上而下”的综合类课题和学校“自下而上”自定的学科类课题。综合类课题以学校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师生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后勤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持人为校长、园长,课题组成员以学校和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为主。学科类课题由教师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研究。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将个人自修、同伴合作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步骤和方法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仅2016学年度,全区立项综合类课题52项,学科类课题191项,学前教育类课题15项。
校本研修必须要依托学校和课堂教学展开,这是校本研修落实、落细、落地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校本研修不接地气、流于形式的重要抓手,因此课堂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起,临渭区设立了课堂教学综合化改革项目,确定了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课堂管理等五个维度,要求各学校、共同体和工作室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目前已确立82个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分别由82个学校、学术团体或个人承担,引导学校和教师选择其中一个维度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单个项目的突破,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化推进,形成学校鲜明的课堂特色。如尚德中学探索“课堂目标导引下的四步教学法”,渭南实验初中探索“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等。
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指导思想下,临渭区教育局既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又把改革的过程当作教师研修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在深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加快专业发展。如课程评价方面,选拔教研员、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组成工作团队,确立试点学校,组织编写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工作中,团队将评价手册的工具性、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素质的适切性作为研修重点,融研修于研发,明导向于评价,汇提升于合作,推进了课程评价,提升了业务水平。
抓校本研修工作,除了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关键是要在方法和管理上下工夫。意识到这一点,临渭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临渭区校本研修共同体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临渭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本研修“学科活动日”安排的通知》等,使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有据可考、有据可依,长效机制由此成型。
2016年以来,临渭区更是将校本研修工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区局决定通过组建的20个校本研修共同体,构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平台,从2016年到2018年,努力在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共同体特色鲜明——
“三体”协同推进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会走得更远。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往往最后会陷入疲惫的泥沼里动弹不得;而将很多所学校聚合在一起,团队的活力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为了深入推进校本研修,临渭区将校本研修的基础——“学校”——范围进一步扩展,形成了校本研修共同体。
2015年以来,更是在原13个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形成了“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镇域研修互助体,最终形成临渭区校本研修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色——共同体协同推进。 学校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城乡学校研修共同体”升级而来,数量由初期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在共同体内,由核心校牵头开展五项常规工作:聘请高层次专家和核心校骨干教师为成员校教师作专题报告;组织师徒结对、跟岗介入、听课评课和名师支教、教学“诊断”、同课异构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式研修;在校园文化、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零距离指导;通过博客、QQ群、微信群等开展网络研修;为成员校捐助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这就意味着赋予更多的城区学校以业务引领职能,引领的内容也由校本研修扩展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协作对接更加全面、及时、到位。随着共同体的升级和全员提升计划的实施,城乡学校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校本研修的合作更加深入。
“我们主要将共同体学校发展集中在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中进行,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工作氛围。”渭南实验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主任王群英介绍。
教师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教学能手工作室”升级而来,数量、辐射范围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强化学科引领,组建44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每2周开展不少于一次研修活动,每月承担1次“菜单式送教任务”,每年至少承担一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3名新入职教师;强化班务管理研修,新建7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83名,以提升班主任工作素养为切入口,开展德育送教、读书论坛和主题研讨活动,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组织学校管理人员研修,组建“优秀校长(主任、园长)工作室”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镇域研修互助体以乡镇为单位,针对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规模小、教师少、研修难组织等问题,由乡镇教研中心牵头,发挥中心小学师资优势,安排全镇所有小学教学点的学科教师和中心小学教师一起开展研修活动。同时由乡镇中心校牵头,对教学点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培训、专题研修等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镇内统筹安排集中开展。镇域研修互助体的建立,让镇域内的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无死角,实现全覆盖。
“三体”的全面布局,网罗了全区185所中小学校的6300余名教师,真正实现了无遗漏、全员共同参与的目标。“校本研修的特点是教师不脱离学校,不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與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做到了就地培训、就地发展、就地转化。既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又能有效克服脱产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问题,是最普惠、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告诉记者。
均衡发展——
提升农村薄弱地区教育质量
临渭区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中小学校185所,其中农村学校130所;现有在职教师6300余名,其中农村教师3100多名。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视野有待拓宽,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此,能否提高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制约临渭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
2013年,临渭区选取了师资力量较强、教研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13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每所核心校分别选取不同区域的5~9所农村学校为成员学校,组建13个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至此,有73所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共同体成立初期,重点工作是组织教师培训和观摩。前期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员校及教师参与活动比较被动,研修成效受到影响。经过反复探索,各共同体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研修形式,即共同体各成员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在共同体统一安排下,成员校逐步独立承担研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有的共同体将农村学校教师纳入大教研活动之中,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质疑、有收获。有的共同体将活动现场设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教师参与的范围。有的核心校将年级组与农村学校分别对应,组织会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形式的研修活动。农村成员校的教研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参与热情高涨。
临渭区13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小学有92所,其中79所为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规模较小,学生普遍在百名以下,教师人数普遍在5~9人,其中最少的一处教学点只有2名教师。这些教学点研讨交流范围过窄,教研工作难以开展。临渭区教育局就在乡镇组建教研中心,统筹管理小学教研工作,牵头将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联片教研。
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说:“为使联片教研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研中心定期到教学点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针对分类整理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召集全镇小学教师按学科参加中心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教学点的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研修任务。组织提炼、推广典型的教学经验成果,指导教学点的教师应用经验成果改进教学。”这样的培训更切合农村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着力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困难和问题,对提升这些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关键。临渭区教育局从农村教师中选拔了170名“种子”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并根据农村学校需要,将15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直接建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参与率,使附近农村学校教师也能就近参加工作室活动。工作室将教学常规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起点,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菜单式送教”活动,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临渭区还制订了三年计划,安排170余名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开展跟岗研修,接受名师团队及时、具体、到位的学科教学指导。
为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开始,临渭区全面实施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先后制订了《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方案》和《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办法》。经过精心筛选,选派首批38名小学教师、34名中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优秀支教教师积极传递着城区教育教学理念,使受援学校的常规工作发生了明显改变: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进步了,各种课外活动丰富起来了…… “这些优秀支教老师在交流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促进了临渭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随后,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教师、校长进城交流轮岗,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告诉记者。
通过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名师送教活动现场互动、区内特色现场展示、共同体专题研讨互动等方面显示,临渭区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5年,农村教师发表或获奖的区级以上教学论文成果达860份,有1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农村学校特色日益鲜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一系列工作,农村学校教研逐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同体和工作室的指导下,经历了教研策划、实施和总结的过程,活动主题日渐明确,话题趋于集中,对策贴合实际,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彰显了教学研究对于教学常规的改进作用,农村学校教研悄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良性轨道。
培育优秀管理队伍——
建立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
“ 一个人的前行是孤独的,高峰上不去,高原形不成。高手是要比的,形成优秀团队,让这些优秀教师到潮流中去,到漩涡中去,才能更快成长。”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说。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研修的水平。基于这一点,临渭区于2015年成立了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培育校本研修的优秀管理层。
由闵渭安局长亲自挂帅,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率先挂牌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室的设置、负责人的审核聘用,对工作室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经过自主申报,区教育局严格筛选后,最终选拔了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分学段成立了11个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其中中学段6个、小学段4个、幼儿园段1个。
为了规范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情况,领导小组对工作室的制度作了严格规定:“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时间分规定时间和自定时间,规定时间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其他活动时间由各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工作室业务负责人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按时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工作室成员要安排好各自的工作,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加活动,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行政负责人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严格考勤,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还要求各工作室要建立QQ群、微信群等網络交流平台,实现研讨交流的常态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活动效果和影响。在年度考评后,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甚至撤销,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引起了部分教师的抵触,该怎么处理?”“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学校理念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步,如何处理?”……校长工作室的网上交流平台,已经成为解决长期困扰校长们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给别人出主意,那是对自己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提升;听别人出主意,那就是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怎么看,都是双赢的事儿。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每周半小时的网上交流,及时交流工作心得,交换工作思路,是乔丰年校长工作室的三项基本制度之一。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集中活动,讨论学期计划、商讨课题进展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每学期一周的外出学习,走进省外名校观摩考核。前往山东即墨学习“管理备课”制度,在海南考察“综合实践”,参加了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参观学习实践活动,校长们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都在校长们中间形成共识。
同时,各工作室给每位校长推荐了涵盖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校长们将自己读到的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文章拿出来共同分享。读书让校长们在与教育前辈的对话中静下心来,读书交流让校长们在与同伴校长的交流中沸腾起来。
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自豪地说:“现在好多校长到区上开会的时候,跑到区教育局办公室要求新开设或加入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我们工作室的成效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大家都愿意主动去学习。”
硕果初显——
校本研修魅力无限
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以来,临渭区先后培养“三秦名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16名,省级教学能手98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市级教学能手106名,区级教学能手640名。临渭区骨干教师承担省级讲学讲座185人次,承担跨县区送教或讲座335人次。全区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的教科研成果1600余项。城区学校累计向农村学校捐助资金300多万,教学设备7000余件,图书20万册,免费培训3800人次。农村学校160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有880份教学成果获得了区级奖励。
近三年,临渭区高考一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12.44%提升到16.70%,二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25.44%提升到31.07%,上线人数稳居全市前列。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瑞泉中学共同体成员校陇海中学实现二本上线人数零的突破,规模较小的铁二处中学上线人数突破30人,杜桥中学共同体成员校自立中学各段上线人数也逐年攀升。此外,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展示交流活动获奖达1870人次。
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促使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规划、营造与提炼,打造了临渭区中小学教育发展“同一目标,精彩纷呈”的品牌形象。目前,区内15所学校与省外名校建立教育联盟,省内30所学校与临渭区学校建立教育联盟。2011年以来,累计有12所学校管理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8所学校承担省级现场观摩会19次,市级现场观摩会48次,承担外省区现场考察87次。区内部分学校与韩国鱼尾市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2所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百名校长高层论坛并作大会交流发言。8所学校承担了韩国、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国家教育团体考察交流活动任务。
在默默栽种、静静流深了六年之后,临渭区的“校本研修”让我们看到:教师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能否获得成就,除去教师的个性潜质、内在驱动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持续、关键而又有效的支持。自由生长重要,助推成长同样重要!而校本研修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长效机制,常态运行,全员成长,均衡发展”,临渭区的校本研修成果引领了陕西省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
行政的力量——
校本研修最坚强的后盾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始终把教研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校本研修的重点工作地位不动摇,在顶层设计、行政管理、业务培训、人员培训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校本研修工作一年一个脚印,年年都有创新,逐步实现了全员参与,活动常态化开展。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工作中,党政重视,起步较早,制度完善,积极创新,产生和汇聚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渭南市教育局局长党福奎这样评价。
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表示,校本研修活动要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政治任务来抓,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继续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地打一场攻坚战,真正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推行校本研修上,區教育局上下思想高度统一,行政决策中始终确保“五个到位”:领导认识到位,坚持将校本研修列入区局教育工作报告中,把校本研修作为选拔干部、选聘教师的必考内容;规划到位,先后出台深化校本研修的系列文件,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决策到位,让学校的发展需求与教研部门的业务决策得到迅速落实;保障到位,利用全区“大课表”开辟集中的学科研修时间,划拨20万元专款用作工作室运行经费,争取200万专款用于教师培训;出台考核办法,对学校校本研修管理和教师校本研修学时学分定期考核评比。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区教研室负责策划引领,学校负责创新落实,形成了校本研修管理体制上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形成。
在工作中,出于落实研修任务、调动研修热情、激发工作活力的需要,临渭区特别加强了区校两级“三三联动”校本研修组织建设,即区级研修层面建立“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和镇域研修互助体;在校级层面完善“三组”:课题组、教研组和学科组。
“三体”“三组”的凝聚核心是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临渭区推行“双轨制”,即区教育局“自上而下”的综合类课题和学校“自下而上”自定的学科类课题。综合类课题以学校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师生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后勤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持人为校长、园长,课题组成员以学校和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为主。学科类课题由教师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研究。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将个人自修、同伴合作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步骤和方法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仅2016学年度,全区立项综合类课题52项,学科类课题191项,学前教育类课题15项。
校本研修必须要依托学校和课堂教学展开,这是校本研修落实、落细、落地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校本研修不接地气、流于形式的重要抓手,因此课堂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起,临渭区设立了课堂教学综合化改革项目,确定了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课堂管理等五个维度,要求各学校、共同体和工作室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目前已确立82个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分别由82个学校、学术团体或个人承担,引导学校和教师选择其中一个维度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单个项目的突破,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化推进,形成学校鲜明的课堂特色。如尚德中学探索“课堂目标导引下的四步教学法”,渭南实验初中探索“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等。
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指导思想下,临渭区教育局既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又把改革的过程当作教师研修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在深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加快专业发展。如课程评价方面,选拔教研员、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组成工作团队,确立试点学校,组织编写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工作中,团队将评价手册的工具性、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素质的适切性作为研修重点,融研修于研发,明导向于评价,汇提升于合作,推进了课程评价,提升了业务水平。
抓校本研修工作,除了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关键是要在方法和管理上下工夫。意识到这一点,临渭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临渭区校本研修共同体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临渭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本研修“学科活动日”安排的通知》等,使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有据可考、有据可依,长效机制由此成型。
2016年以来,临渭区更是将校本研修工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区局决定通过组建的20个校本研修共同体,构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平台,从2016年到2018年,努力在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共同体特色鲜明——
“三体”协同推进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会走得更远。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往往最后会陷入疲惫的泥沼里动弹不得;而将很多所学校聚合在一起,团队的活力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为了深入推进校本研修,临渭区将校本研修的基础——“学校”——范围进一步扩展,形成了校本研修共同体。
2015年以来,更是在原13个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形成了“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镇域研修互助体,最终形成临渭区校本研修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色——共同体协同推进。 学校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城乡学校研修共同体”升级而来,数量由初期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在共同体内,由核心校牵头开展五项常规工作:聘请高层次专家和核心校骨干教师为成员校教师作专题报告;组织师徒结对、跟岗介入、听课评课和名师支教、教学“诊断”、同课异构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式研修;在校园文化、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零距离指导;通过博客、QQ群、微信群等开展网络研修;为成员校捐助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这就意味着赋予更多的城区学校以业务引领职能,引领的内容也由校本研修扩展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协作对接更加全面、及时、到位。随着共同体的升级和全员提升计划的实施,城乡学校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校本研修的合作更加深入。
“我们主要将共同体学校发展集中在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中进行,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工作氛围。”渭南实验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主任王群英介绍。
教师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教学能手工作室”升级而来,数量、辐射范围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强化学科引领,组建44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每2周开展不少于一次研修活动,每月承担1次“菜单式送教任务”,每年至少承担一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3名新入职教师;强化班务管理研修,新建7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83名,以提升班主任工作素养为切入口,开展德育送教、读书论坛和主题研讨活动,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组织学校管理人员研修,组建“优秀校长(主任、园长)工作室”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镇域研修互助体以乡镇为单位,针对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规模小、教师少、研修难组织等问题,由乡镇教研中心牵头,发挥中心小学师资优势,安排全镇所有小学教学点的学科教师和中心小学教师一起开展研修活动。同时由乡镇中心校牵头,对教学点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培训、专题研修等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镇内统筹安排集中开展。镇域研修互助体的建立,让镇域内的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无死角,实现全覆盖。
“三体”的全面布局,网罗了全区185所中小学校的6300余名教师,真正实现了无遗漏、全员共同参与的目标。“校本研修的特点是教师不脱离学校,不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與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做到了就地培训、就地发展、就地转化。既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又能有效克服脱产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问题,是最普惠、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告诉记者。
均衡发展——
提升农村薄弱地区教育质量
临渭区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中小学校185所,其中农村学校130所;现有在职教师6300余名,其中农村教师3100多名。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视野有待拓宽,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此,能否提高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制约临渭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
2013年,临渭区选取了师资力量较强、教研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13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每所核心校分别选取不同区域的5~9所农村学校为成员学校,组建13个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至此,有73所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共同体成立初期,重点工作是组织教师培训和观摩。前期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员校及教师参与活动比较被动,研修成效受到影响。经过反复探索,各共同体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研修形式,即共同体各成员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在共同体统一安排下,成员校逐步独立承担研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有的共同体将农村学校教师纳入大教研活动之中,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质疑、有收获。有的共同体将活动现场设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教师参与的范围。有的核心校将年级组与农村学校分别对应,组织会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形式的研修活动。农村成员校的教研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参与热情高涨。
临渭区13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小学有92所,其中79所为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规模较小,学生普遍在百名以下,教师人数普遍在5~9人,其中最少的一处教学点只有2名教师。这些教学点研讨交流范围过窄,教研工作难以开展。临渭区教育局就在乡镇组建教研中心,统筹管理小学教研工作,牵头将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联片教研。
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说:“为使联片教研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研中心定期到教学点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针对分类整理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召集全镇小学教师按学科参加中心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教学点的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研修任务。组织提炼、推广典型的教学经验成果,指导教学点的教师应用经验成果改进教学。”这样的培训更切合农村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着力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困难和问题,对提升这些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关键。临渭区教育局从农村教师中选拔了170名“种子”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并根据农村学校需要,将15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直接建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参与率,使附近农村学校教师也能就近参加工作室活动。工作室将教学常规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起点,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菜单式送教”活动,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临渭区还制订了三年计划,安排170余名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开展跟岗研修,接受名师团队及时、具体、到位的学科教学指导。
为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开始,临渭区全面实施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先后制订了《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方案》和《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办法》。经过精心筛选,选派首批38名小学教师、34名中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优秀支教教师积极传递着城区教育教学理念,使受援学校的常规工作发生了明显改变: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进步了,各种课外活动丰富起来了…… “这些优秀支教老师在交流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促进了临渭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随后,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教师、校长进城交流轮岗,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告诉记者。
通过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名师送教活动现场互动、区内特色现场展示、共同体专题研讨互动等方面显示,临渭区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5年,农村教师发表或获奖的区级以上教学论文成果达860份,有1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农村学校特色日益鲜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一系列工作,农村学校教研逐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同体和工作室的指导下,经历了教研策划、实施和总结的过程,活动主题日渐明确,话题趋于集中,对策贴合实际,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彰显了教学研究对于教学常规的改进作用,农村学校教研悄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良性轨道。
培育优秀管理队伍——
建立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
“ 一个人的前行是孤独的,高峰上不去,高原形不成。高手是要比的,形成优秀团队,让这些优秀教师到潮流中去,到漩涡中去,才能更快成长。”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说。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研修的水平。基于这一点,临渭区于2015年成立了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培育校本研修的优秀管理层。
由闵渭安局长亲自挂帅,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率先挂牌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室的设置、负责人的审核聘用,对工作室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经过自主申报,区教育局严格筛选后,最终选拔了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分学段成立了11个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其中中学段6个、小学段4个、幼儿园段1个。
为了规范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情况,领导小组对工作室的制度作了严格规定:“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时间分规定时间和自定时间,规定时间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其他活动时间由各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工作室业务负责人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按时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工作室成员要安排好各自的工作,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加活动,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行政负责人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严格考勤,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还要求各工作室要建立QQ群、微信群等網络交流平台,实现研讨交流的常态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活动效果和影响。在年度考评后,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甚至撤销,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引起了部分教师的抵触,该怎么处理?”“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学校理念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步,如何处理?”……校长工作室的网上交流平台,已经成为解决长期困扰校长们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给别人出主意,那是对自己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提升;听别人出主意,那就是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怎么看,都是双赢的事儿。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每周半小时的网上交流,及时交流工作心得,交换工作思路,是乔丰年校长工作室的三项基本制度之一。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集中活动,讨论学期计划、商讨课题进展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每学期一周的外出学习,走进省外名校观摩考核。前往山东即墨学习“管理备课”制度,在海南考察“综合实践”,参加了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参观学习实践活动,校长们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都在校长们中间形成共识。
同时,各工作室给每位校长推荐了涵盖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校长们将自己读到的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文章拿出来共同分享。读书让校长们在与教育前辈的对话中静下心来,读书交流让校长们在与同伴校长的交流中沸腾起来。
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自豪地说:“现在好多校长到区上开会的时候,跑到区教育局办公室要求新开设或加入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我们工作室的成效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大家都愿意主动去学习。”
硕果初显——
校本研修魅力无限
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以来,临渭区先后培养“三秦名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16名,省级教学能手98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市级教学能手106名,区级教学能手640名。临渭区骨干教师承担省级讲学讲座185人次,承担跨县区送教或讲座335人次。全区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的教科研成果1600余项。城区学校累计向农村学校捐助资金300多万,教学设备7000余件,图书20万册,免费培训3800人次。农村学校160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有880份教学成果获得了区级奖励。
近三年,临渭区高考一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12.44%提升到16.70%,二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25.44%提升到31.07%,上线人数稳居全市前列。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瑞泉中学共同体成员校陇海中学实现二本上线人数零的突破,规模较小的铁二处中学上线人数突破30人,杜桥中学共同体成员校自立中学各段上线人数也逐年攀升。此外,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展示交流活动获奖达1870人次。
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促使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规划、营造与提炼,打造了临渭区中小学教育发展“同一目标,精彩纷呈”的品牌形象。目前,区内15所学校与省外名校建立教育联盟,省内30所学校与临渭区学校建立教育联盟。2011年以来,累计有12所学校管理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8所学校承担省级现场观摩会19次,市级现场观摩会48次,承担外省区现场考察87次。区内部分学校与韩国鱼尾市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2所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百名校长高层论坛并作大会交流发言。8所学校承担了韩国、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国家教育团体考察交流活动任务。
在默默栽种、静静流深了六年之后,临渭区的“校本研修”让我们看到:教师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能否获得成就,除去教师的个性潜质、内在驱动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持续、关键而又有效的支持。自由生长重要,助推成长同样重要!而校本研修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长效机制,常态运行,全员成长,均衡发展”,临渭区的校本研修成果引领了陕西省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