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诗歌教学自古以来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正因为教诗学诗的教风文风长盛不衰,才有诗客骚人辈出,造就了辉煌的中华诗坛,建筑起宏伟的中华诗歌的金库。如今诗歌教学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中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探寻诗歌教学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诗歌教学行为非常必要。针对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首先是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人语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们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部分,男同学读完剩下的部分。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三、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规律总结
学生对诗歌鉴赏存在害怕心理,语义上具有跳跃性、模糊性,加上考查题型的多样性,就越发使学生对诗歌产生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心理。对诗意的把握还处在意会阶段,想到一点是一点,有的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则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有关知识网络进行梳理。有的则认为初一、初二主要任务是新授好每篇课文,对有关知识点的梳理是初三老师的工作。基于此,许多老师只注重对具体某篇诗歌作零散的分析、简单的感性分析,而很少去对诗歌鉴赏、答题的有关规律进行及时总结和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越是这样,学生就越会感到学习诗歌无所适从,每一次的答题的失败又加剧了这种心理恐惧,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总之,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这样。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上述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首先是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人语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们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部分,男同学读完剩下的部分。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三、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规律总结
学生对诗歌鉴赏存在害怕心理,语义上具有跳跃性、模糊性,加上考查题型的多样性,就越发使学生对诗歌产生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心理。对诗意的把握还处在意会阶段,想到一点是一点,有的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则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有关知识网络进行梳理。有的则认为初一、初二主要任务是新授好每篇课文,对有关知识点的梳理是初三老师的工作。基于此,许多老师只注重对具体某篇诗歌作零散的分析、简单的感性分析,而很少去对诗歌鉴赏、答题的有关规律进行及时总结和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越是这样,学生就越会感到学习诗歌无所适从,每一次的答题的失败又加剧了这种心理恐惧,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总之,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这样。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上述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