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兴趣 能力 培养 效率 教具
一、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数学这门学科是知识间串联很紧密的学科,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环节也要受到影响,他的知识链很有可能在某个点上就断裂了。假以时日,这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就会形成,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面对这样问题的学生,做老师的不要紧张、动怒,要平和冷静、友好地善待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用爱心去浇灌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不是被老师放弃的,更不是被知识所遗弃的,因此建立师生间融洽的感情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多数同学不喜欢死板严肃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轻松的、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教师的授课风格是重要的因素,一个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授课形式等教学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是具有不同感染效果。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作为数学老师往往会不苟言笑,按部就班地讲授,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会死气沉沉。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幽默、时尚、有新意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时代特点。所以教师也应该学习一些流行的语言应用到教学之中,拉近师生间的语言距离,他们会觉得学习是很愉快的。
二、注重加强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一)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二)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合理利用教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二)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兴趣 能力 培养 效率 教具
一、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数学这门学科是知识间串联很紧密的学科,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环节也要受到影响,他的知识链很有可能在某个点上就断裂了。假以时日,这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就会形成,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面对这样问题的学生,做老师的不要紧张、动怒,要平和冷静、友好地善待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用爱心去浇灌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不是被老师放弃的,更不是被知识所遗弃的,因此建立师生间融洽的感情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多数同学不喜欢死板严肃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轻松的、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教师的授课风格是重要的因素,一个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授课形式等教学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是具有不同感染效果。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作为数学老师往往会不苟言笑,按部就班地讲授,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会死气沉沉。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幽默、时尚、有新意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时代特点。所以教师也应该学习一些流行的语言应用到教学之中,拉近师生间的语言距离,他们会觉得学习是很愉快的。
二、注重加强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一)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二)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合理利用教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二)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