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秦国和秦朝的历史上,有两个名声显赫的人物,这就是吕不韦和李斯。他们一先一后,担任丞相,主持秦国政事,为秦国的强盛和灭六国及建立统一的大秦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吕不韦、李斯的人生结局并不圆满,吕不韦自杀而死,李斯身具五刑腰斩于咸阳街头。他们怎样由功臣变为罪人?如何看待吕不韦、李斯的人生悲剧?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启迪吗?
商人只富不贵,吕不韦弃商从政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之人,都在年轻时代立下志向,这是激励、鼓舞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吕不韦、李斯也在年轻时立下了志向。
先看吕不韦。吕不韦出身于商人之家,其父因经商发财,“家富万金”。吕不韦也是经商高手,他靠着“贩贱卖贵”,积累了千金家财。然而,正当吕不韦的生意蒸蒸日上,一片光明之际,他却在邯郸做出决定,弃商从政,并把定立国君作为自己的目标。吕不韦为什么改变自己的志向呢?原来,他发现经商虽然能成为富翁,但是,商人只富不贵,政治地位并不高。吕不韦要做既富且贵之人,必须走仕途之路。吕不韦还了解到秦国的政治状况,当时老太子安国君尚未继王位,对立谁为嫡嗣犹豫不决,而其子异人因母亲的失宠被派到邯郸为人质,吕不韦认为可以利用异人进行政治投机。他用商人的口气说道:“此奇货可居!”当时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无子,却能在安国君面前说一不二,吕不韦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带着重礼,只身入秦,游说华阳,使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干儿子,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嫡嗣。当秦昭王和安国君相继去世后,异人名正言顺地成为新国君。异人称王,自然忘不了帮助他的吕不韦,他颁布的第一个诏令,就是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封吕不韦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食邑,吕不韦集官、爵、封地于一身,在秦国少有。
吕不韦凭借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秦国形势的准确判断,定立国君成功,一举登上丞相高位,掌控了秦国朝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如何评价吕不韦的所作所为呢?
首先,吕不韦敢想敢干,在战国特定的环境下用金钱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进程。虽然他靠的是赤裸裸的走后门,经济行贿,从道德层面看是不可取的,然而,立异人为嫡嗣的成功,解决了秦国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潜在危机,防止了内乱,客观上有利于秦国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吕不韦以定立国君,执掌秦国大政为人生目标,可谓志向高远,但他却是从商人“赢利”的角度观察问题,唯利是图。最初,他见了异人,先说“奇货可居”;又回到家与父亲商议。《战国策》记载了吕不韦和父亲的对话:问:“耕田之利几倍?”答曰:“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曰:“百倍。”又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答曰:“无数。”吕不韦与其父对话,句句都是如何赢利。正是父亲所说立国君可赢“无数”利,坚定了吕不韦搞政治投机的信心。
吕不韦以“赢利”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为达到目的,他甚至把自己的妻子赵姬送给了异人!从结果看,吕不韦成功了,而且在秦国执政期间,显示了卓越的才干。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时,吕不韦却丧失理智,一步走错,陷入灭顶之灾。
吕不韦的人生悲剧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办事精明果断,担任秦国丞相、辅佐嬴政期间,更有不俗的政绩,如果一切顺利,吕不韦的人生将会圆满谢幕。然而,他却走上了人生歧路。吕不韦错在哪儿?错在他没有处理好与赵姬的关系。
本来,他当初为了增加政治投机的保险系数,在邯郸将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回到秦国,顺利当上了秦王,赵姬为王后,吕不韦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果吕不韦至此彻底了结与赵姬的情缘,应该是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哪知吕不韦对赵姬还一往情深,赵姬对他亦恋恋不舍,《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尤其异人死后,赵姬守寡,吕不韦更是堂而皇之地出入后宫,肆无忌惮,这一切都被已经长大懂事的嬴政看在眼里,一场灾祸悄悄蔓延!“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是堂堂的一国丞相,他这样不检点,让朝廷官员、民间百姓该怎么看?精明的吕不韦也意识到自己走错了一步,“恐觉祸及己”,大事不好!如果他就此止步,事情也许还不太糟糕,但是他自作聪明,想做一件对得起赵太后的事,引进大阴人,代替自己陪伴赵太后,谁知引狼入室,办了一件愚不可及之事。是个野心家,他和赵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企图干掉嬴政,篡夺秦国大权。并在嬴政亲政之时,发动了军事政变。
吕不韦在 事件中虽然严重失职,但是他如果果断抉择,协助嬴政平定叛乱,事情还会有转机。但是,他竟然对 毫无动作,是嬴政亲自发兵平定了叛乱。
吕不韦的观望和钻营投机心理,使他丧失了最后一次改变处境的机会。尽管嬴政和他之间有微妙的关系,但嬴政还是下决心免除了吕不韦的相权,并让他回到封地洛阳,在那里可以享用十万户租税。应该说嬴政还是给吕不韦安排了舒适的晚年生活。谁知吕不韦到洛阳后又耐不住寂寞,广泛交结六国人士,家中酒席不断。《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吕不韦的活动被政治警觉十分敏感的嬴政得知,嬴政终于感到必须对吕不韦采取最后的一招了,他向吕不韦发出信件,告诉他,你对秦既无功又无亲,不要留在洛阳,全家迁往蜀地!面对这样一封绝情信,吕不韦无言可辩,他后悔自己的一再失误,觉得一切都晚了,于是喝下毒酒自杀身亡。
吕不韦在为政上足智多谋,堪称高手,但在情感上出了差错,他为情所困,为情所扰,加之他习惯以商人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看风使舵,见利就钻,终于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老鼠哲学”让李斯身败名裂
再看李斯。与富有的吕不韦相比,李斯家境贫寒,他出身上蔡“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为郡小吏,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一开始就讲述了李斯“仓鼠一叹”的故事。
在李斯办公处附近的厕所里,常有一些老鼠跑来跑去,这些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到惊吓赶忙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养得又肥又大。李斯见到同是老鼠,却是两种境遇,一种又臭又脏,很狼狈;一种又肥又大,很舒坦。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于是叹息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对老鼠的感叹,可称“老鼠哲学”。
如何看待李斯的话呢?
此话有反传统的味道。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思想,认为“君子固穷”、“安贫守贱”。即满足自己的处境,貌似清高,实则缺乏进取心、上进心。李斯认为,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这种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满足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从这个角度看,此话有一定道理。不过,李斯把自己的志向与仓鼠相比,想当一只坐食仓粟的大老鼠,品位实在不高。事实证明,李斯的一生就是以“老鼠哲学”支配自己的行动,像老鼠那样善于钻营,善于保存自己。李斯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与他狭隘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自私自利思想有着直接关系。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斯决定进入政坛。他不是富翁,不能像吕不韦那样花钱搞政治投机,他先去拜师学艺,增长本领,向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学帝王之术”,为后来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李斯完成学业,向老师告别时,再次表露了自己的志向,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意思是: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李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要努力奋斗,追求功名富贵,改变自己卑贱、贫穷的地位。
可以说,苦于贫贱而追求富贵,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富贵和保持富贵,这就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既是他人生志向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根源。
李斯抱着这样的信念来到秦国,凭借学到的“帝王之术”,帮助秦王嬴政谋划灭六国的战争。统一后,又帮助秦始皇建立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展示了出众的才华,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其官职步步攀升,从长史、客卿、廷尉,最后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丞相。秦始皇对李斯的贡献十分赞赏,与他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结为儿女亲家!
就李斯而言,经过自己的奋斗已实现了功名富贵,其内心是不是满足了呢?有一年,担任三川郡守的长子李由回到咸阳,李斯举行盛大家宴,“百馆长皆前为寿,门前车骑以千数。”面对如此盛大豪华的场面,李斯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他说:“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这话的意思是: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这段话是了解李斯内心世界的重要材料。第一,李斯很清楚,自己能够有荣华富贵的今天,全靠秦始皇的提拔,他对秦始皇是感恩戴德的。第二,李斯既说“物禁大盛”又说“物极则衰”,说明他明白“月盈则亏”的道理,他的困惑是,荣华富贵有了,我的下一步将归向何方?其实,这时已经60多岁的李斯若是真的聪明,告老还乡才是明智的选择。可惜的是,他和吕不韦一样,没有把人生之路走正、走好,贪恋富贵,结果晚节不保,葬送前程!
李斯的人生悲剧
如果说吕不韦的人生之路不圆满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情感问题,那么李斯则是在名利富贵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进而落得更加悲惨的下场。
李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呢?
李斯所信奉的是“老鼠哲学”,即千方百计保住荣华富贵。为此,他处处迎合秦始皇。且不说他随秦始皇出巡到处立碑刻石,歌功颂德,在震惊历史的焚书坑儒事件中他的表现更是十分恶劣。焚书的起因是讨论管理国家的方法,博士淳于越提出在偏远地区可以分封子弟为王,是作为郡县制的补充形式,并非实行西周那样的全面分封(汉以后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究竟实行与否,本来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李斯却小题大做,视这种主张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提出了摧残文化的焚书建议,加剧了秦的社会矛盾。在坑儒事件中,李斯又一反常态,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不加任何阻拦,听任秦始皇被方士蒙骗,实际上是一种失职的行为。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司马迁所批评的“阿顺苟和”。
李斯的彻底蜕变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动政变,欲改变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杀扶苏。论当时李斯的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对赵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荣华富贵,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在赵高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之下,李斯终于被拉上贼船。政坛强人李斯,无计可施,只有“仰天长叹,垂泪太息”,感叹命运不济。
李斯原以为和赵高搞在一起就可以保住荣华富贵了,其实大错特错。赵高在杀害了扶苏、蒙恬、蒙毅;杀害了秦国诸公子、公主之后,又把屠刀对准了李斯,他们罗织李斯谋反罪,将其投入死牢。行刑的时刻到了,李斯和次子被押出牢门,他无比伤感,对儿子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具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说罢,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李斯的人生悲剧在于他贪恋功名富贵,其实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完全可以衣锦归乡,而且他也意识到“物极则衰”,但是,“老鼠哲学”支配了他的行动,他相信“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不愿意激流勇退,见好就收,结果成了赵高的帮凶,最后自食恶果。正如唐人胡兽在《题李斯墓》诗中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古往今来,贪恋富贵,唯利是图之人总没有好下场。由于他们的私心埋藏很深,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凸现,但到权大名高时,到生死考验时,其阴暗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露出来,最后将自己拖入泥潭。吕不韦、李斯的人生悲剧不就是深刻的教训吗?
(摘编自《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孙立群著 中华书局 2007.4定价: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