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下所谓的差生,绝大多数本无思想问题,是学业接受能力问题。承认人的差异性,难道承认不了学生的差异性?当教师以一腔热情投入教育工作时,为何不是为一点小的收获而幸喜,却失意于对完美的追求上?教育中追求完美是一种理想,可以为理想而努力,却不可沉溺于理想中。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事实上,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教师的一腔热情就会转变成一腔埋怨,进一步寻找开脱自己的理由,最后“茅塞顿开”——都是差生的错。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智力相差并不大,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智力相差不大是个事实,可另一个事实却是:智力因素是个综合因素,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差并不代表智力差,因为它更多是记忆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态度却是捉摸不定的,往往见到学习态度很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然后,家长和教师就下了一个很不负责的定论:没有努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时觉得很是冤,明明自己努力了,得到的却不是安慰而是责骂。谁能要求森林中每一棵植物都是一样的高度,谁能要求草原上每一种动物有一样的速度?那有什么理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一致的目标,何况这种目标只是分数。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发生在生态系统中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原生态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有一个生存法则,即不管用什么方法生存,都是要适应环境,而应试教育却很少去考虑今后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学习问题,演变成思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教育理想失落的一个负产品。可扪心自问,“你的班里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学生?”学生进入校园是希望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的,不是等待着“伯乐”们把他划类的,校园中应该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推向“差生”的类别然后放弃。教师有时被教育理想冲昏了头脑,在教师的思想中尽是理想化的学生和自己偏爱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一声令下,好比军令如山倒,学生会无条件地服从,这是天真的想法!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主体,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让一个人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如果教育中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才是无药可救的教育,因为它成为了一个复制工厂,不再是开满思想之花的校园。在提倡个性化教学的今天,其实教师最为害怕的就是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张扬。虽然个性也需要一定的约束,但是个性代表着思想的独立见解,独立见解是教师最为害怕的,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老师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反驳自己的命令有损自己的威严。教师应该更豁达些,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是件好事,虽然并不一定正确,但总比没有思想要好。就像民主的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比专制总要进步得多,教育切忌因噎废食。
教育的爱并不仅是对可爱之生的爱,教育的真爱是要对不可爱的学生的爱。要对“我班级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真正爱起来,关心他,不是出于功利和安全的目的,而是发自己内心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有意见,发表意见是很正常的需要,但不可把学生的行为推向更为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可以说,许多“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一步一步无情把他推倒的,教师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是想要变好的良好的愿望,只是没有得到发现和培育。在一味的冷漠中生活的学生,他那敏感的心怎么可能经受得起。“差生”是教师逼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产生变好愿望的时机,不能因为学生犯了一点过错就否定甚至打击他,没有完全自觉的学生,正如没有完全自觉的成人一样。学生会犯错,这与人每天要饮食一样正常,切忌小事化大。一个具有强烈愿意变好的学生,偶尔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在此时要做的事就是合时宜合度地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必须承认,许多问题并不是学生故意想违犯的,而只是一时冲动或无意所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存在。没有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听话,但是教师要有信心使他们爱上学习,爱上班级!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草塔中学)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智力相差并不大,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智力相差不大是个事实,可另一个事实却是:智力因素是个综合因素,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差并不代表智力差,因为它更多是记忆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态度却是捉摸不定的,往往见到学习态度很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然后,家长和教师就下了一个很不负责的定论:没有努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时觉得很是冤,明明自己努力了,得到的却不是安慰而是责骂。谁能要求森林中每一棵植物都是一样的高度,谁能要求草原上每一种动物有一样的速度?那有什么理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一致的目标,何况这种目标只是分数。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发生在生态系统中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原生态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有一个生存法则,即不管用什么方法生存,都是要适应环境,而应试教育却很少去考虑今后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学习问题,演变成思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教育理想失落的一个负产品。可扪心自问,“你的班里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学生?”学生进入校园是希望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的,不是等待着“伯乐”们把他划类的,校园中应该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推向“差生”的类别然后放弃。教师有时被教育理想冲昏了头脑,在教师的思想中尽是理想化的学生和自己偏爱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一声令下,好比军令如山倒,学生会无条件地服从,这是天真的想法!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主体,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让一个人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如果教育中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才是无药可救的教育,因为它成为了一个复制工厂,不再是开满思想之花的校园。在提倡个性化教学的今天,其实教师最为害怕的就是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张扬。虽然个性也需要一定的约束,但是个性代表着思想的独立见解,独立见解是教师最为害怕的,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老师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反驳自己的命令有损自己的威严。教师应该更豁达些,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是件好事,虽然并不一定正确,但总比没有思想要好。就像民主的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比专制总要进步得多,教育切忌因噎废食。
教育的爱并不仅是对可爱之生的爱,教育的真爱是要对不可爱的学生的爱。要对“我班级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真正爱起来,关心他,不是出于功利和安全的目的,而是发自己内心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有意见,发表意见是很正常的需要,但不可把学生的行为推向更为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可以说,许多“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一步一步无情把他推倒的,教师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是想要变好的良好的愿望,只是没有得到发现和培育。在一味的冷漠中生活的学生,他那敏感的心怎么可能经受得起。“差生”是教师逼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产生变好愿望的时机,不能因为学生犯了一点过错就否定甚至打击他,没有完全自觉的学生,正如没有完全自觉的成人一样。学生会犯错,这与人每天要饮食一样正常,切忌小事化大。一个具有强烈愿意变好的学生,偶尔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在此时要做的事就是合时宜合度地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必须承认,许多问题并不是学生故意想违犯的,而只是一时冲动或无意所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存在。没有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听话,但是教师要有信心使他们爱上学习,爱上班级!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草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