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以上的这些文字无非是为了说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针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指导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讲得好:马牵到河边,却并不能强迫它喝水。确实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二、创设浓郁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第一,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为学生家长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
第二,借助班级图书角积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阅读环境中对读书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有效阅读的习惯。
2.保证时间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一,首先我們学校每天中午有三十分钟课外经典阅读时间,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这样我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第二,其次,要有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随时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兴趣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 号召学生阅读各类书籍,从而广泛受益。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我常根据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指导,这样能有效促进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阅读的相关性。课内阅读是学生的主战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扩展与补充。为此,我常结合课文学习,以课内带动课外。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阅读
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效果的保证。指导阅读时,我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效仿。大致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第一,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第二,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第三,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四,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第五,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第六.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开展笔记展评—读书笔记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读书笔记。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 。
2.进行阅读交流—读书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组织各项竞赛—演讲比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问渠清得哪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激趣—促读—指导—展示”。课外阅读指导四部曲已经浅显了它的效应,孩子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进了书香世界,爱上了课外书,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讲得好:马牵到河边,却并不能强迫它喝水。确实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二、创设浓郁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第一,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为学生家长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
第二,借助班级图书角积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阅读环境中对读书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有效阅读的习惯。
2.保证时间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一,首先我們学校每天中午有三十分钟课外经典阅读时间,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这样我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第二,其次,要有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随时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兴趣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 号召学生阅读各类书籍,从而广泛受益。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我常根据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指导,这样能有效促进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阅读的相关性。课内阅读是学生的主战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扩展与补充。为此,我常结合课文学习,以课内带动课外。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阅读
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效果的保证。指导阅读时,我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效仿。大致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第一,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第二,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第三,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四,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第五,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第六.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开展笔记展评—读书笔记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读书笔记。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 。
2.进行阅读交流—读书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组织各项竞赛—演讲比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问渠清得哪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激趣—促读—指导—展示”。课外阅读指导四部曲已经浅显了它的效应,孩子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进了书香世界,爱上了课外书,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