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舟”在数学美育之“河”中探航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认为这样做有用处。他之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环境、机械重复的过程,符号化、单一的内容,那怎能谈得上有何创新呢?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让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应用。”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备课中将数学中的美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 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教材中发现美,保障心灵创造的自发性
  数学中的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采的。如: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美、准确美;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美、和谐美;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明晰美;自然数列的有序美、严谨美等等,都是数学美的体现。所谓创造,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美点”,通过展示、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发现其美的存在,感受到美的氛围,激发心灵创造潜力的自发性。如:六年级简单的统计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先初次体会该图具有有序、协调、匀称的和谐美。然后,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横轴和纵轴具有有序美、匀称美;从该图所反映的情况得出简洁美、明晰美。再让学生为本校制作佳佳服务部一月销售图,从数据的收集到制成简单的统计图,无疑又是一种创造,这过程具有巨大魅力的奇异美。通过教师捕捉美、学生发现美等一系列活动,在这种和谐、愉悦、美的环境中,消除了学生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 激发了学生珍贵的来自心灵的创造潜力与萌芽的自发性,对于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探索中感悟美,促进心灵创造的整和性
  整和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才的标志就是具有整和的创造力。整和性就是指整体的把握外来信息和内心体验,赋予新秩序,使之形成整体的意象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这就能协调我们思维的灵活性与新颖性,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首先让学生计算观察循环节各位数的有序地依次反复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讨论1÷7、2÷7、3÷7……的商,我启发学生从美学观点出发,通过1÷7所得的商的整体观察,就会发现它是以0.142857循环,2÷7是以0.285714循环,不断调整学生凌乱、琐杂的思維,促进心灵的整和,从而在有序的排列中,得出其它几题的商是多少,并找到其规律。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不仅学得知识,感悟到数学的序列美和简洁美的同时,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计算、观察、讨论、整和中得以实现。
  三、情境中欣赏美,发展心灵创造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创造性的想象中必然伴随着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思考和评价。因而能够创造出新颖的、奇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意象。因此,要让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孕育创造欲望,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接感知感受美,在愉悦的情境中欣赏美,从而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中,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物初步的感知中发现美,在动手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对称美的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制作,让学生在声、情、画美的意境中欣赏运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建造中外名建筑:雄伟的天安门城楼、神圣的天坛、线条优美的爱菲尔铁塔,幽雅的苏州园林…… 伴着轻音乐和简洁的解说词,学生陶醉在此声、此画、此情、此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留在脑海中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更是一个个联想翩翩的再造意象。
  四、实践中创造美,生发心灵创造的独特性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而 美育 能够极 大地促进独 创 性 的 发展。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阔的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也为创新现象和创 新 思维提 供丰富 的原料。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复习”后,我让学生用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坛,面积8平方米, 通过现代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计算机屏幕上设计、勾勒、制图、一幅幅五彩缤纷、独具匠心的美丽的图案油然而生。通过动手实践,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开辟了新天地。
  总之,将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中情绪高涨地学习、探索、创造,生动主动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创造性的收获;寓情于美,使学生在 情感上 产生 共鸣,因乐学而乐创;寓意于美,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鼓起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寓行于美,能使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点燃智慧的火花,勇于创新,善于 思考。使 “ 创新之舟”在数学美育“之河”中探航,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考核题型,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旨在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联系的认识能力和重点内容的提取能力。本文从认真审题、掌握正确解题步骤和将应用题联系实际生活三方面讲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逻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有效性  小学
期刊
几何直观在数学中无处不在,我们依赖几何直观,可以加强对数学的思考,对数学的理解;能引出數学的发现,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技巧;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多样性;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简约美、结构美……因此,保护学生先天的几何直观潜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水平,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一、借助信息技术经历抽象过程,为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著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别是古诗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精美语句,积淀了古人深沉含蓄的情感世界,富有中华民族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在古诗词中蕴藏了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均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中,优美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得课堂文化氛围浓郁,不仅发扬了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含蓄内敛的古诗词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从而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情境教学法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就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革新,传统的小学教学质量已经不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成为了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而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解题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更表明了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高低,需要我们的重点关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高 解题能力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期刊
【摘 要】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习惯和一生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阶段农村地区初中的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地区 初中教师 养成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硬件投入的加大,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学生的思想,特别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
期刊
【摘 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多联系,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变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轉变老师观念,提高自身素素养,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受到教育,做到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关键词】学生 老师 喜欢 教学效果  有人说:教学效果与师生关系的亲密度成正比。这句话,笔者深信不疑。试问,一位在学生中有威望,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期刊
【摘 要】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能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内容,以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是发展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文明的必然环节。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中如何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程建设 小学语文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需要该民族结合实际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想要不断地发展进步一方面要继承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