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家在《时代》的最初亮相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岸英回到中国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
  首先是毛岸英的出场:
  延安空中飞来苏联的运输机,尽管这里一直高调否认与莫斯科有任何正式联系。飞到中国共产党首都的飞机,运来医疗设备,两名俄国医生,还有一位高个子的中国青年,他叫毛永福——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次子。
  毛青年穿着长统发亮的俄国黑色皮靴,毛线紧身外套剪裁得体,与延安同志身上鼓鼓囊囊的棉衣形成鲜明对照。他今年二十四岁,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俄国,在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五年从中部地区向西北长征期间,他就前往了那里。他的哥哥目前仍留在苏联首都。
  《时代》此处写得不准确。实际上,这位抵达延安的高个子中国青年,应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他于1945年底随两名苏联医生回国。毛岸英曾用名“杨永福”,而非“毛永福”,他是在1936年到法国,1937年到莫斯科。毛泽东的次子是毛岸青,到1947年才回国,曾用名“杨永寿”。
  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关系一直显得微妙。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斯大林在中共党内全力支持的不是毛泽东,而是王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王明不再显赫,而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退出了中共领导核心。《剑桥中华民国史》在叙述抗战期间斯大林与中共、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演变时,曾有一段很有概括性的叙述:
  整个战争期间,中共或者称颂和维护苏联,或者保持沉默。但显然毛是独立行事的,并且有理由对俄国人的许多做法深为不满:战争初期只援助国民党,1939年德苏条约,1941年对日中立条约,继续并只是偶尔批评地承认蒋介石。他或许怀疑斯大林确实对他本人作为第一个未经克里姆林宫帮助和认可而获得权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对他的政策,以及首先对中共的胜利前景心怀疑虑。在无疑是毛经心(精心)作出的決定中,中共七大几乎完全无视苏联和斯大林。
  王明淡出,毛泽东崛起,斯大林对之显然不会感到高兴,但是历来推崇实用的斯大林,不能不接受这一巨大的现实存在。此时,将一个健康的、已经成为一个小伙子的毛岸英,率先送回到毛泽东身边,应该有斯大林的深思熟虑。我猜测,他在做出一种姿态,欲以这种典型中国式的情感策略,来缓和或修补他与毛泽东的个人关系,从而赢得毛泽东的回报,使他能对中共继续施加影响,进而在未来争夺中国的世界博弈中,战胜冷战的对手——美国。
  随着时间推移,事实证明,斯大林又走了一步好棋。
  四年后,1949年11月,毛泽东前往莫斯科为斯大林七十周岁祝寿,并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一番艰难的谈判努力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结盟,从此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系列亲近苏联的举动,令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为之震惊而失落。有的专家本来曾寄希望毛泽东有可能成为“远东的铁托”,像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一样,具有社会主义大阵营里的独立性,敢对斯大林苏联说“不”。他们的预测落空了。或者说,属于过于提前的预测。毛泽东真的成为另一个铁托,敢于对苏联说“不”,并且关系破裂,发展到刀枪相见的程度,要到十年之后。
  江青亮相
  在《毛的一家》报道中,接着出场的依次是江青、杨开慧、贺子珍:
  毛家的另一个成员,秀丽、苗条的毛泽东夫人,计划离开延安,到重庆去治疗牙齿,问她是否会与蒋介石夫人见面,毛夫人笑笑,说:“我希望能见面。”八年前,她一直生活在国民党的地区,当时她是上海名叫蓝萍的女演员,一位中国的电影明星。她为政治放弃电影,决定前往延安。一九三九年,在延安,她成为毛主席的第四任妻子。
  这位共产党领袖的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在他十四岁时为之挑选的一个农村姑娘,他后来没有接受。第二任妻子是教授的女儿、忠诚的杨开慧,在莫斯科念书的两个儿子的母亲。第三任妻子是军队宣传员、身体虚弱的贺子珍,据说她为毛生了五个儿子,内战期间,为了安全,把他们都留给了农妇们照顾,从此他们失去了联系。一九三八年,毛与贺分居,后来离婚。为安慰前妻贺,她被送到莫斯科。(《时代》,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一日)
  据查阅,这应是江青在《时代》上的初次亮相。自延安结婚之后,在很长时间里,江青并不公开参加政务活动,西方媒体关于她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时代》这则报道虽然简短,却也属难得史料。
  江青自这次在《时代》上出现后,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毛泽东一次又一次成为封面人物,《时代》在报道毛泽东时,也一直把关注目光放在江青身上,她的照片也时而相伴出现。
  江青成为报道主角,则是在1977年3月21日的《时代》。这一次,江青成了封面人物,是宋美龄之后的另一位中国女性。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其他文献
常听说“生财有道”“治国有道”,甚至“盗亦有道”……究竟这老子《道德经》等先贤及经典著作中所推崇的“道”是什么?为什么一谈到与成功有关的话题,人们往往用“有道”来表达敬意?  读了当代著名编剧陈文贵先生编写的《赵氏孤儿》,我似乎隐约领悟到了一些“道”的内涵,体会到了一些“道”的魅力。  害人境界也有高低。  奸臣屠岸贾欲置赵朔于死地,但他并非惯常小人伎俩——利用自己的權势在国君面前进谗言——相反,
读《明史》,有两件事颇可注意,李自成年幼牧羊,后来“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斗狠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死地,脱去为屠”。张献忠是军人,因为犯法当处死,但是“主将陈洪范奇其相貌,为请于总兵官王威,乃逃去”。这两人的逃逸都是因为基层官员处置不当。分析明朝败亡的文字太多了,孟森先生简要写过“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认为“至崇祯朝遂以亡明,盖由外困于建州,内民生日蹙故耳”。他也谈到明代军事制度的失败
将情绪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有助于我们对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社会行动的内在逻辑获得新的理解,例如,为什么作为一种情绪的气在冲突中极为常见,为什么诉苦成为社会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什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舆情民意能够影响司法审判?  当然,不仅消极的情绪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例如,父母通过微笑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服务人员通过微笑增加对顾客的吸引以提高
刘邦的优势  刘邦这支队伍,草创初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绿林响马都不如。即便后来打了几场胜仗,也还不是一支像样的队伍,比起朝廷正规军和严整的项家军,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但刘邦不仅自信满满,而且能屈能伸,即便濒临绝境,也绝不服输。前期的攻打襄城,后期的奔袭咸阳,都中了范增的圈套,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无胜算,可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所畏惧地驰骋开来。  刘邦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得益于他没有贵族子弟身上常
隋唐以来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力图将有知识有才智的士人选拔上来,以取代世袭官员。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中又建立起弥封、编排、誊录、锁院等制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这个变革过程到宋真宗朝完成,科举考试的形式已趋完备。尔后,宋人将变革的眼光投向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人科举考试,独重进士科。进士科试三日,内容分别为帖经、诗赋、策论,唐人往往根据诗赋优劣定取舍。宋初承袭唐朝,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
在后人的眼里,贺知章的命真好。  首先,他是古代诗人里最长寿的一个。他活了86岁,比南宋时的陆游还多活了一年。其次,他仕途一帆风顺,做了近50年的官,别人都是伴君如伴虎,他却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有什么事都要听听他的意见。  他退休时,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去送,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当时造成轰动,在中国文坛上也留下了千古佳话。甚至在他去世后,新皇帝唐肃宗还觉得他生前的官不够大
弗兰克和他的两位同学在家门口玩游戏。一个同学忽然说:“我爸爸是团长,全团人都必須听他的。” 另一个同学不屑一顾地说:“我爸爸是师长,全师人都必须听他的。”他们说完,似乎都在等着弗兰克表态。弗兰克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爸爸都比不上我爸爸,都得归我爸爸指挥,叫他们坐下就坐下,叫他们低头不敢仰脸。”“那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呢?”两个同学齐声问。弗兰克回答:“理发师。”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来总理应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十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邀请,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对这些国家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非洲,是当时中国外交的一次战略行动,其目的在于打破美苏对我国的孤立,大力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增进同非洲国家之间的友谊,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在清朝早期的历史里,一个汉人要想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往往要比满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即使偶然成功了,也还要随时看满人皇帝的脸色,将自己变成帝王们政治网图中的一颗“棋子”,战战兢兢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岳钟琪就是这样一颗有名的“棋子”。  岳钟琪从同知到游击,从副将到左都督,从四川提督到川陕总督,一路写满了战功,写满了出生入死的经历。他一生都在为清朝的边疆巩固和安全打仗,他为之服务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