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的“味”是读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彰显文字的魅力。
  一、品读——让《春》生机盎然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品读教学入手。”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伴着舒心的音乐,配上美丽的画面进行范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使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春的美景中,忘情地感受文章内涵,尽兴地体味思想感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进行适时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沉入到春的意境中,陶醉于美丽的春光,感染于洋溢的诗情,被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雷伯第斯说“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是好的教法。”《春》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于是,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入情入境,在品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授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嫩草争春(春草萌发)、鲜花闹春(春花烂漫)、和风拂春(春风和悦)、细雨润春(春雨适时)、人喜迎春(春到人迎)。美丽的名字让我意识到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然后让每个小组反复朗读后讨论:你们拥有的画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语言美在哪里?于是,在朗朗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和激烈的争辩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好奇心被激发:写草抓住长态、质地、色泽、长势,一个“钻”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旺盛,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偷偷的”拟人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草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春草勃发;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蜜蜂闹、蝴蝶飞,动静结合,虚实联袂;引用、比喻让春风温暖、柔和;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综合运用让春风有形、有色、有味……语言还美在: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此时我深深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学生对一块块“新大陆”的发现让语言品味变得有滋有味。
  二、悟读——让《风筝》飞出篱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他们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鲁迅的《风筝》时,课前学生虽對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但课上我没有急于讲析,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放手让他们发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学生在朗读中认真审视、思考、体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第一段中“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偶尔”有何用意?“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中“毫不忆及”如何理解?它是不是一个成语?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作者为什么说“悲哀无可把握”?
  这些问题,参考书、资料书都没有涉及到,这些都是学生真正感到疑惑的问题,面对问题生成的新课堂,我没有直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肤浅解答、生硬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感悟文本,给学生以必要点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感悟文本中得到了圆满解决。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步步加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使他享受到了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
  课堂上我很是疑惑:所有提出问题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涉及到“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这一问题,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全班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举手回答。此时我深受触动:长久以来自设的篱墙并不存在,自己一直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鲁迅的文章,自己对课堂的许多预想都是不需要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情绪因素不同,只有让他们在“悟读”文本时大脑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一定会出现让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情形。这种“生成性”的任务,要比课前我设定的显性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议读——让《羚羊木雕》走进生活
  皮亚杰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投石击水,来推动课堂的波澜向高潮发展。学生的大脑在受到课文信息刺激之前,对课文的思维常处于平静状态,课上可根据内容需要设置“投石激水”的问题,使学生大脑由于信息刺激产生兴奋,再因势利导,将兴奋点向面辐射,触动学生,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羚羊木雕》时,学生朗读课文后,我向学生提问:“课文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觉得谁更有更大的责任?”以此激起学生思维。再以“从作品的人物思考,引用课文内容说明”的提示和要求,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说出了如下答案:1.责任主要在父母,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友谊的象征,爸爸已经将木雕送给“我”了,“我”有权处理;父母在送给孩子东西时应该讲明木雕的贵重,不能随便转送,事情发生后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可让孩子自主处理或协助孩子处理好。2.责任主要在“我”,“我”处事欠成熟,贵重物品赠送别人之前应先征求父母同意;木雕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饱含父母的深情,怎么还能再转送呢?小孩子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做事,很多时候要多听听父母的教导……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或者身边的同龄人、父母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我”,吃一堑长一智,许多事在做之前要先和父母沟通,这样才能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生:“妈妈”,先听听孩子的心声,再决定你要怎么办。
  生:“爸爸”,在你送我羚羊木雕的时候要告诉我它的贵重,更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教给我为人处世的原则。
  生:“我”,友谊>金钱 生命。为什么这样放弃朋友的友谊?
  生:“爸爸”,不要让你的孩子拥有了贵重的羚羊,失去了最好的伙伴。
  生:“奶奶”,你是一个好奶奶,只有你理解“我”,“我”需要你们所有人的理解。
  生:同伴们,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生:所有的父母、老师们,很多时候请多一点耐心和时间,听一听我们的心声,我们需要倾诉,你们需要倾听。
  ……
  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重对话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思考、合作、解决。使我们教师手中的教科书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在教学中不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的发言很多时候会让人肃然起敬,暗暗叫绝。突出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认识和感悟,让学生立足生活,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总之,“品读、悟读、议读”以读品味、以读悟情、以读议理,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诗意,更具有韵致。
其他文献
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开始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强化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将其贯彻为“语文核心素养”,并且细分到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相辅相成,虽然是层层深入的关系,但绝不可厚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明确了学生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开始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初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锻炼了初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深化了初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掌握,有效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突破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44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
2017年的高考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今年亦是如此。笔者仔细分析今年高考作文,发现现在的作文对于时事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才,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因此,学生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变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们将时事很好地融入到作文中去,从而提升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
新课改背景下,情景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阅读教学形式化严重,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等等,这都影响着情境教学法的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特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小说阅读教学中。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1.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
自古以来,谁可离开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行,指人的出行。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习俗——交易运输习俗。为此,我们选定了“交易运输民俗”这一探究课题。整个课题分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采用分组搜集资料、本组分析、分组交流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  1.确定探究具体内容:⑴市、商的民俗;⑵市、商民俗标志;⑶交通运输的民俗;⑷高中课文中出现的交易运输民俗。  2.分四个兴趣组,推
主题出版类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编  商务印书馆  深圳报告:改革开放40年前沿记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李舫 主编  商务印书馆  微观深圳  胡野秋 主编  商务印书馆  春天的画卷——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连环画集  尤劲东等 绘  连环画出版社  变迁与启示:改革开放四十年化解社会矛盾
初中部编新教材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较之苏教版而言,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为的是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文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笔者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结合部编教材的新体系思想,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文言共生,从而能够有感有悟,得能得法。  一、兴趣为先—文言共鸣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普遍印象是晦涩难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字带文,死记硬背,
摘 要:后进生在班级里得不到班主任的关注、关心和引导,就会导致后进生难以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想使后进生越来越少,应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时,提高对后进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付出足够的耐心,对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耐心教导,使后进生在成长中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引导和教育,由此感化后进生,并且通过运用后进生转化策略,使后进生积极听从班主任的管理和教导,从而推动后进生更好地成长、发展
矿大附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推广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家庭引导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注重发挥社会平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社会活动中。  学校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切性”和“阶段性”,让传统文化教育以“有趣”的面貌呈现在学生
摘 要:随着教育界的体制改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在小学教学阶段,思政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通过对思政课堂教育现状的观察,却发现当下的素质教育课堂现状存在些许弊端,制约着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为了保障小学思政课程可以发挥出育人的全部价值,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堂进行更加缜密的设计。本文将围绕小学思政课堂的开展现状和发展策略来展开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空间的探索。  关键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