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高等教育借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为例,从中外合作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国际学术合作、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对影视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影视;高等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辐射作用,深化对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①中国的影视高等教育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推动了自身的教学改革,为一流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且有意义的探索。
  本文将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为例,从中外合作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国际学术合作、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外合作办学对影视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顶层设计:“1+N”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多学科交融特色,以及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国际传媒高校的教育资源,开创了“1+N”融合式全新教育模式。即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与不同外方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合作,充分引进外方高校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
  二、课程体系:融合创新、国际特色
  学院充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学科优势,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立了具有融合创新特色的国际化传媒教学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一批“熟知全球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全球传播事务竞争与合作,运用先进的、国际通行的传媒信息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或领导国际团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国际化传媒人才。
  (一)建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院在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致力于培育藝术、技术、管理融合的现代复合型传媒人才,建立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立足国情,打造通识博雅课程体系
  立足中国国情,以我为主,融合创新,设置通识博雅课程体系。本科设置数理逻辑应用、自然科学基础等“数理学科”,社会科学、调查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学科”,以及文学、哲学、美学等“博雅学科”,以培养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科学研究方法、文史哲通识的国际传媒人才。
  (三)中外联合,建构融会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的所有专业严格按照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培养,中方学校引进的外方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近二分之一;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占所有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近二分之一。此外,还通过国际教授工作室、密苏里新闻周、ICUC国际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中外联合的课程体系。
  学院邀请国际一流高校的核心教授、学科带头人或传媒实践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业界大师为全院学生开设多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兼顾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的学科平衡,形成融合型的国际前沿知识体系。自2011年起,已邀请牛津大学、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等欧美名校和BBC、NBC等国际主流媒体的20余位学者和业界专家来校授课。
  为促进中传-密苏里传播学专业的国际化教学,学院邀请密苏里新闻学院艾米·西蒙斯教授和章于炎博士为传播学专业学生讲授“媒体融合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Techniques & Arts for 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 Journalism)课程,并主持一个讨论国际传媒学院新闻及传播课程创新的工作坊。
  (四)结合业界,建构“在实践中学”的特色课程体系
  建立业界特邀导师制,系统聘请业界导师参与国际教学,建立企业咨询委员会和实习基地,引进业界导师的优质品牌和业界项目资源,通过项目实践带动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如为促进学生对新闻业界前沿的了解,受学院聘请,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白春生、新华社资深记者、香港《南华早报》前主编黄天波为中传-密苏里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分别讲授“演讲与修辞”和“新闻伦理与规制”课程。
  三、师资建设: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如何既能够引进国际优质师资,又能够充分调动国内高水平师资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培养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
  中传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 “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了融汇中西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整体而言,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构,学院实现了中外教学资源的汇聚,及“三个三分之一”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国际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分之一外方沉浸式教学导师。学院形成了外方合作院校师资的长期驻校教学机制,目前学院常驻外方师资达25人次,同时每学期还邀请外方合作院校相关专业其他教师进行短期访学,面向学生进行前沿讲座教学。
  三分之一中传国际创新课程导师。陆续已有60余位中方教师为学生授课,其中博士比例、副高比例占到了80%以上,特别是邀请了各合作学院的教学名师,教授级别专家参与授课,并组织中外教师见面会,推进了教学的国际化。
  三分之一业界优秀导师。学院邀请大批业界导师及大咖,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建设银行、财新传媒、韩国SBS综艺局、零点集团等单位的三十余位业界精英人士聘为学院业界导师,纳入教学团队。
  四、创新实践:世界眼光、中国立场、乡村情怀
  高等教育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重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中传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以成果为核心的项目制实践培训体系
  学院实践教学选修课体系基于项目制教学法,秉承学院根植中国乡土,汲取国际经验,传播中国智慧的育人理念,开发了十余个国内外实习实践项目。学生在每学年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实践教学选课,选择“国际文化调研”和“国内实习实践”两个方向, 参加4学分乡村方向实践(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乡村创作实践基地“美丽中国乡村实践计划”);4学分国际方向实践(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海外实践基地“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计划”“国际影像丝绸之路”); 4学分专业方向实践(艺术与技术国际融媒体创新基地“业界导师工作室”);以及1学分全球公民实践课程或其他校内实践平台公共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申报小组乡村调研项目,可获得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和设备支持。学生选修“国际”“专业”和“乡村”三个方向的实践学分均不得少于实践选修课总学分的1/3。
  学生实践培训体系以作品成果为导向,设立ICUC国际传媒俱乐部,开展合唱、形体、纪录片、摄影等方面的培训,特邀业界一线导师亲自授课,引入产业级创作设备、专业摄影棚等业界资源,结合学生创作实战,提供与职业化学习紧密结合的实践指导,指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竞赛交流。例如,2016年,我院10名同学完整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6年自主研发的聚焦人工智能的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40余名同学参与了年度重点纪录片《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创作。
  (二)洞察全球趋势,坚持中国立场
  依托于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展的由全球63所知名传媒类高校组成的强势高校学术联盟,设立“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计划”,开展集文化采风、学术进修、产业调研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学生藉此机会走进纽约中美关系协会、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纽约总部、美国移动博物馆、洛杉矶凤凰卫视美洲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芝加哥市政府办公室等机构。学院成功举办的项目包括“中丹国际影像丝绸之路”“瑞士洛嘉诺电影节暑期学院”“法国高布兰动画暑期学院”“中欧传播青年领袖遴选计划”“英国诺丁汉特伦特时尚摄影与艺术图書暑期学院”“凤凰卫视美洲台暑期项目”,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前往中国台湾地区参与由《中国时报》和中天卫视联合组织的广告传媒暑期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
  学生立足于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传媒产业发展的理解,通过国际文化参访与前沿艺术技术探索,对“中国精神与世界艺术语言”“华人媒体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外传媒产业发展比较”“中西社会文化背景与政策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体现在论文和艺术创作中。
  (三)培养乡村情怀,践行公民责任
  开展集国内外创作、展映、评奖于一体的青年影像创作实践“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发现中国智慧,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依托于我院与乡村地方政府机构、高校及热心教育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的学生创意实践基地。2015年学院与CCTV-7频道共建大学生“三农”主题创作实践基地,制作了10部达到广播级别的微电影和纪录片,6部微电影作品入选CCTV-7“三农”人物《十年十人》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目录,其中,我校学生宋燚导演的《艰难之路》获得“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
  五、搭建国际学术平台,实现中外优质资源整合
  与SAGE国际出版集团联合成立的SAGE国际学术资源中心于2014年开始在学院投入正式运行,建设成为实体化的出版、文献、教学和数据平台,推动与SAGE集团在英文权威期刊国际出版、发行及推广、在线课程、学科数据库和档案数据库等方面的长期深度合作。
  以“中西传媒研究书系”为品牌,推出一系列由中方发起、中西方深度合作、英文出版的,具有创新性、融合性、交叉性及前沿性的传媒研究品牌。《中国与世界——软实力的竞技》《媒体视野中的中国与世界》两本英文论文集,由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编辑完成正式出版。
  六、国际前沿特色实验室建设
  学院从成立至今,不断为学生创造并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及实验室、图书馆,适应和满足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验和科研要求。
  PC工作站实验室根据国际前沿的PC工作站技术标准,软件配备标准和教学空间设计理念搭建。拥有23台联想Think Station C30工作站,各配备英特尔至强E5处理器,16GB内存,1TB硬盘,2GB NVIDIA专业显卡,以及23部设计专业手写板、一台产业级影像平板扫描仪。全英文操作系统和软件界面,满足国际化传媒艺术教学需要。在教学空间设计上,实验室采用环绕式摆放,所有学生机位面向墙面,配以轮式转椅,教师可以直接面向每位同学的工作站屏幕,打破传统“讲台—课桌”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突出浸入式、参与式效果。
  苹果工作站实验室配备了产业级苹果工作站,拥有24台苹果Mac Pro台式机,配备英特尔至强E5处理器,12GB 内存,4GB双AMD交火显卡,以及24部专业创作手写板。全英文操作系统和软件界面,满足国际化传媒艺术教学需要。实验室全部使用产业级工作站用于课堂教学,软硬件完全达到商业开发标准,支撑实验教学紧跟国际业界前沿,采用环绕式摆放并增设创意讨论空间,实现互动、实时交流的教学效果。
  NYIT 360度环绕视频教室采用思科C90网真系统,3台Dell 工作站,3块60英寸等离子显示屏,6支墙面麦克风,蓝光播放器、5个同步视频输入端口,通过一键式操作(OBTP)开启视频教学,实现1080p全高清嵌入式MultiSite功能。实现360度视频教学效果,配备国际高速光纤互联网,可以与国际其他地方的多点实时互动,承担MOOC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国际联合实训等教学任务。
  对外开放是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曾言,“合作办学要不忘初心,最终是要引领和示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②相信在我国,以国际化推动影视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将更为深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网站,2017年1月14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1/t20170114_294864.html。
  ②解艳华:《教育对外开放关键是提高质量》,《人民政协报》2016年10月25日。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镉作业男性工人的尿镉水平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11月,根据某镉电池工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镉浓度检测结果选取该工厂装配、充电、碰焊3个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32例食管癌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EGF水平,并对血清VEGF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补肾调周法联合达英35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达英35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
目的了解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的血液学变化情况。方法于2008年4—10月,选择参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施工连续6个月或以上并返平原的562人和未参与施工且目前工作性质、环境、年龄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261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两组人群红细胞(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血红蛋白(HGB
目的:观察靶向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RNA干扰阻断乙醇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的成脂分化效应.方法:选用家兔第2代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N):无特殊
一、微时代的美学是小的美学、快的美学和即时性的美学  问:三四十年前人们不曾想过拥有“数字生活”,而如今“微时代”的印记已经烙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您所理解的“微时代”是什么?大众传媒在“微时代”当中有哪些特点?  刘悦笛:我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就是微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有意思,它和新世纪以来全球文化的一个变化是有关的。这个变化是什么呢?是当今我们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日渐审美化。所以思考微时代的
中医认为痤疮属肺风粉刺范畴.从文献可以看出痤疮的发病与肺热有关.临床中患者多为青年阳盛之体,阳常有余,多伴有热象,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外用品刺激等,则易出现热毒袭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厚”、“薄”中引导学生品味、表达麋鹿海外的颠沛流离和传奇的经历。   3 抓住关键词句多层面引导学生感知麋鹿外形的奇特,学习、运用作者由先具体后分述等写作特点及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 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品味、表达麋鹿海外的颠沛流离和传奇的经历。  2 抓住关键词句多
教学内容客rn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以及“想想做做”1~4题.rn教材简析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