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泪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x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丹吉林沙漠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霍克三大沙漠。“吉林”——蒙古语意为沙漠中有水潭与沙山的地方,巴丹吉林沙漠正是以其沙山高大,湖泊多而闻名于世。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沙漠是一个寸草不生、荒凉至极的干旱地,其实不然,当你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就会发现沙漠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墨罗棋布的沙漠湖泊,高低错落的沙生植物,古刹沧桑,驼铃悠悠,这一切都让你觉得那么的匪夷所思。正是这些高大的沙山和神秘的沙漠湖泊吸引着国内外的科学家一次次前来沙漠访:如此高大的沙山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固守不动?众多湖泊里的水和维系沙漠植物生命的水究竟来自哪里?
  
  
  付钱吃苦头的人
  
  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科考队由中、德两国科学家组成,科考队队长是中国河海大学的顾慰祖教授,另外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研究员叶念军,德国水文地质科学家彼得等。
  另外,队中还有由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的志愿者。志愿者是科考队里的特殊成员,他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从事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工作,如采集样本整理数据等,他们是些“付钱吃苦头”的人,露营急行军,恶劣的自然环境伴随着他们,工作不仅没有报酬,相反,他们还要向“地球观察研究所”支付一笔昂贵的费用,根据科考项目的地点不同,费用通常在1000-5000美元不等。
  
  固定的沙山,神奇的水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不仅被巴丹吉林沙漠的雄奇景象所吸引,也同样对高大沙山的形成,湖泊水的来源好奇已久,我一次又一次地跟随科考队进入沙漠。
  当第一缕阳光抚摸沙峰时,我已在科考营地周边绵延起伏的沙山中穿行,拍摄好一阵了!每次都会被高大的沙山所震撼,被眼前碧波荡漾的湖水所迷惑,今天我就要跟随科考队的脚步一起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早饭后,我们一行30人骑着骆驼向着沙山行进。
  与春天的狂燥,夏天的闷热相比,初秋的巴丹吉林沙漠宁静、空旷凉爽。前行的驼队在沙谷中相对平缓的沙地上行进,留下很深的足迹。沙山的高大震撼着每一个科考队员,他们跪下来,或双手合于胸前,或在胸前画十字,感叹大自然的伟大!
  巴丹吉林的沙山相对高度一般在200~300米,最高的必鲁图峰高达500米在世界沙漠中独一无二,这如此高大的沙山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多少年一动不动?那可是粒一粒的见风就跑的沙子堆积起来的啊!我怀着疑问请教了科考队队长、河海大学的顾慰祖教授,才得知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最新说法是水成因说,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干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沙山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就是这些类似黏合剂的水分,帮助它们抗住了强大西北风的吹袭。
  听顾教授这么一说,我才对一路走来发现的两种奇怪现象有所解释:一是高大沙山的顶峰上,只有很薄的不足20厘米厚的干沙子,而下面全部是含有大量水分的湿沙子,二是很多植物生长在几百米高的沙顶——这些迹象都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有很多水。
  顾教授继续说,巴丹吉林盛吹东南风,因此沙山全部由东南向西北横向排列,垂直于风向十分整齐。风使黄沙堆成山,地下水又稳固了沙山。科学家沃尔夫艾姆拿出巴丹吉林沙漠的卫星遥感全景图 展示给我看,说:“尽管图像无法显示沙山内部,但从沙脊形状和走向看,沙山就是由黄沙堆成”。而我们坚持认为:是水稳固了沙山!
  眼前黄沙漫漫,空气开始变得炙热,我在想,这稳固着沙漠的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沙漠之水究竟来自哪里?
  
  科考队沿途经过的五个湖泊,有的已是干湖,泛着白色的盐碱有的湖面缩小,湖水被沙漠分割形成漂亮的串湖。每经过一个沙湖队员们都要获取水样,并对沙湖周边的沙山进行测量、定位,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就这样走走停停,科考队的足迹在大漠深处延伸,一路欢歌笑语伴随着艰辛的探索……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诺日图湖它是巴丹吉林沙漠中面积最大的湖,与诺曰图沙峰衣带水,沙水相映。站在湖畔的科考队员欣喜若狂地呼喊着,仿佛在问候久别的故人。
  湖水如一块湛蓝的琥珀神秘而宁静地镶嵌在金黄的沙漠中,随着湖水深浅的不同变换着瑰丽的颜色。我兴奋地一次次按下快门,捕获她变幻莫测的美丽,这时我竟然发现镜头中出现了划船的人!难不成我眼花了?这湖泊里怎么会有人?我惊愕地停了下来,把视线移出镜头。这才发现,两位科考队员正划着从国外空运过来的科考小船,深入湖中采集水样。看来他们比我还心急!此时,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沙漠水的神秘面纱正在徐徐地掀起。
  
  我快速地跑到科考队员身边,去寻求答案。发现他们正把一个很大的透明塑料袋放在沙地上,用一个遥控器似的东西测着什么。顾教授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释说,科考队员正在用“炭-14”方法测算沙漠湖泊的水年龄 这种方法用于测算年龄超过万年的“古水”;还有一种用氚来测算这种方法用于测算年龄低于60年的“新水”。我努力地点点头看着专注而忙碌的科考队员们,我不忍心打扰他们只是用相机记录着他们的辛勤。
  巴丹吉林沙漠拥抱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湖泊 其中72个湖泊常年有水,12个还是水质很好的淡水湖,最大的湖泊面积达1.5平方公里,最深处16米。顾教授说起这些湖泊来真是如数家珍。根据科考组八年来的测量数据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当地降雨量为每年50毫米潜在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一百多倍而且这些湖泊的年龄很大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补充水源这些沙漠湖泊不可能存在这么久的时间。“巴丹吉林沙漠肯定有一个强大的外来补给水源”。——这是顾慰祖教授始终坚持的观点。巴丹吉林沙漠由东南向西北渐低,所以这股水源很可能来自横穿沙漠东南边缘的雅布赖山。至于具体来水在哪里,水流路径怎样都需进一步研究。
  在一旁聆听的彼得说,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水来源就是“新水 古水”,新水来自沙漠中的雨水和积雪,而且冬天积雪的补给效率远远高于夏天的雨水补给。古水则是形成于上千万年前的深层地下水。沙漠古水的补给速度非常慢,如果新水补给速度是每平方公里每秒1~2滴,那么古水补给就是每平方公里每天1~2滴。对于“沙漠降水只及蒸发量十分之一,因而沙漠补给不可能来自降水”的说法彼得认为每年5000毫米的蒸发量只是潜在蒸发量实际蒸发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在沙漠如果99%的降雨被蒸发那么补给就来自剩下的1%。至于这么微小的降水如何形成湖泊,他说,沙漠湖区是巴丹吉林沙漠海拔的最低点,水往低处流积水成多滴水成河。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研究员叶念军也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水源是当地降水和古水,不过他认为古水补给远远大于降水补给。
  正在几位专家对于水的来源争辩不休的时候志愿者们早已把测量数据整理好,要为他们的争执做个结果。在一旁听得受益匪浅的我笑着对专家们说,看来还是要用科学的手段解决一切了!开怀的笑声荡漾在无际的沙漠里。
  
  因热爱而离开
  
  巴丹吉林沙漠中由于有众多的淡水湖存在,因此这里不像其他沙漠那样渺无人烟,在有水源的地方总会有几户牧民依水而居。然而,科考队在几天的行进当中,发现很多湖畔已经人去房空。没有了牲畜,似乎显得有点冷清,但湖畔的生态环境却令人欣慰,整个湖边被生机盎然的绿色覆盖,并且向四周的沙山蔓延,湖中水鸟嬉戏,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泛绿的沙山。
  正当我们惊叹着眼前的秀丽景色时,耳边隐约传来阵阵驼铃声,我们顺着声音找到了放牧的牧民,便与他攀谈起来。这才得知由于过度放牧和沙漠降水的减少,导致这些美丽的沙漠之泪面积越来越小,为了留住这些孩子,大多数牧民虽然不舍但还是搬走了。不过还有一些牧民尽管过着清贫的生活,还是不愿离开养育了他们几代人的湖泊。有位牧民还告诉我们,他家饲养的骆驼从五十多头减到了二十多头。今年,他就打算干脆退了牧场,搬到镇上生活。他说:“我们实在不想看着祖上就有的海子在我们的手里干涸!”
  牧民黝黑的脸庞和质朴的言语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沉默了,凝固的空气中,只有驼铃在叮当作响。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因为太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湖泊,所以不得不离开。”——望着远去的牧民和他的骆驼,我再次举起相机,泪眼模糊地拍摄了这几天行程中最美的画面:一颗眷恋的心一串串驼印,一片金黄的沙,正慢慢地远离那一汪碧蓝的沙漠之泪……
其他文献
阿蒙罗萨是我以前在母星结识的一位挚友,他属于星际巡夫中的一员,如果要对其进行根源式的追寻,他亦属于宇宙低级空间生命播种者之中极为特殊的一环,也可以说他是归属于整个空间密度系统非常专项的一位工作体。他曾经向我讲述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我引入到地球这个空间,我密切关注的一位心识愿者成员——何西身上,何西在其母星海澳华上的名字为萨力力。  “心目也叫玄触”,这是阿蒙罗萨讲述的第一句话,随后他开始了长篇大
我那份不要了
Big-wall是指攀登高度超过100米的大岩壁。按岩壁高度及攀登时间的不同,可分A1~A6六个级别。大岩壁是路线更长或难度更大的多段路线,需要一天以上才能完成,除了保护装备外,攀登者要携带饮食露宿的物资。也有人认为Big-wall的特点就是大,要用的器材给养很多,所以是要用吊袋装器材物资(而不是用背包),使用专门的吊帐休息(而不是依靠寻找自然形成的露营台阶)。在技术上的特点是领攀者和跟攀者之间有
青藏铁路停靠站:西大滩  行者:老马   与户外相关:登山    玉珠峰站——初看到雪山山神    海拔4150米。公路一拐弯,前方连绵的雪山峰群就扑向了自己,山谷间一马平川,公路边杂乱的小房子告诉人们这就是很多登山爱好者光顾的西大滩。圆形的玉珠雪峰在蓝天下反射冰蓝的光。  玉珠峰火车站在距离公路几公里的地方,费力地爬上了这个很小的站台,这里静得几乎不存在声音,几只小麻雀在铁轨上蹦跳着。  山峰雪
作为语文老师,我是深知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也深知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学生不主动爱上阅读,光靠教师强调是不会起大作用的。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我更看重的是:乐读,悦读,享读。所以我只提希望,不加强求。乐者,乐意也。只要乐意,自有时间和办法,哪怕没书;悦者,快乐也,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不是干苦力;而享者,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把读书当做享受,一日不读,心里痒痒。总之,只要
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并被称之为“世界”,是因为各种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其中就包括矛盾关系,如果在写作中将这种关系具象化,就会产生隐喻的意义,从而使文本产生一种别样的力量。四丫头小说创作特点之一,就是她文学创作中有大量隐喻的存在。她总能在世俗世界中找一个支点,然后将对应的人群或者个人放在两端,让他们在倾斜和平衡中摇摆,以此来解释世间的或温暖或残酷的真相,揭示出这个世界关于个体
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乐园,茂密的树林是鸟儿的乐园,流淌的小溪是鱼儿的乐园,而我的乐园就是老家那不起眼的小院。虽然很小,不足几平米,就算没太多高档的花卉,但却是我独一无二的乐园!  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会在院子的菜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希望能结出饱满的果实。每一次地翻土、撒种、覆土、浇水,我都乐于实践。每当想到植物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的全过程,心里就比吃了蜜还要甜,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
岩画所在地  广西宁明  特点  赭红蛙人图  探访人  刘宪标    南宁到宁明的四个小时路上都很美,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际整齐的甘蔗地,路边都是挺拔且阿娜的桉树,挺拔的白色树干努力地伸向蓝天,浓密的树叶把路遮得很阴凉,汽车随着公路和丘陵的起伏,忽上忽下,让人感觉很舒服。    宁明秦属象郡地。汉、三国、西晋为郁林郡地。东晋、南北朝属晋兴郡。唐先天二年(713年)置羁縻思明州、思陵州、石西州于县城
有种感觉,叫做荒凉,  扭曲时间的指针,让旷野风静下来,  春风吹又尽了丛丛荒草,这一切驻在了旅人的心灵,脚下,是我们的苍茫,  去问问自己内心,懂不懂有种感觉,叫做荒凉?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荒凉    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是风景秀美的三峡。一年四季,我的视野里永远不会缺乏的,是绿色。如果不是青年时代的西行,我的人生词典里,不会有一个词叫做“荒凉”。  格尔木是一座城市,然而这座城市又和我经历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60年,喜欢文学创作,有作品散见报刊。  一  凌晨四时下起大雨。听到窗外哗哗哗的雨声。我又想起少年时代在老家拉灵河钓鱼的事。大雨过后的拉灵河,河水浑浊,河里的小生物趁机活跃起来,食物链中的小鱼小虾抢着吃比它们低端的微生物。塘角鱼最会趟浑水,那些小鱼小虾一不提防,就会被塘角鱼咬住,大快朵颐。这时,岸上的小伙伴也抓住河水浑浊的时机,拿来钓竿,钩上蚯蚓,将长长的钓线抛到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