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探讨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20-01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责任,鉴于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位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语文学科是聋校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对聋哑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聋生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语文教学通过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强化了聋生的读写、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不仅使他们逐步掌握了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也为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语文教学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天天接触,月月训练,伴随着文化知识的吸收,也可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世界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再次,语文教学中寓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极其丰富: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认识世界的科学立场和观点;有徜徉于山水景物、风土人情中的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闪光的思想和精神都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所以,以语文智育培养为主干,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渗透德育,以使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均获得提高。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以提高整个教学的效果。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在“五性”上很下功夫。
  一、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而非游离于学科之外,问题在于教师能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例如:《北京的秋天》这一课,从语言文字上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透过字里行间,深入挖掘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便不难领悟到作者对祖国首都北京的无比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剖析语言文字,体会词句中所寓含的深意,去探寻作者感情活动的“印迹”,使他们逐渐进入情境之中,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又如《在延安中央医院》一课,当护士劝阻毛主席和关向应谈话时:毛主席转过身,笑了笑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医生有这个吩咐。”这段文字虽是简单的对话,但却蕴含着深意。教学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人物的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精神、性格,可以折射人物精神境界的高低,品格行为的优劣。由此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让其领会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同时也有机地渗透了礼貌习惯的教育。
  二、善于抓住教育的适时性
  德育往往蕴含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进行教育。学生学习中面临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内容和教师讲解的理想世界,一个是生活中接触的现实世界。学生受现实世界的影响,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时会与课文中的理想世界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反映。如:《一只小羊羔》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巴特顾不上吃饭,抱起小羊羔,飞快地向巴图家跑去。”教师让学生用“顾不上”造句,一个学生说:“爸爸顾不上吃饭,抱起麻将,飞快地向王叔叔家跑去。”学生说的是实话,对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巴特顾不上吃饭送羊羔是去做好事,而爸爸顾不上吃饭去打麻将是一种不良习惯,会影响休息和工作。”对于学生的真实思想,教师不应回避,而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有时候,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限,对某些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出困惑和疑虑,如:《我们也要当红军》一文,学生对小孩的行为不理解,认为这么小的年龄为什么要去当兵。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访问或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旧社会穷孩子的苦难生活有初步的了解。总之,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对象思想反馈的信息中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随机施教。
  三、正确把握教育的适度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联系点上,在理的领悟和情的感染之中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和评议,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教学达到知、情、理的统一。例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这段话比较含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所包蕴的“哲理”时,要恰到好处地点出:干一件事情,要作具体分析,进行比较研究,从行动中寻求证明,才能取得成功。语文德育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一般不宜微言大义阐发,或随意拔得过高,超过课文内涵和学生接受能力、认识水平,教育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来实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对教师的教育具有主观的选择性。只有符合学生愿望的教育,他们才乐于接受。教育效果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精神活动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每个学生怀有希望,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希望的效应,尊敬信赖老师,乐于接受教育。对学生阅读理解的错误、不正确的思想反映和不良的学习态度,教师不宜严厉批评,过于指责,而应循循善诱,启发其自觉性。读了课文中英雄模范的事迹,结合理解,表达训练,可以让学生谈谈心得体会,但一般也不宜搞对照检查,更忌操之过急,态度粗暴,以避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议中对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相互激励、相互教育,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五、发扬教师自身品行的示范性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语文德育效果的关键。教师既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重视开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创设德育的环境,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时时影响着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解说、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评价等,无不具体地显示着自身的意识倾向和思想修养。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教师自身的意识、情感倾向一致时,才能打动人。生活里难免有牢骚,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如果借教学活动向学生发泄,这就从根本上抵消了课文的教育意义。值得探讨的是语文德育还有赖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因为语文德育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语文训练有机统一。要发挥好语文的德育功能,教师还必须有真才实学。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选择和创造的方法恰当,途径畅通,就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文道统一”。
其他文献
随着新闻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参与度和关注度大大提高,面对缤纷繁杂的媒体、五光十色的新闻传播,主流媒体必须高度重视新闻的准确性。近年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尤其注重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编辑工作,而且做到了大错不犯,小错也基本没有,很好地履行了一个头版编辑的职责。本文是作者结合近期媒体典型差错,从工作经验出发所做
孩子是生活在四季中的,但最初他并不知四季是个轮回变化的过程。经历了几个春夏秋冬之后,孩子慢慢知道了,春过了是夏,夏过了是秋,秋过了是冬,冬过了是春——自然界的四季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绵绵无穷的。  虽然四季年年如此,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变化,但是带领、帮助孩子认识、感悟四季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第一,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哲学家,对什么事情都有提不完的问题:为什么树木会在春天开花?为什么这
目前我国燃煤机组烟气脱硫主要以湿法脱硫为主,脱硫剂多选用石灰石(CaCO3),在我国有多年的设计和运行经验.工艺技术较为成熟.但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顽疾难以克服如:吸收塔浆
本文分析了媒体的显性结构——人事制度结构和审稿制度,认为媒体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使媒体从业人员的定位与期许不一致,导致低级差错层出不穷。而诞生于铅印时代的审校制度
本文以船舶电气设计系统为对象,首先分析了其在智能化方面的具体功能需求,指出了其结构框架的具体设计内容,最后探讨了总体的实现路径,望能为此领域设计研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不断面临经营压力,采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部分国内媒体包括重量级新闻单位差错频现,引发业内和读者对报纸差错的集中关注。报纸的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进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而跨国贸易的物品大部分都通过海运的方式运输,因此海上运输越来越重要.通信科技的发展为海运构建了“数字海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地域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各地频繁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人民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损失,环境风险问题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
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报道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报道实践中总结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报道的三个着力点:民族政策解读、经济社会新变化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