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的叙事艺术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名人自传的创作会受到社会情境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体育名人自传,可以管窥到体育名人的成长历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体育名人的影响。本文以《直到世界尽头》为例,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事实、叙述语言等方面探讨当代体育名人林丹自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体育名人自传 《直到世界尽头》 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自传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类别,其演变过程受到特定时期社会情境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不同时期的自传不仅能够体现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印记,而且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意义。
  一 叙述视角:内焦点叙事与第一人称
  作品或者文本采取何种视角看待世界,就形成了叙述视角。内焦点叙事,也即限制视角,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作品叙述过程中,采用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讲述事件,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事件发展的历程。由叙述者直接引入故事,其叙述话语的可信性更强,亲切性也会更加突出。
  在写作实践中,内焦点叙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人公视角,一种是见证人视角。前者又被称为第一人称视角,这也正是体育名人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所采用的叙述视角,可以使文本散发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无法替代的真实感。也正是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体育名人林丹的内心情感。如书中这样说:“这时候我发现,前一年我还觉得自己多么了不得,可怎么突然之间,我感觉自己正离国家队的大门越来越远”;“没去之前是期待,去了之后却是特别苦,想走,又不可能走得掉”等。以这种内焦点叙事与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作体育名人传记,是一直以来体育名人自传较为青睐的一种手法,传主通过这种方法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等层面的经历展开系统描述,可以“真、信、活”地呈现出体育名人个体的独特个性思维和情感。
  二 叙事结构:否定之否定与故事化
  羽球界体育名人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所采用的叙事结构模式是:否定之否定。体育名人自传是一位体育名人奋斗和成长的历程记录,他们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都借由文字一一展现。在漫长的体育竞技经历中,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突破自身的成绩,从而逐渐成为众口皆知的体育名人。这个过程,也正是体育名人否定之否定的成长历程。《直到世界尽头》中,林丹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心理层面的冲突描述,展现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员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如“不服输、好胜心强、求胜心切”的竞技心理,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战绩显赫的他,也使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兵败雅典就是最好的例证。自那以后,林丹说,“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我都认真了许多,开始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敬业。比赛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从事专业的体育训练,让林丹完成了对自我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这个否定让其形成了一种“不服输、好胜心强、求胜心切”的性格,但之后经历的多次危机,又使林丹不断反省,并否定了自我性格中不好的方面,实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到最后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敬业”。
  与此同时,体育名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以及经历的不同境遇,将体育名人的成长切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通过说故事、品故事,可以使体育名人自传的可读性更高,意义更强。如《直到世界尽头》中,林丹叙述自己因为和队友吴勇赌气吃辣椒,因为吃太多而引发了急性阑尾炎的事情。这种由多个故事组成的故事化很强的叙述形式,大大提升了体育名人自传的趣味性。故事化叙事是体育自传吸引读者的不二法门,但一部自传光有故事明显是不够的,必须拥有令读者饱受启发、回味深思的精神内涵。波兰哲学家和美学家罗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曾说过,文学作品较为深层的结构往往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能够引导读者自觉思考并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直到世界尽头》中,林丹既通过写实让读者走进了他的生命中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又颇多地阐释了自己的一些人生体悟,使整个自传传达出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如“人生的精彩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生命的宽度”;“……把站岗、操练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每天重复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些叙述所包含的意义都穿越了文字本身,增加了林丹这部体育名人自传的厚度。
  三 叙述事实:三种事实的碰撞
  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小说、戏剧之所以被界定为虚构性作品,而历史、传记和报道被界定为虚构性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事实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述策略。对于自传而言,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自传事实,同样重要的是传记事实与历史事实,这三种事实互相融合,共同构成自传作品中所叙事实的三个要素。与此同时,撰写自传应当把自己放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这样才可以从表象进入到深层。在叙述这三个事实的过程中,自传还有两个任务,一是侧重运用传记事实呈现我与别人的关系,二是侧重运用历史事实呈现我与时代的关系。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最为客观地呈现自传的叙事真实性。
  1 历史事实的叙述
  《直到世界尽头》中有大量的间接和直接历史事实,通过间接历史事实和直接经历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变迁过程。关于间接历史事实,如林丹自传中的这部分叙述,“我母亲是家里的长女……1969年,外公一家作为下放干部从福州来到上杭,那时我妈才12岁……福州来的‘大小姐’突然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干各种农活。春耕、夏种、秋收,每天出早工,天黑了还要加班……”这些非作者本人经历的历史事实,是作者父母年轻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其对传主个人性格的养成和个人命运是有必然影响的。正像自传中所说的,“每年上杭县商业系统会在元旦节、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这些节日组织活动……我妈……总把我带在身边,大人们在球场上打比赛,我就在旁边帮他们捡篮球……现在想来,从那时起,我就已经对各种体育活动耳濡目染了。”关于直接历史事实,如2001年马来西亚公开赛、2004年初的瑞士和全英赛、2004年5月印尼雅加达出战汤尤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04、2006、2007、2009、2012年全英公开赛等。   除历史事实以外,《直到世界尽头》还有不少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掌故。通过这些掌故,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并且增长视野。如林丹的父辈对于“丹”字的看法,“福建上杭古田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而我爸给我取名的时候,也带着当地的特色,跟这个‘红’有不少关系。想来想去,起个什么名字呢?最后想了个‘丹’字。父亲那一辈的人敬仰刘志丹等老革命家,也特别喜欢赵丹等老一辈电影演员,单名一个丹字又好记又好写,不管是男是女都能用。而且父辈觉得名字中有个‘丹’,将来一定根正苗‘红’,肯定有出息。”
  从这些和历史事实有关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时代的紧密关系,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考验和体育人对一个时代的个人奉献。
  学者赵白生指出,写作历史事实可以“浓入”和“淡出”。歌德写作《诗与真》的时候,逢历史事实重于自传事实时,他就采用“浓入”法;逢历史事实轻于自传事实时,他就采用“淡出”法。前者关注历史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后者关注历史背景的呈现,让人与时代的关系在背景烘托中得以自然流露。具体到体育名人自传,其叙事事实的时候,也可以用详略叙述的方式中和不同种类的事实的分量。在《直到世界尽头》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2 传记事实的叙述
  《直到世界尽头》中描写的体育名人林丹所接触过的众多人物,都属于传记事实。按照他们和作者的亲疏远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人和作者没有接触,也无亲缘关系。如公社书记等。第二类人和作者或多或少接触,也没有亲缘关系。如陈伟华、陈兴东、王耀平、任春晖、鲍春来、邱波辉、谢鑫等体育界人士;第三类人和作者有较劲接触,也有亲缘关系。如林丹的父母等。
  3 自传事实的叙述
  赵白生曾说过,建构自我发展的事实就是自传事实。自传事实的叙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传主有关的纵向事实叙述,二是和传主有关的横向事实叙述。但是,自传事实不会赤裸裸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其之所以让我们感觉到它在我们面前是赤裸裸展示出来的,是因为写作自传的人在不断地进行纵横组合。纵向组合体现在传主将事实以发展链的方式逐一叙述出来,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事实是在不断地自我演进。横向组合,是传主将与叙述事实有关的动机全部说出来,给读者提供一种重要经验。纵向组合多为外在事实,读者很容易发现。如林丹叙述在1995年,他第一次拿到全国少儿比赛的男单冠军后进入“八一”队,这是系于一个事件链条上的事实,也就是纵向事实叙述。横向组合多为内在事实,读者很难发现。如林丹叙述自己进入“八一”队后的心路历程,“我的竞争对手不光是1983年出生的这一批队员,还要跟1982年、1981年出生的在一起竞争。这时候我才知道,哇,原来外面的世界还很大”;“我发现,前一年我还觉得自己多么了不得,可怎么突然之间,我感觉自己正离国家队的大门越来越远”等。
  根据体育名人的不同经历,其自传也叙述着不同样本的三个事实。通过历史事实和传记事实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外力对体育名人的影响。透过自传事实,我们又深刻地体会到体育名人的一步步蜕变和一步步跨越。这三个事实并存的叙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既维护了体育名人自传的真实性,又提高了自传的阅读价值。
  四 叙述语言:“林式诗意”与零度情感写作
  要使体育名人传记能够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和阅读深度,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法,同时,还要多用生动活泼的细节带领读者走进体育名人的世界,而少用概括性或抽象性语言。
  总体而言,《直到世界尽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单,在安静的叙述氛围中,林丹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和精神娓娓道来。但平静的表面下却潜伏着多元冲突,这多元冲突一方面体现在林丹人生经历的起伏跌宕,一方面则体现在林丹在文字间所蕴含的充沛情感,使读者随之抚腕唏嘘,沉思动容。我们可称之为“林式诗意”。这种语言特质所呈现出的文字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平实含蓄的文字表达上,而且还体现在传主质朴的人格上。例如,“我的很多球迷都知道谢鑫,这个我认识快25年的发小。小时候,他还是我的‘克星’,比赛时我经常输给他。其实他还有个小名叫‘小胖’,很多人问是怎么来的,我说:‘就是因为小的时候挺胖的。谁知现在这么瘦,还很帅!’”。这种亲近自然、亲近本真的写法,自然会让读者体会到体育名人那种难能可贵的质朴。
  上述“林式诗意”所呈现的语言叙述风格,还可称之为零度情感写作。即作者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在自传中尽量避免主观情绪外化,同时,有关人情世故的是非评判不再提及,从而避免这种可能的片面评判伤害自传的整体审美性和客观性。零度情感写作虽然主张情感不完全流露,并不代表完全遮蔽情感,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外露少量感情。如得意之余要战战兢兢,不满之余要有所保留。“林式诗意”与零度情感写作是林丹《直到世界尽头》这部体育名人自传的重要特色之一,反映出尽可能自然地呈现体育名人的事迹和心路的叙述方式,才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细腻且理性的体育名人的心灵世界。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从《直到世界尽头》我们可以感受到,也许体育名人的自传创作不能像文学大家那样尽善尽美,然而,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出的真情真意和个人精神,会使很多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名人的心灵历程,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育名人光环与荣耀背后的辛苦、汗水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5期。
  [3] 罗曼·英加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赵白生:《自传就是别传吗?——论自传叙述中事实的三要素》,《国外文学》,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于秋芬,女,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学翻译既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背负着传播两种文化及其相互交流的重任。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鉴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读者的审美角度不同,葛浩文在翻译中,以读者为中心,摆脱了原文形式的束缚,对译本进行了大量创作。本文尝试以葛浩文的英译本Wolf Totem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粗浅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作。 
期刊
摘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极具悠久历史兼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绘画艺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整体到细节都浸透了“意象性”。而色彩作为传递意象的一种方式,能带给欣赏者最强的刺激力与感受力。于是,意象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已在中国绘画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它所具有的众多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细致探索和研究的。  关键词:中国绘画 意象色彩 表现形式 审
期刊
摘要 荆浩《笔法记》中的“度物象取其真”,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涵盖广泛。“度”揭示了中国画的观察方式,“物”与“象”揭示了中国画的观察对象,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是决定最终能否达到不悖于中国画本体的“真”的前提。  关键词:度 物 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度物象而取其真”出自唐末五代荆浩所著的《笔法记》。原文是:“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扰矣。’叟曰:‘不然。画者,
期刊
摘要 创作有依托,情才有所寄,“托物喻意”便是一种借物寄情、言志的最佳写照。在当下,绘画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地结合,创作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探究中国古代画家为“意”的充分表达而从物象的选择到色彩的表现、构图的设计所做的精心努力,对丰富今天的绘画艺术表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托物喻意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渊源 画面构成 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到今,画家作画不
期刊
摘要 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文化除具备一切文化形态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室内陈设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正确认识室内陈设艺术的文化体现能够推动室内陈设艺术的表达手法以及创作手法。  关键词:新时期 室内陈设 艺术 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识码:A  室内陈设艺术自古就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室内设计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今
期刊
摘要 《风雨夜归人》是吴祖光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风雨夜归人》写于1942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戏子魏莲生和一个官僚姨太太玉春之间为了追求“人应当把自己当人”的理想,以及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和民众的麻木。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人、生活、生存价值这些普遍而永恒的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风雨夜归人》故事情节以及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研究
期刊
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其代表作有长篇三部曲《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而言,曹文轩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因为曹文轩是中国少年
期刊
摘要 民间叙事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形态,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进历程。新时期初期,民间叙事受到启蒙话语的压抑和遮蔽而静守边缘;随着启蒙的日渐式微,民间叙事在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中逐渐显现和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先锋作家的民间转向则促使民间叙事走向活跃和突出,并以不俗的创作实绩在无主流、多元化的话语格局中处于引人注目的显赫地位。但在不断提升与突出的演进历程中,民间叙事在话语本质层面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从民族文化的古井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描绘出一幅幅奇异迷人的画卷。他的作品语言含蓄、明艳、诙谐,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芬芳。本文从文本入手,主要探讨沈从文作品的语言艺术,并分析其独树一帜语言特色的产生根源。  关键词:沈从文 语言 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透过文学语言的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曹文轩的长篇少年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向读者展示了贫困的农村少年明子在城市的艰难成长。这里有明子对城里人的歧视抗争,有对师傅三和尚权威的挑战,更有对金钱诱惑的艰难抵制,还有朦胧爱情的青涩体验。经过这一切苦难的锤炼,明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心灵最终走向了成熟。  关键词:苦难 抗争 尊严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山羊不吃天堂草》是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系列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