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根开放出乡土的花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从民族文化的古井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描绘出一幅幅奇异迷人的画卷。他的作品语言含蓄、明艳、诙谐,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芬芳。本文从文本入手,主要探讨沈从文作品的语言艺术,并分析其独树一帜语言特色的产生根源。
  关键词:沈从文 语言 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透过文学语言的表层,可以把握作家的喜怒哀乐,了解作家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感悟作家的情感寄托。沈从文用一支绚烂多彩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具有浓郁湘西风俗、地理、民族特色的画卷,开创了他灿烂辉煌的文学创作道路。本文主要探讨沈从文作品中匠心独具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神韵天成语言特色的产生根源。
  一 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
  1 留白味永的含蓄风格
  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一定比开到盛极的花朵更让人钟情,微微蹙眉的女子也一定比眉头紧锁的怨妇更惹人怜爱。同理,语言的含蓄,也能在有限的表达中生出无限味永的意蕴。因此,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只字只句不抒情却能在字里行间牵动住读者的情思。沈从文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含蓄留白意识的作家。他懂得作品的语言要含蓄,作品中有意造成间歇与空白,在对某一个人物、某一情节的处理上有意虚写或省略,以酝酿一定的思想感情,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
  小说《边城》中,出现了很多艺术的含蓄留白。爷爷明明知道翠翠心中的情感变化,却不急于点破,而是在对话中似有似无地提及。爷爷问翠翠是否还记得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咬她的事,翠翠也明明知道爷爷说是哪件事,指的是哪个人,却故作不解地回答不知道爷爷说的是百家姓里的张三李四。这样一组简单含蓄却耐人寻味的对话,把爷爷参透翠翠心思时的快乐自得和翠翠被人说中心思而呈现的娇羞遮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由得会心一笑。
  《边城》的结尾处,更堪称含蓄留白的经典之笔。“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如此绵长的故事结尾,沈从文却吝啬地只用了诗歌般简洁的几笔点缀,若隐若现,欲露不露,让人有一种期待感,又有一些惆怅,让读者产生共鸣,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无法释怀。
  小说《三三》中也多处采用了含蓄留白的手法。当三三带着心中甜蜜的期待满心希望地去看心仪已久的“白脸先生”时,却骤然听人说他已经死了,接着就亲眼看到他家大门里忙碌地办丧事的人们。接下来,作者完全可以大肆去写三三绝望、悲痛、难以自拔的心情,可沈从文没有过度挥霍文字,过度铺排故事,有意不作正写和详写,只用了非常简洁的笔触写道:“三三脸白白的拉着妈妈的衣角,低声说‘娘,走’两人于是就走了。”作者用安然的口吻讲述一个故事,仿佛人物内心有多么悲痛,故事情节有多么波折,他自己都浑然不觉。而这轻轻的一笔带过而特意留出的空白,却让读者的感情投入得更多更深。
  2 绮丽鲜活的明艳色调
  沈从文擅长用饱蘸色彩的笔墨描写秀美绮丽的自然景物、塑造人物形象,他对作品中的那片土地和人物充满了感情,投射到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构成了小说语言的明艳色调。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沈从文作品即便呈现出绮丽鲜活的明艳色调,但却鲜而不艳、繁而不奢、丽而不华。
  对自然风物的倾情着色。《凤子》中有一段写了湘西山野中的秋日景色,文字不多,却一连串使用了“白色”、“黄如金子红如鲜血”、“五色”、“锦绣”等表示色彩词语,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和谐的色彩感。没堆砌过多的艳丽,奢华的词汇,但明媚鲜活的绘画效果早已形成。
  对人物形象的浓墨刻画。沈从文善于大量运用色彩来写人的服饰,将边地服饰风情表现得形象具体。如描写《长河》中的天真少女夭夭,他用了“脸黑黑的”、“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围腰上扣朵小花”、“手指粗银链子”、“小银鱼坠子”、“印花布”等色彩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将一个调皮活泼、生命力旺盛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刻画得生动活现。
  3 清新淳朴的乡土芬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沈从文的作品创造了令读者赏心悦目的优美意境,但在语言上却习惯用清新淳朴的语言,不动声色的写景摹人,到处充满着乡土的芬芳。
  自然山水的清新。《月下小景》中有段描写很是精彩,作者写了月下那温柔的薄暮空气,摇荡的微风以及大气中弥漫的稻草香味、烂熟了山果香味、甲虫类气味、泥土气味。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被赋予了清新的风味以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在沈从文的文字里。再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边城》中俯拾即是的语言,我们看不到繁复铺陈的描述性词语,也看不到华丽奢靡的场景描写,只看到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溪流、山路、石头、竹篙和游鱼,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是清新的,生长在湘西山水中的人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也汲取了水的灵性与山的淳朴。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边城》里的人物都是那么的本真善良,从翠翠到天保傩送兄弟俩,从乡邻到街市卖肉老板,从杨马兵到乘船的路人,从老船夫爷爷到船总顺顺,尽管年龄、身份和经历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品格里都有如出一辙般的朴实无华的憨厚和淳朴,与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是那么的贴近和融洽。从容的描述和朴素的形容,亲情、友情、爱情被作者描写得如水一般清新淳朴。
  4 幽默诙谐的轻讽语调
  沈从文作品的语言一向以淳朴敦厚见长,不管是状物写景还是刻画人物亦或是抒发感悟,他的语言从来不犀利尖刻,而是都保持着一种幽默诙谐的轻讽语调,给读者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和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为了揭示湘西当地迷信神巫的风俗,沈从文刻意描写了《霄神》中的外甥戏弄舅舅的情节。顽劣的外甥不仅享用了霄神应当享用的“三牲”祭品,还借机愚弄了愚昧、猥琐、无知、贪婪的舅舅,虽是在讽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但全文读来却令人愉快轻松。   《湘西散记》中写到湘西的妓女,作者用看似“严肃而歌颂”的语言写她们“认真经营她们的业务”,亦正亦邪的语调让读者读来会心一笑。接着,又写当局以“花捐”的美名向妓女们收取税钱,之后却把这笔税钱当做行政、保安或城乡教育经费,调侃得不漏痕迹,嘲讽得自然适度,这样的文字让人读来感觉忍俊不禁。
  5 鲜明独特的地域内涵
  沈从文的作品总是带着鲜明独特的地域内涵。对于湘西那片神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他总是乐此不疲地描摹和刻画。
  奇异鲜活的民族风俗。湘西是苗、汉、土家等民族聚居之地,因而有着奇异鲜活的民族风俗。如苗族男女相恋时以歌为媒的对歌行为,苗族男女喜爱佩戴的银制项圈、耳环、手镯、脚链等颇具民族风格的饰品,端午节妇孺穿新衣、额角蘸雄黄酒、家家吃鱼吃肉的习俗和赛龙舟、追鸭子等竞技游戏,以及施巫术、哭嫁、放蛊、赶尸等古老神秘的民族风俗。这些民族风俗,一经沈从文乐此不疲而又绘声绘色地描述,便奇异鲜活起来,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原汁原味的民间口语。沈从文作品大量运用了充满生活趣味的市井俚话、顺口溜和方言俗语。如《卖糖复卖蔗》中,通篇几乎没有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充满了卖蔗人韵味十足的叫卖吆喝,语言既通俗易懂,充满了民间口头语的趣味色彩和舒适宜人的地域内涵。
  二 沈从文作品语言特色的生成归因
  沈从文作品的语言风格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千姿百态的特色,是因为他的创作思想、个人认知、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实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1 创作思想的导引
  首先,沈从文提出“写客观”的原则,他主张写文章时“不妄加个人的议论”,以冷静理智、不动声色的态度,最大程度地还原笔下景物的本真、事物的天然、人物的喜怒。前文中我们论及的他的语言中呈现出的“含蓄风格”、“明艳色调”和“乡土芬芳”等特色,就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不过多地介入事物和人物原始的状态,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语言留有余地,留有读者自行畅想的空间,这是他写作的法宝。其次,沈从文在遣词用句上看重技巧。他认为,艺术同技巧不可分开,不可轻视技巧,不可忽视技巧,不可滥用技巧。因此,我们看他语言中惯用的轻讽语调,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让人心领神会,又不给人咄咄逼人的压迫感。然后,沈从文在《关于〈三兽翠堵波〉》中曾提到“看看,有趣,开心”的创作思想,显然,他的作品尤其是戏剧创作受这种“注重娱乐功能”的写作思想影响很深,因而形成了调侃逗笑、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大部分中文本中都能找到他崇尚快乐阅读体验的自由性和情趣性。最后,沈从文一直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因此,我们很少看到他的作品中有对人物阶级性的注释,也很少读到迎合世俗文学的商业味道。他的作品总是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不能不说是沈从文崇高的个人理想和求真的创作思想的体现。
  2 个人认知的影响
  在温婉、秀丽的湘西凤凰小城中,沈从文度过了快乐多彩的童年,这片土地在沈从文心底印下了活泼、率真、自由和乐观的烙印。然而,来到城市以后,他对城市寄托的被认可被容纳的渴望却湮灭在了无情的冷漠之中。他惊诧地发现,他与城市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堵无法破拆的厚墙,他在乡下建立起来的自尊与自信,在城市完全派不上用场。这就有了后来的《绅士的太太》中,他一改温厚的风格,而是拿起诙谐甚至讽刺的笔,直指城市上等人操守上的虚假,道德上的卑鄙与变态。所以,后来尽管沈从文的生活与艺术创作都是在城市中完成,但他对湘西世界一直保留着深刻的眷恋和美好的记忆,希望能够从乡村世界中找到他的精神寄托。沈从文的自身经历决定了他最终定型的个人认知,此后,他始终以乡下人的心态,来看待人生,来影响甚至制约他的语言风格。
  3 生活体验的培养
  湘西世界对沈从文是偏爱和奢侈的,它慷慨地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浪漫丰富而又魅力十足的乡土场景,沈从文作品中折射出那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完全是拜这乡土场景中的生活体验所赐。他的作品语言中的留白味永、绮丽鲜活、清新淳朴的风格,就是沈从文努力从这篇神奇的乡土中汲取的语言文化汇聚而成的思维精华。更难得的是,沈从文有过一段随军辗转流徙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两千余里的沅水流域的军旅生涯,这段经历更是铸造出了他那富有巫楚文化浪漫精神的地地道道的乡土式语言。所以,在他以《湘行散记》为代表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湘西民俗习惯、民族关系和民族历史命运的描述,这是他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的流露和呈现。在他的剧体作品也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来描写湘西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
  4 文学实践的使然
  沈从文的文学实践深受新月派的创作影响,同时还撷取了湘西典型的傩戏风格,并注重模仿日本狂言笑剧。所以,我们不难从他的作品特别是剧体作品中领略到他的语言那种精巧机智、灵活有趣的美。例如,表现为乡土本色的《刽子手》和《野店》,表现为诙谐幽默的《盲人》和《鸭子》,表现为滑稽讽刺的《霄神》等。这种无拘无束的文学实践,使得他的作品闪耀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原之亮色、朴实之色彩。
  沈从文把文学创作看成是文字的体操,他用勤奋的语言文字操练和坚忍不拔的语言艺术追求,成就了充满魅力的沈氏语言风格。他用一支绚丽无比的画笔描绘着自己的家园,用不可抑制的热情渲染着那里的古朴景色、儿女情怀和民俗风情,用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乡下的故事和传说,最终,乡土的根开放出了清新脱俗的乡土花朵。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诗性话语的隐喻认知,项目编号:11512132。
  参考文献:
  [1] 宋晓:《沈从文乡土文学语言风格的流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 潘建华:《浅析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修辞学习》,2000年第Z1期。
  [3] 李启群:《美的乡音——试谈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音乐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4]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赵丽娟,女,1978—,山东海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教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道格拉斯·罗宾逊提出翻译是一场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共同开展的双声对话。本文拟从罗宾逊翻译双声对话中,译者、作者对话关系视角入手,对春树的《北京娃娃》以及毕飞宇的《玉米》葛氏译本进行评析,通过对比译者与作者的非常态对话关系,以期揭示译者与作者能够开展平等的翻译对话必须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道格拉斯·罗宾逊 双声对话 葛浩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翻译观中,作者与译者的
期刊
摘要 伽达默尔阐释学三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建立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解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体系和哲学阐释学本体论的翻译观。本文以杨必翻译的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批判现实主义名著《名利场》为例,阐述了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观对于创造性文学翻译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伽达默尔 阐释学 翻译 杨必 《名利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文学翻译既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背负着传播两种文化及其相互交流的重任。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鉴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读者的审美角度不同,葛浩文在翻译中,以读者为中心,摆脱了原文形式的束缚,对译本进行了大量创作。本文尝试以葛浩文的英译本Wolf Totem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粗浅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作。 
期刊
摘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极具悠久历史兼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绘画艺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整体到细节都浸透了“意象性”。而色彩作为传递意象的一种方式,能带给欣赏者最强的刺激力与感受力。于是,意象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已在中国绘画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它所具有的众多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细致探索和研究的。  关键词:中国绘画 意象色彩 表现形式 审
期刊
摘要 荆浩《笔法记》中的“度物象取其真”,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涵盖广泛。“度”揭示了中国画的观察方式,“物”与“象”揭示了中国画的观察对象,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是决定最终能否达到不悖于中国画本体的“真”的前提。  关键词:度 物 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度物象而取其真”出自唐末五代荆浩所著的《笔法记》。原文是:“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扰矣。’叟曰:‘不然。画者,
期刊
摘要 创作有依托,情才有所寄,“托物喻意”便是一种借物寄情、言志的最佳写照。在当下,绘画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地结合,创作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探究中国古代画家为“意”的充分表达而从物象的选择到色彩的表现、构图的设计所做的精心努力,对丰富今天的绘画艺术表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托物喻意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渊源 画面构成 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到今,画家作画不
期刊
摘要 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文化除具备一切文化形态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室内陈设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正确认识室内陈设艺术的文化体现能够推动室内陈设艺术的表达手法以及创作手法。  关键词:新时期 室内陈设 艺术 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识码:A  室内陈设艺术自古就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室内设计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今
期刊
摘要 《风雨夜归人》是吴祖光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风雨夜归人》写于1942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戏子魏莲生和一个官僚姨太太玉春之间为了追求“人应当把自己当人”的理想,以及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和民众的麻木。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人、生活、生存价值这些普遍而永恒的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风雨夜归人》故事情节以及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研究
期刊
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其代表作有长篇三部曲《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而言,曹文轩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因为曹文轩是中国少年
期刊
摘要 民间叙事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形态,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进历程。新时期初期,民间叙事受到启蒙话语的压抑和遮蔽而静守边缘;随着启蒙的日渐式微,民间叙事在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中逐渐显现和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先锋作家的民间转向则促使民间叙事走向活跃和突出,并以不俗的创作实绩在无主流、多元化的话语格局中处于引人注目的显赫地位。但在不断提升与突出的演进历程中,民间叙事在话语本质层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