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有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点,是认知发展理论、目标结构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的实际运用。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性,最后以小组集体的成绩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推进实施的今天,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而言,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团体形式,通过明确的分工,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展示个性风采和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弥补“班级授课制”中存在的困难以顾及学生个别差异性的不足等,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沟通信任、互相学习、主动探究、共享成功,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生动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元目标。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在近年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学生难以完成的任务,将合作学习变成一种形式,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低效现象。如:活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甚微;现场表面热闹,多数学生旁观等等。因此,如何对个体和小组实施奖励?如何将个人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联系起来?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1、更新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当编导、观众,建立起自由选择的教学情境,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造意识,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搜集资料的技能、学会倾听的技巧、注重反思的习惯等,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学习内涵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劳动的乐园,学生在这个乐园里获得成功的体验。
2、合理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很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时场面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并没多大实际的提高。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是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划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使分组活动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小组成员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协助、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如:依据学生兴趣划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及人际关系;依据学生特质划分,根据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语言技能等不同特质;依据合作任务的难易度划分,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兴趣;依据课堂临时需要划分,培养学生的多种合作能力等等。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灵活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各人优势,相互学习。一般情况下,组内异质的特征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各抒己见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即使中等生甚至差生也机会充当“教师”或“专家”,享受成就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制定柔性的学习目标,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把握难度,重视合作活动实效
学生进行小组或团体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导演和伙伴,应密切关注着小组合作的管理和调控。学生有困难时应及时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辩、交流和合作氛围中自主发展。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机制,重视教学活动实效,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会更加精彩,更加和谐。
4、科学评价,激发个体、团体积极性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最大潜能,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合作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小组共同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实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学习目标。每个小组合作成员都是一个活动和学习的共同体,这个链条上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不能有效实现小组合作的目标。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教师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
在小组集体评价时要注意对个人适当评价,以此来调动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免让成员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让学生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就如足球场上,团队协作的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可贵,但人们同时也会赋予球队中的超级球星们更高的荣誉,所以在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的参与度、独创性、互助性等给予科学的评价,从而树立榜样,激发竞争,当然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竞争现象。要使小组成员认识到最有意义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从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和精神。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并更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他们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自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外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有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点,是认知发展理论、目标结构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的实际运用。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性,最后以小组集体的成绩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推进实施的今天,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而言,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团体形式,通过明确的分工,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展示个性风采和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弥补“班级授课制”中存在的困难以顾及学生个别差异性的不足等,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沟通信任、互相学习、主动探究、共享成功,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生动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元目标。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在近年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学生难以完成的任务,将合作学习变成一种形式,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低效现象。如:活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甚微;现场表面热闹,多数学生旁观等等。因此,如何对个体和小组实施奖励?如何将个人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联系起来?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1、更新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当编导、观众,建立起自由选择的教学情境,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造意识,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搜集资料的技能、学会倾听的技巧、注重反思的习惯等,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学习内涵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劳动的乐园,学生在这个乐园里获得成功的体验。
2、合理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很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时场面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并没多大实际的提高。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是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划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使分组活动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小组成员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协助、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如:依据学生兴趣划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及人际关系;依据学生特质划分,根据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语言技能等不同特质;依据合作任务的难易度划分,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兴趣;依据课堂临时需要划分,培养学生的多种合作能力等等。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灵活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各人优势,相互学习。一般情况下,组内异质的特征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各抒己见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即使中等生甚至差生也机会充当“教师”或“专家”,享受成就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制定柔性的学习目标,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把握难度,重视合作活动实效
学生进行小组或团体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导演和伙伴,应密切关注着小组合作的管理和调控。学生有困难时应及时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辩、交流和合作氛围中自主发展。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机制,重视教学活动实效,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会更加精彩,更加和谐。
4、科学评价,激发个体、团体积极性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最大潜能,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合作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小组共同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实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学习目标。每个小组合作成员都是一个活动和学习的共同体,这个链条上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不能有效实现小组合作的目标。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教师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
在小组集体评价时要注意对个人适当评价,以此来调动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免让成员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让学生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就如足球场上,团队协作的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可贵,但人们同时也会赋予球队中的超级球星们更高的荣誉,所以在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的参与度、独创性、互助性等给予科学的评价,从而树立榜样,激发竞争,当然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竞争现象。要使小组成员认识到最有意义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从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和精神。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并更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他们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自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外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