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强调“士”,实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即使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直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且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短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这种“隐”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一】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相传,上古时代的尧帝,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不为名利不问政治的清高之人,不但拒绝了尧帝的请求还连夜逃往箕山,隐居不出。尧帝便派人去请他,说:“如果你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不过在洗耳的时候,许由遇到了同样隐居在此的巢父,当时巢父正带着自己的牛在溪边饮水,问起许由洗耳朵的原因,许由便原原本本说了,不想巢父却很不高兴,说:“你许由虽然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缘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
微评:巢父、许由两位隐逸高士,虽未登帝位没有作为,但却以六根清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隐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他们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树立了两面高远的旗帜。(文化气韵/节操/高尚)
【二】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东汉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从王莽篡权到刘秀登基,两位皇帝都多次请他做官,严光都快八十岁了,刘秀还念念不忘诏他出山。可严光都一一拒绝,甚至一度披起一袭羊裘,改名换姓藏身庐陵富春江做起钓翁,弄得光武帝刘秀没有办法,只得画影图形派人到处寻访。正是“一竿七里滩头竹,钓出千秋万古名”,从此,严光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隐士之一。
微评:严光心中自有一本泾渭分明的大账,这就是严光令人佩服的地方——既能坚守节操,又能顾全大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一切了然于胸,又泰然处之。(泾渭分明/进退有度/节操/泰然处之)
【三】德化乡里,安贫守志
古代许多隐士都为乡里或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教授经史百家、人伦物理,他们不领官俸,宁愿清贫,言传身教以立德。他们的住处也极其的简陋,但他们的品德却极其的高贵。宋代林逋便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就以教学出名,史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人们从其诗中可以感受其品格,如他在《山园小梅》中写的“众芳摇落独暄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气质神韵——高洁端庄之美和冰清玉洁的品格表述的淋漓尽致,寄托了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
微评:林逋不苟且以求富贵,不畏贫而干利禄,淡泊明心,从容乐道等精神均为后世有操守的文人士子所心仪。(不苟富贵/淡泊明心/从容乐道)
【四】洞察天下事
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被称为道学隐士,一生潜心学问。其诗文或直接阐述或寓于深理,透露着他对宇宙沧生的感悟,描述自己乐天知命的生活。他在《清夜吟》中写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大意是:此时月亮正走到天空的中央,微风吹拂着水面,那种清凉明净的意味,绝非常人所能体会。他在《梅花诗》中预言了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启悟人们要具有高远的智慧,才能应乎万变,在纷纭世事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微评:邵雍之隐,在于真心修行大境界,以获得高远的智慧发心洞察,是谓隐士境界的率真洞达。(明心洞察/境界/大智慧)
//“随驾隐士”//
因为隐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所以做个“隐士”能为自己博得声名,有了响亮的声名,就能获得官位,于是就出现了以“仕”为目的的“隐”。唐朝的卢藏用就是其中的一位。卢藏用虽隐居,却是个一心想当官的人。他曾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因为终南山离唐代的皇宫不远,在那里隐居的人很快就能将“隐士”的名声传到宫廷里去,然后很快能得到不错的官职。那时,唐朝皇帝常驾幸东都洛阳,卢藏用就跑到洛阳旁的嵩山去隐居,以期皇帝重用,于是得了一个“随驾隐士”的称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诗人李白他先是隐居于四川的岷山,又隐居在山东的徂徕山,后来又认识了吴筠,在吴筠的推举下,也受诏进了京师。李白在隐居时写过一首既惊喜万分又感激涕零的诗:“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朝后,李白被唐明皇用为“待诏翰林”,被尊称为“李翰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试,“考试落第,继续谋求仕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临洞庭》是他献给张九龄的一首“入仕”的“敲门砖”。虽然诗的后几句有些露骨和肉麻,但“敲门砖”都能弄得如此气势磅礴,不让老孟当官天理不容,可他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
【素材运用】隐士不但有真伪,且有品级之分。古言: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隐于何地,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个超脱于世的心态。像卢藏用、李白、孟浩然这样的所谓隐士,以退为进、以隐求显,隐居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只是一种获取社会名望和政治资本的特殊手段,这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隐士之道”。
【热用立意】品级/超脱于世/ 背离
【现世之眼】
隐士文化体现出中国古代知识人节操自守,避免同流合污,珍视自我的人格,这也成为过去正直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其实,品德高洁的人往往都是物欲淡泊而胸怀宽广的人,无论隐居山林还是在喧嚣的世间,心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是因为身在道中。任何环境中,气节不可变,志向不可变,信心不可变,方可在变幻莫測的 人世间深谙时变、事变之理,把握时局,顺应天理,遵从天道。
今天,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自持修行的坚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短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这种“隐”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一】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相传,上古时代的尧帝,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不为名利不问政治的清高之人,不但拒绝了尧帝的请求还连夜逃往箕山,隐居不出。尧帝便派人去请他,说:“如果你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不过在洗耳的时候,许由遇到了同样隐居在此的巢父,当时巢父正带着自己的牛在溪边饮水,问起许由洗耳朵的原因,许由便原原本本说了,不想巢父却很不高兴,说:“你许由虽然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缘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
微评:巢父、许由两位隐逸高士,虽未登帝位没有作为,但却以六根清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隐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他们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树立了两面高远的旗帜。(文化气韵/节操/高尚)
【二】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东汉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从王莽篡权到刘秀登基,两位皇帝都多次请他做官,严光都快八十岁了,刘秀还念念不忘诏他出山。可严光都一一拒绝,甚至一度披起一袭羊裘,改名换姓藏身庐陵富春江做起钓翁,弄得光武帝刘秀没有办法,只得画影图形派人到处寻访。正是“一竿七里滩头竹,钓出千秋万古名”,从此,严光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隐士之一。
微评:严光心中自有一本泾渭分明的大账,这就是严光令人佩服的地方——既能坚守节操,又能顾全大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一切了然于胸,又泰然处之。(泾渭分明/进退有度/节操/泰然处之)
【三】德化乡里,安贫守志
古代许多隐士都为乡里或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教授经史百家、人伦物理,他们不领官俸,宁愿清贫,言传身教以立德。他们的住处也极其的简陋,但他们的品德却极其的高贵。宋代林逋便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就以教学出名,史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人们从其诗中可以感受其品格,如他在《山园小梅》中写的“众芳摇落独暄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气质神韵——高洁端庄之美和冰清玉洁的品格表述的淋漓尽致,寄托了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
微评:林逋不苟且以求富贵,不畏贫而干利禄,淡泊明心,从容乐道等精神均为后世有操守的文人士子所心仪。(不苟富贵/淡泊明心/从容乐道)
【四】洞察天下事
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被称为道学隐士,一生潜心学问。其诗文或直接阐述或寓于深理,透露着他对宇宙沧生的感悟,描述自己乐天知命的生活。他在《清夜吟》中写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大意是:此时月亮正走到天空的中央,微风吹拂着水面,那种清凉明净的意味,绝非常人所能体会。他在《梅花诗》中预言了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启悟人们要具有高远的智慧,才能应乎万变,在纷纭世事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微评:邵雍之隐,在于真心修行大境界,以获得高远的智慧发心洞察,是谓隐士境界的率真洞达。(明心洞察/境界/大智慧)
//“随驾隐士”//
因为隐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所以做个“隐士”能为自己博得声名,有了响亮的声名,就能获得官位,于是就出现了以“仕”为目的的“隐”。唐朝的卢藏用就是其中的一位。卢藏用虽隐居,却是个一心想当官的人。他曾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因为终南山离唐代的皇宫不远,在那里隐居的人很快就能将“隐士”的名声传到宫廷里去,然后很快能得到不错的官职。那时,唐朝皇帝常驾幸东都洛阳,卢藏用就跑到洛阳旁的嵩山去隐居,以期皇帝重用,于是得了一个“随驾隐士”的称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诗人李白他先是隐居于四川的岷山,又隐居在山东的徂徕山,后来又认识了吴筠,在吴筠的推举下,也受诏进了京师。李白在隐居时写过一首既惊喜万分又感激涕零的诗:“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朝后,李白被唐明皇用为“待诏翰林”,被尊称为“李翰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试,“考试落第,继续谋求仕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临洞庭》是他献给张九龄的一首“入仕”的“敲门砖”。虽然诗的后几句有些露骨和肉麻,但“敲门砖”都能弄得如此气势磅礴,不让老孟当官天理不容,可他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
【素材运用】隐士不但有真伪,且有品级之分。古言: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隐于何地,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个超脱于世的心态。像卢藏用、李白、孟浩然这样的所谓隐士,以退为进、以隐求显,隐居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只是一种获取社会名望和政治资本的特殊手段,这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隐士之道”。
【热用立意】品级/超脱于世/ 背离
【现世之眼】
隐士文化体现出中国古代知识人节操自守,避免同流合污,珍视自我的人格,这也成为过去正直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其实,品德高洁的人往往都是物欲淡泊而胸怀宽广的人,无论隐居山林还是在喧嚣的世间,心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是因为身在道中。任何环境中,气节不可变,志向不可变,信心不可变,方可在变幻莫測的 人世间深谙时变、事变之理,把握时局,顺应天理,遵从天道。
今天,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自持修行的坚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