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为了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气象,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有太多的困惑。自问:我们究竟教了学生什么?翻开厚厚的备课本,讲的东西似乎已经不少了,但当问自己教会了学生什么?却又不禁感到汗颜,这么长时间以来,教会学生的东西竟然如此之少。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丧失了基本的“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作为语文教育实施者的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不管这种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扼杀学生能力的刽子手。正是语文教育者迫于种种原因而把学生“学”的能力异化为“听”的能力。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恢复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改则提倡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教师应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预习,课堂上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了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取得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学观。不要仅局限于语文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网上查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学会运用大量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后,要加强对学生搜集整理材料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呢?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看书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首先教会学生在看书时,注重在书中圈、画、评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次,培养学生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多疑、善疑,反对“唯上”、“唯书”,要勇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要长期坚持,必定养成良好的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是多思、善疑的过程,学生才能理解知识、创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教学可以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而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美国的胡佛曾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错误的要注意引导、纠正;正确地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激励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与我们成年人一样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与教训,有些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如果我们教师多给他们一点赞赏,哪怕一点点,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还行,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批评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表现出自卑感、无能感,甚至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给他找回自信,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看做是发展中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都值得我们去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课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12:137.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有太多的困惑。自问:我们究竟教了学生什么?翻开厚厚的备课本,讲的东西似乎已经不少了,但当问自己教会了学生什么?却又不禁感到汗颜,这么长时间以来,教会学生的东西竟然如此之少。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丧失了基本的“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作为语文教育实施者的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不管这种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扼杀学生能力的刽子手。正是语文教育者迫于种种原因而把学生“学”的能力异化为“听”的能力。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恢复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改则提倡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教师应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预习,课堂上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了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取得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学观。不要仅局限于语文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网上查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学会运用大量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后,要加强对学生搜集整理材料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呢?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看书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首先教会学生在看书时,注重在书中圈、画、评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次,培养学生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多疑、善疑,反对“唯上”、“唯书”,要勇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要长期坚持,必定养成良好的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是多思、善疑的过程,学生才能理解知识、创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教学可以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而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美国的胡佛曾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错误的要注意引导、纠正;正确地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激励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与我们成年人一样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与教训,有些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如果我们教师多给他们一点赞赏,哪怕一点点,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还行,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批评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表现出自卑感、无能感,甚至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给他找回自信,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看做是发展中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都值得我们去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课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12:137.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