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味.作秀味.语文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xiao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参赛老师共上《幽经悲剧》一文,可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让观摩的老师有目不暇接之感。但比赛过程中的一个插曲颇令人深思:在处理文中描写古藤萝被砍的惨状这一教学内容时,有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引起了评课老师的争论。
   课堂实录(一)
   师:文章哪一部分描写了古藤被砍的惨状?
   生1:第11节。
   师: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惨状?
   生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第11小节齐读一下。
   (生齐读第11节)
   师: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能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悲剧吗?
   生3: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蛙鸣声很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描写了这种美。但人们却捕捉青蛙来吃,这是悲剧。
   生4: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净化人类的环境,郁郁葱葱,松涛阵阵,很美;人类却乱砍滥伐,使森林面积越来越小,这是悲剧。
   生5:屈原才华横溢,满腔爱国热情,却受到排挤,饱经打击,只能投江而死,这是悲剧。
   生6:梁山泊与祝英台情投意合,爱情美好,但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殉情而死,这是悲剧。
   ……
   课堂实录(二)
   师:作者在第11节生动描写了古藤萝被砍的惨状,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1节)
   师:作者在这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
   生1:比喻,把被砍的虬干比成吊死鬼。
   生2:拟人,作者写道:“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赋予古藤萝以人的情感。我想请大家用第一人称,即以这株古藤萝的口吻自述其悲惨经历。请大家先思考两分钟,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最后请几个同学在全班与大家分享。
   (生思考,生热烈讨论)
   生3:一阵瑟瑟的北风吹过,我痛苦的呻吟声随着斧头的起落血光临盆,从此,我便一个人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春日醉人的暖风吹动我悬在空中的枝干,在风中无依无靠地摇动。泪眼迷离,转身一瞥,却见我那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淡紫成串的花朵,我一阵揪心的痛,歇斯底里地呼喊:“孩子,走吧,母亲没法抚养你们了,快走啊!”
   生4:那天早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有照射下来,正在酣睡的我突然被一种钻心的疼痛而惊醒,我睁开了睡眼,看见一个人正拿着斧子劈着我的躯干,那人狰狞的面孔使我越来越恐惧,我呼喊了可却没人听见。当那个人离开时,我落下了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泪,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没有根的供养我很快就会死去。我看了那些正开得没心没肺的淡紫色花朵儿们最后一眼,然后慢慢地垂下眼帘叹了一口气,可又有谁会听见呢?
   生5:被砍后,我的手臂——虬干的上半部分孤零零地悬在半空中。每当风吹过,那脆弱的虬干便飘摇起来,费力地做起凄苦、笨拙的动作。我的傷口也因为这时不时的摆动而变得更加严重,如千根银针,密密地扎着。我痛苦的呻吟着,哀叫着,却没有人能够倾听我的心声,我似乎听到了鸟儿的嘲笑,花儿的讥讽。看到别的树都在这阳光三月展现自己迷人的姿态,美丽娇艳的花朵,而我随时面临恐惧的死亡的召唤,心中不免有些许伤感与不平,好狠心的人啊,你为什么要对我下此毒手!
   课堂实录(三)
   师:文中哪一段着力描写藤萝被砍这悲惨的一幕的?
   生1:第11段。
   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圈划出能让你感受到藤萝被砍惨状的词语、句子。
   (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圈划)
   师:请同学们把圈划的词语、句子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圈的是“悬”和“摇曳”,这两个动词生动描写了藤萝被砍以后无依无靠、随风飘摇、毫无生机的惨状。
   生3:我划的是“忽然成了吊死鬼”一句,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古藤萝被砍后的凄凉和可怕。
   师:你觉得“吊死鬼”这个比喻好,可不可以换成僵尸呢?那也是“凄凉可怕”的呀!
   生3:“吊死鬼”好,因为被吹的藤萝是“悬”在那儿的,两者形似。
   师:仅仅是“形似”吗?有没有“神似”之处?
   生3(思考片刻):有“神似”之处。吊死鬼大多是冤死的,这和古藤萝的经历很相似!
   师:你说到季老先生的心坎里去了!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要交流的?
   生4:我圈的是“微笑”这一词语,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用“微笑”反衬古藤萝的悲惨,给读者以震憾。
   师:这种手法我们好像在杜甫的《春望》里见过,你还记得是哪一句吗?
   生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以乐衬悲的手法。
   师:很好!你能有感情地把这种“震憾”读出来吗?
   生4:能!
   (生4声情并茂地读“再抬头向上看……还在绿叶丛中微笑”一句)
   师:请大家齐读第11段,边读边体会古藤萝的悲惨和无助。
   (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
   相同的内容,截然不同的处理,老师们在集体讨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对此产生了兴趣,并逐渐形成三种“流派”:(一)拓展派。这一“流派”为实录(一)叫好,认为让学生介绍“悲剧”这一问题设计得好,拓展了文本,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知识积淀,加深了学生对文题中悲剧普遍意义的理解。(二)体验派。这一“流派”是实录二的“粉丝”。以古藤萝的口吻自述其悲惨经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对古藤萝的“悲剧”感同身受。在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三)品味派。毫无疑问,这是实录(三)的赞同者,教者紧扣文本,循循善诱,细心挖掘,慢慢引导学生赏读、品味课文精美、雅致的语言,尤其对“吊死鬼”这一喻体的悉心赏析,使本节课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
   三种教学设计,三种不同的流派,折射出当下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迥然相异的理解,凸显出语文课堂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在文本解读中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课堂实录(一)架空文本,脱离主旨,任意进行所谓的“拓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一设计,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看似丰富,实则舍本逐末。语文课散发出浓厚的“政治味”。
   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实录(二)虽然强调“体验”,其实这种体验是机械的,简单的,幼稚的。这种“体验”似乎建立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强调生生互动,实质上游离了文本自身的解读,对大段的语文教学资源视而不见,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课弥漫着香艳的“作秀味”。
   实录(三)则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充盈着迷人的“语文味”。这一设计显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一潭死水。教者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三次朗读,引导学生把“微笑”读出“震撼”感的创意是精彩之举,让学生心醉文中,文在口中,在琅琅书声中走进作者的心灵,在强烈的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二.引导学生有章有法地涵咏。吕叔湘先生说,没有语言感悟和赏析的语文课是一堂半身不遂的课。教者引导学生对“吊死鬼”这一比喻句的认识,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加深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程少堂语)。三.引导学生有根有魂的拓展。解读文本既要紧抓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这种超越应该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根本目的。在学生认识文本中的“微笑”运用了反衬手法的基础上,教者又引导学生温习杜甫的诗句,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则颇具匠心,这一问拓宽了学生对“反衬”这一手法的认识视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温故知新的习惯,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理智地呼唤:让语文课更语文,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笔者深有同感,尤其是在本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的比赛后,大家通过讨论、争论、辩论之后,就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一问题,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是在确定目标时紧扣“语文味”。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游离文本、追求浮华的做法,才能扎扎实实为学生打造厚实的语文“底子”。
   二是在指导朗读时渲染“语文味”。“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永恒的风景。在朗读时要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名读,示范读,齐声读;联读,轮读,唱读,趣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默读,轻声读,高声读,自由读……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底蕴,读出节奏,读出兴趣。在欢畅的书声中,学生必然会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是在品味语言时挖掘“语文味”。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而无论积累还是运用,都应该建立在语言的感悟和赏析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沦为空谈。语言感悟和赏析,可从炼字、修辞、描写、句式等多角度去品味文本中优美及精辟的词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作用,领会其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是在拓展文本时立足“语文味”。语文课程还承载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育人功能,因而,注重文本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的内容,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而这种拓展,应以文本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起到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作用。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美的盛宴,而“语文味”应当是宴席上永恒的“主打菜”。
  
   丁宏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虚拟实践社区作为知识管理的新兴工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两三年以来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获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发现,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获取的研究较
  随着包括企业内部博客系统在内的企业2.0系统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企业2.0系统对员工的影响对学科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推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就是,要用诗歌来激发个人意志,促进个人向善求仁的自觉,要用礼来实现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养成人格的最高境界。从古至今,人的修养都离不开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虚拟社区来获取知识,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问题。文本以虚拟社区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主线,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在不同阶段时期虚
  本文借鉴病毒式营销的相关理论,结合微博转发的研究成果,基于博文形式和内容,以企业微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影响企业微博转发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新浪开放API抓取了663个企业
会议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链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可根据其细胞壁中特异性抗原(多糖体)的不同,分为A~H、K~T共18个族;又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K、T、S抗原的不同,将各族细菌分为若干
  在每点击付费模式下,依据点击率将关键词拍卖转换成相应广告位的拍卖,结合可分单物品拍卖、经济学中价格歧视理论及运筹学中指派问题的相关成果,建立了一个能实现关键词广告
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CO2、CH4和N2O的排放及净增温潜势(Ne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有助于科学评价秸秆还田和减氮在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
企业通过投放劝说型定向广告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信号判断并形成预期;由于对不同价值类型的产品存在偏好倾向,消费者会对广告采取“接受”或“屏蔽”策略。本文通过信号传
任何一个考试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武尊民,2003)。反拨作用(也称“回拨效应”)指在教育领域中测试对教学的影响或作用。Bachman和Palmer(1996)认为语言测试界所说的“回拨效应”属于考试冲击力的范畴。从2009年起,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口语在全国率先实施自动化考试,实现了考试和评估全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了中考听力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率。七年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