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是一盏灯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v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三那年,我成绩并不好,在教室里,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元宵节的前一天,班主任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亲手制作一盏灯,第二天晚上,班级要举行一个灯会。同学们兴奋异常,一个个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我想到冰心《小桔灯》这篇文章。记得当时课堂上,我就疑问怎么把桔子皮制作成灯?但当时实在没有提问的勇气,或者说,害怕暴露自己的愚笨——书没有看懂,也没有想像力——自然不敢问。可在我心里,别人对灯的制作过程一定明白透亮。我决定借这个机会,也去买几个桔子回来,试着做一個看看。虽然有模仿之嫌,但毕竟可以交差。
  当天下午,我拿出零花钱,去学校门前的小市场买了几个桔子,又从学校商店买了一支蜡烛。我用刀子削去三分之一的桔皮,挖出桔瓣。当一个杯状的桔皮碗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才想起自己根本没有按照课文中的说法去做。我有点恨自己的愚笨。
  但我还是决定自己解决问题。要把蜡烛放进去,必须把蜡烛切断,并且要在小桔杯的底部插一根细扫帚枝固定蜡烛。但上面怎么办,如何能提在手里?在桔皮的开口边打几个洞,穿上绳,系在一根小树枝上即可。但我担心灯里的蜡烛烧断绳子,决定改用细钢丝。
  于是,我又到学校的车棚里寻找钢丝。恰巧,有一辆破自行车躺在边上,满身灰尘,车刹的钢丝断在一边。我从车刹的钢丝绳上一缕一缕地把钢丝弄断。
  回到宿舍,穿上钢丝,系上木棍,我的一盏模仿冰心的灯很快做成。我提在手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心想冰心战乱年代制作的灯和我的相比,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当我看到剩下的桔子,还有几根钢丝,觉得似乎可以再创造一下。于是,我又制作出四个插上蜡烛的灯碗,用钢丝每隔十厘米系一个。这样,我便做成了一串小桔灯。害怕挑灯的木棍受力太大,我又找了一根粗一点的棍子。做完这一切,我把灯放到床底的一只鞋盒里,把棍子放在上面,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去上自习。
  第二天,课间和午休,很多男生女生都用买来的彩纸做灯,虽然颜色各异,但形状都大同小异。
  晚上,班主任带着自己七八岁的儿子来到教室,欣赏他的学生们的作品。为了烘托气氛,先把灯关了,大家在黑暗中把自己做的灯一盏一盏点亮。一根火柴过后,一盏彩色的纸灯亮了;一根火柴过后,又一盏彩色的纸灯亮了……教室里一时间亮起十多盏灯,很有一种迷离的诗意。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我在角落里,把五盏串起来的灯放到桌上,一盏一盏点亮。这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我把那串灯提起,教室里一下子多了一串桔红色的小灯笼,立体的,每一盏之间隔着相同的距离。我提在手里,同学们在一阵惊叫声中纷纷回头,接着,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那是我有生以来风头出的最大一次。毫无疑问,我是那晚的冠军。听了班长的建议,我把那串灯,送给了班主任的儿子,当作元宵节礼物。小家伙爱不释手,提着很是得意。
  一个星期以后的课间,班主任似乎是偶然间遇到我,把我叫到一边,笑着对我说:“你的灯做得那么好,虽然你在角落里,灯也把你照亮了。每个人都是一盏灯,只要亮着,只要你想被人发现,没有人能阻挡你的光芒。”
  从那以后,我整个人似乎脱胎换骨,课堂上敢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甚至错漏百出、结结巴巴也毫无惧色。几个月后的中考,我虽然没有像班上几个尖子生那样考进重点高中,但还是出人意料地和班上其他十多个同学一同考入一所普通高中。
  那串灯让我明白,只要我想把自己照亮,我就能把自己照亮。
  (摘自《演讲与口才》)
其他文献
1936年1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出版,《大众哲学》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艾思奇为何能写出《大众哲学》一书?  曾被蔡锷将军收为义子  艾思奇的原名叫李生萱,艾思奇是他的笔名。1910年2月3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清光绪年间,考入京师大学堂,攻读经济特科兼读外语,后来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李曰垓参加了昆
期刊
上帝之吻  2010年4月初的一个周日,我带着刚会走路的爱女坐在店外的长木凳上,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春日里冰激凌的滋味。忽然手机铃响,好友茭白发来短信:“我要和安德士分手了。”我愣在那儿,一时回不过神来。  好友茭白是很有气质的美女,但身世令人唏嘘。她是弃儿,三四岁时被派勒夫妇从中国孤儿院收养,来到瑞典。上帝从此为茭白打开了幸福之门,派勒夫妇将这个乖巧安静的养女视若掌上明珠。茭白三年前去希腊旅行,遇到
期刊
王安忆是当代最高产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勤奋几乎无人可及。她每天都在写作,在家里写,在会议期间写,在几万米的高空写。对于王安忆的勤奋,莫言曾笑言:“你们要是有机会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她有多勤奋了,手特别的硬,就像是毛毯厂的女工。”  莫言的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女性:作家刘震云的祖母。刘震云的祖母年轻时是位割麦子高手,几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回头一看,男人们连一半都没割完,祖母的“秘诀”是:“下地之前
期刊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读到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去外地拜访客户,一路上非常不顺,连遇几个红灯,眼看着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遇见红灯。年轻人不免牢骚满腹地叹气道:“唉,今天真倒霉,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一旁开车的老司机淡然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上帝很公平,因为,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司机的话,让人心中不由猛的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
期刊
我的家乡在东北一个偏远的农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很穷。因为穷,偶尔谁家来了客人,都要到几个邻居家借米借面借油借鸡蛋,才能凑成一顿像点样的饭菜,所以谁家要是来了客人全村子都知道。  七十年代初的那一年夏天,记不得是什么原因,多年未到我家来过的一个远房叔叔,到我家来串门。更为关健的是,叔叔家住在省城,所以,他的到来轰动了全村,沾亲带故的、左右邻居都以各种理由到我家,来看看城里来的人。妈妈到邻
期刊
在二十多年前我小的时候,家乡人管中秋不叫“中秋”,叫“八月中”。  虽然八月中不像过年那样隆重,但小时候八月中还是大人比较重视的节日。那些年,月饼是稀罕的东西,得用钱买,所以吃到的机会并不多。一般到了中秋节,大人们会买点肉和糖果回来就算过节了。  那一年的中秋节,二哥8岁,我6岁,家里刚刚盖新房不久,欠了外面不少债,一家人都尽量节衣缩食挤出钱来还债,妈妈也是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想多点收成快点还
期刊
婆婆托人從乡下捎来今年的新小米,抓一把贴近唇边,一股特有的香弥漫开深情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贵州工作,家里的活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我就成了外婆家的“寄居蟹”。我胃口不好,外公和外婆常常为我的一日三餐发愁。  那一年春天,外公在西院里整出一片地,说是要种谷子,还说种了谷子给妞儿吃。我望着那些像沙粒一样的谷子,心里充满了好奇:谷子是不是真的很好吃呢?  谷子出苗了,与野草一般无二。我生气极了
期刊
2014年,时逢毕业季。一条消息在网上疯传:四位名牌大学毕业生,从IT业改行卖肉夹馍。大家都感到新奇:怎么有人会放弃大公司的职位,去经营一家小店呢?而且,还是大学生!  令大家感到更惊异的是:虽然小店不足十平米,但是,每天来小店买肉夹镆的人总是异常多。人们在门外排起了长龙,可谓是供不应求。  这是四名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开的小店在北京的五道口,名为“西少爷肉夹馍”。与所有人的反应一样,一开
期刊
兩年前我高考落榜,南下广东打工。火车上路半个小时后,我想买瓶饮料喝,可一摸口袋,钱包不见了。我急得翻找行李,也没见踪影。我沮丧到了极点,因为这意味着一天一夜的旅程将要在饥饿中度过了。  我对面坐着一位戴眼镜的年轻男子,看上去很斯文,也很友善。同坐一个窗口,本来大家可以说说话解解闷,但我心情不好,不想理任何人。他大概也很闷,想和我聊聊天,但一看到我的冷漠,便讪讪一笑,拿出一本杂志,专心地看了起来。 
期刊
大凡天资聪颖的人总会透露出些许灵气,小杨便是。大三时就在一次服饰设计大赛上夺得二等奖的他,无论是呈交的作品,还是与面试官的交流都有独特表现。额前蓄着少许刘海,后脑勺扎着马尾辫,一款红蓝彩条围巾“盘根错节”垂在胸间,90后小伙便是以这样的艺术造型来应聘设计员。人事部经理与设计总监大苗相互使了个眼色,几乎同时给出了OK。  鞋设计一般是伏案操作,小杨画鞋却常常喜欢站着,将画板支在画架上,4B铅笔刷刷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