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小组,小组工作对于治疗一些问题或者挖掘个体潜能具有显著性效果,小组工作带领者的工作方式及技巧具有研究的价值,从不同维度来建构相应的小组工作运作模型具有必要性。本文基于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带领模式的三重维度,即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背景维度。同时,通过对小组工作实务的研究来分析作为小组工作的带领者如何建构基于不同工作条件下,小组工作的带领者的系统性的工作思路、技巧与方式的模型。从而探索带领者怎样协调好小组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维系小组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小组工作 运作模型 青少年
一、研究背景
由于人类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小组,几乎人们都参与过小组活动,或者拥有和其他人为了共同目标团结协作的经历,跟他人讲述个体成长、发展的体会与感悟过程。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中的小组工作对于治疗一些問题或者挖掘个体潜能、恢复及改善其个体社会功能具有显著性效果,同时对于群体性问题的治疗与缓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组工作的开展是要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组为前提,这个封闭式的小组成员由工作人员即带领者和志愿者、组员两个部分,三方成员组成。三者在小组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带领者在工作中需要相应的专业支持及经验支持来解决专业困境,故而带领者在实务工作中需要运用已有的运作模型作为带领者的工作支撑,满足案主需求,完成小组目标。同时为了保证小组发展的顺利进行还需要督导人员和指导专家或老师的共同配合。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基于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带领模式的多重维度,即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背景维度。本文中三重维度是指多种类型的小组工作带领者的服务方式、小组工作的各个阶段带领者的工作模式、带领者与案主形成专业关系的方法、带领者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式配合关系的做法、带领者运用专业理论和价值观支撑小组工作达成目标的方式的不同维度。纵向维度是指小组推进的各个阶段,横向维度是指小组不同类型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背景维度是指小组情境的不同方面。
二、文献综述
关于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领域,王欢在2006年曾提出,在这一特殊领域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时,前期工作要准备充分,需要评估并分析出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社会网络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以此为小组活动的基石,并通过组内互动、组员之间的互助及组员自身素质提高满足其案主需要。
运作模型是基于对不同群体的小组实务理论运用及精华经验的归纳总结。对于本文课题的研究,张宇莲教授的《高校小组工作》一书,归纳总结了其个人对于小组工作教育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全书从带领者的视角列出了较为完整的小组项目方案设计书及小组工作的评估报告。张宇莲教授的这本专著以自身经验为基石,给小组带领者予以经验上的指导。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小组社会工作中带领者要根据小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技巧、方法甚至小组的工作方案。以本文的角度来说,在不同维度的工作条件下,带领者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不同维度下运用相应的运作模型,应对实践中发生的状况。
三、小组运作模型的内涵与其三重维度
本文提出的小组工作运作模型是基于不同类型小组及小组工作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带领者在小组工作实务得以使用的具有可行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思路、技巧与方式的总和。本文以带领者的视角论述了小组工作运作模型的三重维度,分别代表小组时期、小组中的成员关系、小组情境等。
在纵向维度下,以带领者的视角分析小组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工作思路、技巧与方式,以小组进展的时间安排为顺序,从小组筹备期到小组评估期研究带领者的带领模式;在横向维度下,带领者协调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带领者需要建立与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催化组员之间形成正向互助关系,形成组内互助和相应的支持网络、带领者促进自身与志愿者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发挥自身优势,互补完成小组目标;在背景维度下,带领者要营造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的营造、促进小组动力的推动、挖掘组员个体的价值观对小组环境的影响。从而探索带领者怎样协调好小组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维系小组的动态平衡。
通过数学模型空间直角坐标系,建构本文提出的小组工作运作模型的内涵和结构,和它的三重维度。
四、纵向维度——带领者推进小组过程的运作模型
筹备期处于小组工作正式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也是小组社会工作一系列活动中关键阶段。通常情况下,在小组筹备期就要设定明确的小组目标。在这个时期中带领者及志愿者就要进入角色,合作筹划小组方案然后仔细排查方案漏洞。带领者需要沉淀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形成是以储备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亦需要对即将见面的组员有初步的评定,做前测问卷,回收后做初步评估。在小组评估期,前测问卷评估结果与后测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判断小组目标是否达成,小组发展对于组员的需求是否有所改善。在招募组员时,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固有本领,为小组招揽组员。
在小组初期,小组的成员们第一次见面,在带领者的引领与介绍下相互认识,并通过小组活动的设置,形成组内规范。带领者需要打破原有局面,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并加强沟通,通过一系列破冰环节破冰成水,形成组内相对稳定的形势,为组员们能够在小组中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创造条件,并形成小组规范。并且坚守价值观,坚定案主知情原则。以人为本,按照案主的需求设置活动,给组员提供更多的选择。带领组员一起制定小组规则,小组规则开始实施后,贯穿整个小组活动。带领者需要促进小组组员之间形成小组规范的隐形监督模式,让组员形成言语、非言语的交流方式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形成小组规范有利于组员之间产生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伦理和价值观是带领者坚守的底线,是一种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与规范,要贯穿小组工作的始终。而在小组中期,组内关系网络初步建成,组员对小组的信任程度加强,是带领者展开工作,完成目标的最佳阶段。在活动中,带领者要尊重组员自身价值观,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这是形成小组和谐组内关系和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开端。强调案主自决,通过给小组赋权,提升或恢复组员的社会功能,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到达中期,小组成员会因原有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带领者便需要化解或弱化冲突,让这种冲突在环节的转换中自然而然的化解,然后把组员的问题需求抛给其他组员,让他们需求组内帮助,自我解决。 在小组后期,带领者发挥的固化升华作用尤为重要,关系到小组目标的完成程度。带领者需要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多种角度测量成果,询问小组督导、志愿者,观察组员变化,问卷测量等等。同时,带领者还需要对组员的离别情绪进行处理,需要提前做准备,带领者要从小组中后期开始提醒小组即将结束和小组结束的具体时间,并且在这个阶段和组员一切面对并处理好组员的负向情绪。
在这个小组工作最后的阶段,带领者运用一系列的指标对介入行动的效果做出评估,例如奖前测问卷评估结果与后测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判断小组目标是否达成,小组发展对于组员的需求是否有所改善,在小组发展程度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予以结案。通常使用简单前后测评估,该方法对小组成员的相关要素量化分析,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测量,通过结果数据的比较明确服务效果。也可以运用参与者的判断、专家影响评估和管理者影响评估等方法来分析服务成果,从而保证结果更具效度。
五、横向维度——带领者协调成员关系的运作模型
(一)建立与组员的专业关系
带领者与组员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组员是小组中人员基数最大的一部分,这些人可能会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类似的需求,把这类人聚在一些,组成一个小组,带领者在小组中帮组他们得到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小组工作是由连续性的活动组成的,需要带领者与组员多次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小组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带领者的协调作用让组员对小组感兴趣,由兴趣引发组员对小组活动的积极参加和小组秩序的自觉维护,主动帮助其他组员解决问题。专业关系的建立能够让组员对小组产生归属感,组员只有信任小组,才能对小组吐露心声,由此评估出个体需求,对症下药,通过挖掘其自身潜能及组内的互助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并且建立小组内部组员的良好关系。
(二)催化組员之间形成正向关系
带领者要促进组员之间形成组内互助的正向关系。小组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之上,带领者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让组员之间能够尽可能的相互认可与配合,让小组处于一种和谐与相对稳定的状态,让组员产生归属感的同时也拥有安全感。小组开端通过破冰游戏打破僵局,化冰成水,融合组员;设计需要多个组员一起完成的环节,通过多人的协作完成小组活动,在过程的交流和配合,加深组员之间的了解,初步形成组员相互帮助的形势。在每个类似于分享的环节,可以将某个组员的暴露出的问题抛向其他组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加组员间的互动交流,提升组内情感,形成良性关系,逐步增加组内互助。小组能否顺利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组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专业关系。
(三)促进与小组志愿者之间形构成互补关系
建构带领者与志愿者之间的双向工作模式。由于志愿者在小组发展中起到辅助发展的作用,其功能为辅助带领者实现小组目标,所以志愿者对于带领者的单向关系是协助关系。小组社会工作是动态的过程,随着小组进程的发展,小组的各项指标都可能发生变化,让小组适应各种动态变化,需要志愿者与带领着的互补配合。作为带领者的一方要及时向志愿者说明工作意图及动向,让小组志愿者做好充足的准备,协助工作顺利完成。志愿者在场外,对小组成员的观察,能够为带领者补充说明组员在小组中的变化并为小组方案提出补充建议。由于在小组进行时,带领者处于小组之中,一些突发情况没办法及时处理,而志愿者便要及时领会带领者的工作意图帮助处理问题。
六、背景维度——带领者维持小组情境的运作模型
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带领者要注意控制小组的整体气氛,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首先带领者要与小组组员建立起信任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引领下,组员才能够向小组袒露心声。在初期破冰时,可以借助语言的技术和肢体的动作带领组员营造出热烈愉悦的气氛,打破冰面,汇聚成河,建立带领者与组员的专业关系,形成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破冰之后的组员情感挖掘的部分,不需要之前破冰时的气氛,同样也需要带领者运用语言的技术和肢体的动作去控制组内气氛。普遍情况下,温馨、宁静的气氛,让人感到安全。
同时,带领者需要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分析,保持明确的价值中立,对小组环节之间的承接做到游刃有余。模糊环节衔接之间界限,让小组发展自然进行,长时间让组员进入根据小组主题创造角色或回忆,不至于由于环节的变换脱离情境。营造的气氛不会因环节的变换而更改或消失,让整个小组活动发展完整,避免产生脱节情况。
带领者要挖掘小组动力,推动小组发展,利用技巧控制小组发展走向。把握小组特性和成员特性,通过沟通和引领等带领者运作因素,推动成员改变动力和小组发展动力。在小组活动中,带领者注意运用语言技巧,理性输出话语的量、态度和话题。
在大部分小组情境下,带领者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和数量。除了必要的承上启下的引领和环节的衔接,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聪明的聆听者。带领者在小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需要“惜字如金”,带领者大篇幅发言的时间段有两个:小组活动开始时,需要带领者引出主题,介绍本次小组的活动内容;即小组结尾的总结部分,要说明主题内的观点和目的,回顾组员们的情感表现,引领组员回忆本次小组的收获。带领者与组员交谈时,要用建议的口吻而非命令式,并且切忌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带领者在一些情境下可能需要自我暴露去引出话题,引领组员在话题中讨论。
七、结语
带领者作为小组社会工作处于领导地位的一方,对小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小组工作的运作模型旨在为带领者指明活动中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模式。本文从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背景维度三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带领者的工作内容。探索了带领者在小组环境的不同方面、小组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关系中,怎样协调好小组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维系小组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宇莲.高校小组工作: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马灿.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青年探索.2012(4).
关键词:小组工作 运作模型 青少年
一、研究背景
由于人类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小组,几乎人们都参与过小组活动,或者拥有和其他人为了共同目标团结协作的经历,跟他人讲述个体成长、发展的体会与感悟过程。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中的小组工作对于治疗一些問题或者挖掘个体潜能、恢复及改善其个体社会功能具有显著性效果,同时对于群体性问题的治疗与缓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组工作的开展是要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组为前提,这个封闭式的小组成员由工作人员即带领者和志愿者、组员两个部分,三方成员组成。三者在小组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带领者在工作中需要相应的专业支持及经验支持来解决专业困境,故而带领者在实务工作中需要运用已有的运作模型作为带领者的工作支撑,满足案主需求,完成小组目标。同时为了保证小组发展的顺利进行还需要督导人员和指导专家或老师的共同配合。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基于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带领模式的多重维度,即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背景维度。本文中三重维度是指多种类型的小组工作带领者的服务方式、小组工作的各个阶段带领者的工作模式、带领者与案主形成专业关系的方法、带领者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式配合关系的做法、带领者运用专业理论和价值观支撑小组工作达成目标的方式的不同维度。纵向维度是指小组推进的各个阶段,横向维度是指小组不同类型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背景维度是指小组情境的不同方面。
二、文献综述
关于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领域,王欢在2006年曾提出,在这一特殊领域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时,前期工作要准备充分,需要评估并分析出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社会网络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以此为小组活动的基石,并通过组内互动、组员之间的互助及组员自身素质提高满足其案主需要。
运作模型是基于对不同群体的小组实务理论运用及精华经验的归纳总结。对于本文课题的研究,张宇莲教授的《高校小组工作》一书,归纳总结了其个人对于小组工作教育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全书从带领者的视角列出了较为完整的小组项目方案设计书及小组工作的评估报告。张宇莲教授的这本专著以自身经验为基石,给小组带领者予以经验上的指导。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小组社会工作中带领者要根据小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技巧、方法甚至小组的工作方案。以本文的角度来说,在不同维度的工作条件下,带领者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不同维度下运用相应的运作模型,应对实践中发生的状况。
三、小组运作模型的内涵与其三重维度
本文提出的小组工作运作模型是基于不同类型小组及小组工作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带领者在小组工作实务得以使用的具有可行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思路、技巧与方式的总和。本文以带领者的视角论述了小组工作运作模型的三重维度,分别代表小组时期、小组中的成员关系、小组情境等。
在纵向维度下,以带领者的视角分析小组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工作思路、技巧与方式,以小组进展的时间安排为顺序,从小组筹备期到小组评估期研究带领者的带领模式;在横向维度下,带领者协调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带领者需要建立与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催化组员之间形成正向互助关系,形成组内互助和相应的支持网络、带领者促进自身与志愿者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发挥自身优势,互补完成小组目标;在背景维度下,带领者要营造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的营造、促进小组动力的推动、挖掘组员个体的价值观对小组环境的影响。从而探索带领者怎样协调好小组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维系小组的动态平衡。
通过数学模型空间直角坐标系,建构本文提出的小组工作运作模型的内涵和结构,和它的三重维度。
四、纵向维度——带领者推进小组过程的运作模型
筹备期处于小组工作正式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也是小组社会工作一系列活动中关键阶段。通常情况下,在小组筹备期就要设定明确的小组目标。在这个时期中带领者及志愿者就要进入角色,合作筹划小组方案然后仔细排查方案漏洞。带领者需要沉淀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形成是以储备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亦需要对即将见面的组员有初步的评定,做前测问卷,回收后做初步评估。在小组评估期,前测问卷评估结果与后测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判断小组目标是否达成,小组发展对于组员的需求是否有所改善。在招募组员时,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固有本领,为小组招揽组员。
在小组初期,小组的成员们第一次见面,在带领者的引领与介绍下相互认识,并通过小组活动的设置,形成组内规范。带领者需要打破原有局面,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并加强沟通,通过一系列破冰环节破冰成水,形成组内相对稳定的形势,为组员们能够在小组中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创造条件,并形成小组规范。并且坚守价值观,坚定案主知情原则。以人为本,按照案主的需求设置活动,给组员提供更多的选择。带领组员一起制定小组规则,小组规则开始实施后,贯穿整个小组活动。带领者需要促进小组组员之间形成小组规范的隐形监督模式,让组员形成言语、非言语的交流方式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形成小组规范有利于组员之间产生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伦理和价值观是带领者坚守的底线,是一种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与规范,要贯穿小组工作的始终。而在小组中期,组内关系网络初步建成,组员对小组的信任程度加强,是带领者展开工作,完成目标的最佳阶段。在活动中,带领者要尊重组员自身价值观,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这是形成小组和谐组内关系和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开端。强调案主自决,通过给小组赋权,提升或恢复组员的社会功能,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到达中期,小组成员会因原有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带领者便需要化解或弱化冲突,让这种冲突在环节的转换中自然而然的化解,然后把组员的问题需求抛给其他组员,让他们需求组内帮助,自我解决。 在小组后期,带领者发挥的固化升华作用尤为重要,关系到小组目标的完成程度。带领者需要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多种角度测量成果,询问小组督导、志愿者,观察组员变化,问卷测量等等。同时,带领者还需要对组员的离别情绪进行处理,需要提前做准备,带领者要从小组中后期开始提醒小组即将结束和小组结束的具体时间,并且在这个阶段和组员一切面对并处理好组员的负向情绪。
在这个小组工作最后的阶段,带领者运用一系列的指标对介入行动的效果做出评估,例如奖前测问卷评估结果与后测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判断小组目标是否达成,小组发展对于组员的需求是否有所改善,在小组发展程度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予以结案。通常使用简单前后测评估,该方法对小组成员的相关要素量化分析,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测量,通过结果数据的比较明确服务效果。也可以运用参与者的判断、专家影响评估和管理者影响评估等方法来分析服务成果,从而保证结果更具效度。
五、横向维度——带领者协调成员关系的运作模型
(一)建立与组员的专业关系
带领者与组员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组员是小组中人员基数最大的一部分,这些人可能会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类似的需求,把这类人聚在一些,组成一个小组,带领者在小组中帮组他们得到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小组工作是由连续性的活动组成的,需要带领者与组员多次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小组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带领者的协调作用让组员对小组感兴趣,由兴趣引发组员对小组活动的积极参加和小组秩序的自觉维护,主动帮助其他组员解决问题。专业关系的建立能够让组员对小组产生归属感,组员只有信任小组,才能对小组吐露心声,由此评估出个体需求,对症下药,通过挖掘其自身潜能及组内的互助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并且建立小组内部组员的良好关系。
(二)催化組员之间形成正向关系
带领者要促进组员之间形成组内互助的正向关系。小组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之上,带领者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让组员之间能够尽可能的相互认可与配合,让小组处于一种和谐与相对稳定的状态,让组员产生归属感的同时也拥有安全感。小组开端通过破冰游戏打破僵局,化冰成水,融合组员;设计需要多个组员一起完成的环节,通过多人的协作完成小组活动,在过程的交流和配合,加深组员之间的了解,初步形成组员相互帮助的形势。在每个类似于分享的环节,可以将某个组员的暴露出的问题抛向其他组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加组员间的互动交流,提升组内情感,形成良性关系,逐步增加组内互助。小组能否顺利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组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专业关系。
(三)促进与小组志愿者之间形构成互补关系
建构带领者与志愿者之间的双向工作模式。由于志愿者在小组发展中起到辅助发展的作用,其功能为辅助带领者实现小组目标,所以志愿者对于带领者的单向关系是协助关系。小组社会工作是动态的过程,随着小组进程的发展,小组的各项指标都可能发生变化,让小组适应各种动态变化,需要志愿者与带领着的互补配合。作为带领者的一方要及时向志愿者说明工作意图及动向,让小组志愿者做好充足的准备,协助工作顺利完成。志愿者在场外,对小组成员的观察,能够为带领者补充说明组员在小组中的变化并为小组方案提出补充建议。由于在小组进行时,带领者处于小组之中,一些突发情况没办法及时处理,而志愿者便要及时领会带领者的工作意图帮助处理问题。
六、背景维度——带领者维持小组情境的运作模型
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带领者要注意控制小组的整体气氛,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首先带领者要与小组组员建立起信任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引领下,组员才能够向小组袒露心声。在初期破冰时,可以借助语言的技术和肢体的动作带领组员营造出热烈愉悦的气氛,打破冰面,汇聚成河,建立带领者与组员的专业关系,形成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破冰之后的组员情感挖掘的部分,不需要之前破冰时的气氛,同样也需要带领者运用语言的技术和肢体的动作去控制组内气氛。普遍情况下,温馨、宁静的气氛,让人感到安全。
同时,带领者需要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分析,保持明确的价值中立,对小组环节之间的承接做到游刃有余。模糊环节衔接之间界限,让小组发展自然进行,长时间让组员进入根据小组主题创造角色或回忆,不至于由于环节的变换脱离情境。营造的气氛不会因环节的变换而更改或消失,让整个小组活动发展完整,避免产生脱节情况。
带领者要挖掘小组动力,推动小组发展,利用技巧控制小组发展走向。把握小组特性和成员特性,通过沟通和引领等带领者运作因素,推动成员改变动力和小组发展动力。在小组活动中,带领者注意运用语言技巧,理性输出话语的量、态度和话题。
在大部分小组情境下,带领者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和数量。除了必要的承上启下的引领和环节的衔接,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聪明的聆听者。带领者在小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需要“惜字如金”,带领者大篇幅发言的时间段有两个:小组活动开始时,需要带领者引出主题,介绍本次小组的活动内容;即小组结尾的总结部分,要说明主题内的观点和目的,回顾组员们的情感表现,引领组员回忆本次小组的收获。带领者与组员交谈时,要用建议的口吻而非命令式,并且切忌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带领者在一些情境下可能需要自我暴露去引出话题,引领组员在话题中讨论。
七、结语
带领者作为小组社会工作处于领导地位的一方,对小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小组工作的运作模型旨在为带领者指明活动中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模式。本文从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背景维度三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带领者的工作内容。探索了带领者在小组环境的不同方面、小组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关系中,怎样协调好小组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维系小组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宇莲.高校小组工作: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马灿.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青年探索.2012(4).